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诚信缺失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姜永德 时间:2010-06-30

【摘要】 从我国的琼民源、银广夏、麦科特等做假到美国安然、世通、施乐、默克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一系列会计丑闻,会计诚信缺失已成为国际性的一个严重问题。究其成因,虽有法规不健全和监管不力等原因,但主要还是由于会计行为人缺乏必要的会计诚信道德所致。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会计做假事件看,“市场在法律严格约束下显然不能全面解决问题,当巨大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诚信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因此加强会计诚信教育,从制度和非制度两个层面强化会计诚信建设。

  【关键词】会计诚信 心理 教育 对策
  
  一、会计诚信缺失的心理分析
  
  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人们普遍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在社会,经济学认为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伦认为诚信是一种道德资源。 “诚”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有三点内容:一是忠于会计事业;二是诚恳、善待与自己会计工作相关和无关的人们;三是热诚勤勉的做好会计工作,精益求精。“信”也有三点内容:一是讲究信用,信守诺言,实话实说;二是树立会计信誉,坚决不做假账,提高会计公信力;三是信任他人及会计信息。会计诚信缺失,除了有其需求和生存的环境,但终归是会计行为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错误认识,形成不正常的心理行为造成的。具体讲,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逐利心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是引发会计失信最主要的因素,会计行为主体(包括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及相关人员,下同)或多或少通过造假直接得到或间接得到现实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另外对利益的追逐(主要是政府和有些国有造假)也使会计丧失诚信。这种逐利心理突出表现为对发财致富的渴望,对物质财富和富足生活的羡慕,对保官升官平步青云的期盼,对出人头地的向往。而这一切不能通过正当渠道获得时,就只有依靠做假来实现。
  
  2.投机心理
  目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各项法律法规还在不断完善之中。随着加入WTO后,为了适应会计国际化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和修改完善。但是法律法规的频繁修改,有些人便认为要趁此抓住“机遇”,大捞一把,等到规章制度定型后在循规蹈矩也不迟。这种投机心理也就造成了在体制过渡转轨期利用监管空缺,钻法律的空子,大肆做假,谋取私利。
  
  3.虚荣心理
  一些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由于存在较强的虚荣心,认为在自己上任后或上任以来,只有使单位的盈利额日渐增长,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能力,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特别是在现行“指标考核”的情况下,只有依靠虚假数字才能出成(政)绩,追求真实数字则丢官。因此,有很多单位就在GDP、引资额、销售利润等方面大做文章,使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突飞猛进”,个人“成(政)绩”也突出,从而心理得到巨大的满足。
  
  4.从众心理
  当今社会,大部分的企业都存在造假的行为,加上我国对于会计造假的查处不够,惩罚的力度也不大,比较利弊,坚持会计诚信在政治、经济、名誉等方面都没有任何“好处”。于是产生了“法不择众”、“跟风过头”、“老实人吃亏”、“不做假白不做”、“小做不如大做”等心理。
  
  5.仕途心理
  很多单位领导人和会计人员为保自己的“政绩”或是“饭碗”,或者在自己在任期间造假,或者把已经浮夸的数字保留,造成“水涨船高,后任不认前账”等,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扭曲心理。
  
  6.“合理”心理
  很多单位领导人和会计人员认为,只要不把钱装进自己腰包里,只要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或者只要是经过集体研究决定的,这种造假就是“合理”的。特别是一些单位领导认为,自己为官一任就应该“造福”一方,就应该为职工谋福利。
  
  7.依附心理
  随着各地企业民营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中小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人员与企业的关系已由过去的双重身份转为依附关系,为“老板”服务已经到了无所顾及的程度。因而不讲诚信,做假账、偷漏税、提供虚假失真的信息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 强化会计诚信教育
  
  1.加强心理教育
  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加强各年龄阶段的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迫在眉睫。从长远来看,加强心理教育应从小开始,从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从源头上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应彻底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创造才能,树立良好的心态。学校可以设置心理辅导课程,重视学校教学中的心理疏导,建立心理辅导室。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智力活动,多方面创建自由、自助的校园心理氛围。此外,拥有一个融洽、快乐的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家长应懂得一些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沟通技巧,通过家庭间的相互关爱、理解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教育本身有长周期性,从小就注重健康心理的培养,对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
  
