瀛海威沉浮:为大众开启了网络之门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猪蛋儿 时间:2011-12-22

  瀛海威,前身为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5年5月。创始人为张树新,公司最初的业务是代销美国PC机,张树新到美国考察时接触到互联网,回国后即着手从事互联网业务,瀛海威由此而诞生。1996年10月,中兴发正式参股瀛海威,使瀛海威的注册资本增加到8000万元。1998年6月,张树新辞职。1999年,瀛海威正式由中兴发全面掌控。1999年11月,瀛海威融资成功,新瀛海威在香港注册成立。2001年8月,瀛海威弃守ISP,宣布“大转型”。瀛海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大股东意科控股在香港联交所发表公告,以4800万港元的价格收购国内著名的ERP软件生产商珠海天心。2001年9月,瀛海威开始裁员。自此后,公司的业务发展一直举步不前,三年后,瀛海威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瀛海威曾经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跑者,因企业经营策略等问题而逐渐衰落,现在看来,还有很多专家和业内人士为之惋惜。

  瀛海威=网络=Internet   瀛海威创始人张树新可谓女中豪杰。作为中国科技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学生会主席,1995年32岁的张树新将一台486电脑联上网时,所有的中国人都把她视为“中国互联网的传教士”。在当时网友的嘴里,“瀛海威=网络=Internet!”而在这些网友中间,还有丁磊、王峻涛、王志东的影子。而瀛海威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当年教会了国人所有关于因特网的基本概念,因此而深入人心。在2005年由原瀛海威员工发起的十年聚会上,一位老员工曾经说过:“如果你曾是瀛海威的一员,当你去任何一家网络公司应聘时,人家几乎都会高看你。”可见张树新和她的瀛海威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对这家公司产生敬意的同时,也需要去回顾它的历史,分析其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从先驱到先烈,也许只需要几年时间,从中需要学习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却一直不会被人忘记。

  生不逢时却开启网络大门

  当年的瀛海威初创时的瀛海威基本上是“美国在线”早期模式的翻版,进入瀛海威时空,你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到网络咖啡屋同不见面的朋友交谈,到网络论坛中畅所欲言,还可以随时到国际网络上漫步……瀛海威很快便具有了极高的知名度。然而瀛海威的创新却没有换来成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太过超前,并没有明白当年的网民真正需要的网络、网站是什么?照搬美国网络供应商模式的瀛海威,并没有真正清醒认识到中国互联网和美国互联网的真正区别。美国网络服务供应商高度细分,电信基础设置开放,其要做的是组织资源做好服务。而国内互联网发展较晚,也过于封闭,而在国内网络服务供应商不仅要投入巨资去铺线路或租线路,还要自己投入力量开发相应的软件,最后才能组织资源做好服务。瀛海威的发展不幸赶上了这个时代。虽然其推出的类似QQ、AOL等采用的“呼叫功能”的系统,与今天所说的SNS非常相似“讨论组”看起来是如此强大,但在当年较低的装机量和宽带普及率下,网民根本无法接受。在1996年至1997年间,张树新带领的瀛海威进行了大量的网络接入站点投资,但因中国电信的介入及接入价格的走低,瀛海威公司出现了大幅的亏损。随后的1998年,干了3年的张树新正式辞职,离开了瀛海威。从此,张树新和这家曾是互联网代名词的公司一样,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瀛海威的失败,从现在看来,不仅没有阻碍互联网的发展,反而是开启了网络大门,促进了国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此后的8848一样,虽然现在已经成为互联网经典的失败案例载入教科书并成为各大互联网企业员工学习分析的对象,然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张树新曾经说过:“因为信息技术发展10年,相当于传统行业100年。我们已经历了可能是100年的变迁,才更能理解当时那种受限于资源与环境的无奈。”如今十年已过,虽然瀛海威在错误的时间地点做了错误的事没有笑到今天,但其推出的很多原创理念和运营经验却值得如今每一个互联网公司去学习。互联网发展早期,拓荒企业的价值要比成熟期的成功网站高很多,在这个互联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回头去看那些早期的开拓者,仍然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