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好网络问政这把“双刃剑”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zhu 时间:2010-03-14

  语言学家们也许会说,“网络问政”是个新鲜词,因为在网络以前,“问政”的说法并不存在。比较一致的解释是,公共事件或公共议题中,公民通过网络来进行表达的行为,叫做网络问政,这当中既包括接收信息,也包括发表意见。经过与传统媒体数年的磨合,网络被认为已经形成了推动舆论的威力,自然也推动着“两会”等重大场合上的国家议题。

  不久前的一档网络访谈节目里,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展江直言,网络的出现给公民行使宪法权利提供了重要的可能性。“在互联网出现以前,这种状况(指公民权利)往往停留在纸面上;网络出现之后,在很大程度上疏通了问政的通道,大家觉得过去讳莫如深的一些问题,虽不能说是原原本本,但至少是大量展现在我们面前。”

  基于网络传播的特殊性,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能够得到来自于社会各阶层的快速反应,从这个角度讲,人民网《网络舆情》执行主编、人民在线总编辑祝华新就把网络点评为“政府决策和民意评估的风向标”,并且可能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政治体制改革举措之一。

  当然,网络上产生的言论或行为,也不尽然是绝对正确或积极的。网络上一些并不客观的言论同样能够被迅速传播并放大,也使得网络监督和网络暴力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从近年一系列有网民参与的公共事件中,祝华新分析出一个趋势,网民的反馈往往呈现两极化。不过,他认为这些存在对立的意见反而能够给政府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因为它们还原了社会真实的矛盾构成,提醒政府学会习惯“在杂音中执政”。

  “在每个人的身边,每个网民都是现实的,都是一双监督政府的眼睛,作为政府来讲时时刻刻要想到这双眼睛的监督。”全国人大代表秦希燕表示,从政府跟老百姓的互动需求角度评价,网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然而,怎样让权力更加阳光?如何保证网络问政的有效性?依然需要政府进行理性的思考。总而言之,秦希燕认为,政府应该发挥网络的作用,利用好双刃剑中间有效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