  2.建立信誉档案和品行记录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规范会计行为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能在全国范围内查询的会计个体、单位集体和公司法人的信誉档案作为会计人员从业、晋升、处罚的考核依据。对其诚信状况(比如受处罚的原因和种类等)进行严格的登记,充分保证诚信记录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确保诚信记录成为会计人员的“必备档案”,建立相应的会计诚信道德行为的处罚披露制度,使会计诚信者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失信者声誉扫地。
  

  3.扩大诚信的对象范围
  由于会计失信行为是会计人员及其相关人员“共谋”的结果,因此会计诚信教育不仅仅是会计从业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还应该包括单位负责人和其他相关人员。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实施的主体,负有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的责任。当前很多会计造假行为,事实上是会计人员不顾国家法规的规定,会计道德品质低下,抵档不住金钱的诱惑和领导的压力,而成了会计造假的执行者。因此会计从业人员是会计诚信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第一个层次。注册会计师作为“警察”,负有依法实施社会监督的责任,是会计诚信教育的第二个层次。在当前的诚信危机中,大部分与注册会计师违背其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而造成的。第三个层次是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既是会计工作的领导者,又是法律赋予的会计行为责任主体,对本单位会计的真实、完整性负责。绝大部分会计做假实际上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或者强令所造成的,所以对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领导开展会计诚信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第四层次是会计相关人员,包括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与会计信息处理相关的人员、的员工以及社会公众等。
  
  4.开展形式多样的会计诚信教育的方法
  由于会计诚信教育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而且具有综合性和社会性,因此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实施教育。笔者认为,会计诚信教育的方法应注重以下几种:
  (1)系统道德知识教育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学龄前和中小学期间着重从思想品德角度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使之从小就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实际上是整个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社会道德综合教育。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如思想品德课等进行,从小就培育其诚信理念,为今后树立良好的会计诚信道德观奠定基础。
    (2)事例教育法。即不管在前期的学龄前教育或中小学教育,还是在后期大学或其他专业教育及社会教育,通过列举身边出现或报刊、媒体等所刊载或报导的典型的正反事例,宣传会计领域的榜样模范性英雄事例,剖析会计作假受到法律制裁的严重后果案件,引导会计人对会计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与向往,对会计作假行为的唾弃,使不断提高自身诚信品质。
  (3)现场教育法。即通过邀请在会计工作岗位上道德境界高尚、敬业爱岗的典范人物,如“卫士”、“会计先进工作者”等来进行现场教学,以他们的在工作中的与会计作假作斗争的实际事例来感动会计人,特别是学生,使其陶冶情操,提高道德水准。另一方面是组织参观监狱经济犯的牢狱生活,同经济死刑犯交流,以反面形式触动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通过正反典型的现场教学,可以使会计人深刻认识不讲诚信的危害及后果,讲诚信的高尚,自觉抵制和消除不良影响,提高辨别能力和抗腐蚀能力。
  (4)专业教育法。即通过在职业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会计诚信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或后续教育中通过专门讲授会计诚信知识、灌输会计诚信理念,把会计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和会计人员提高对会计诚信水平,并用会计诚信原则处理会计事务。
  (5)媒体教育法。即通过一些公共媒体组织专门对会计案件的介绍与讨论,登载和播放会计诚信成功的范例、组织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比赛等,以此开展全民教育活动,如财政部组织的全国会计法知识竞赛、辽宁财政厅与电视台组织的会计诚信、中央二台举办的会计诚信讨论等都收到极好的效果。
  
  5.制定会计诚信自律准则
  社会的诚信,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对规则、制度的尊重和遵循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应该围绕会计的诚信管理建立会计诚信自律机制,制定一个能有效实施会计诚信准则,建立一个会计人员自我判断和评判别人的基本标准。通过明确诚信自律准则,使会计人员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明确自己应该为国家、为社会、为客户、为会计使用者做什么,怎样做才符合会计诚信准则。一般而言,会计诚信的自律准则应该包括以下内容:①讲究信用,信守承诺,实话实说,不做假账,对外要按国家的财会法规制度提供报告,对内要以真正满足内部管理需要;②树立会计信誉,创造会计品牌,提高会计公信力;③在信息录入、加工、报告或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程序性环节上,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操守和会计执业判断能力,使采用的各种方法真正达到现行法规和制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