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永清 屈梅英 时间:2010-06-30
一、公允价值的计价技术  在确定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时,按照符合公允价值交易的条件是否已经发生可分成两种情况:一是确定情况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指符合公允价值交易条件的交易已经发生;二是符合公允价 ...一、公允价值的计价技术
  在确定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时,按照符合公允价值交易的条件是否已经发生可分成两种情况:一是确定情况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指符合公允价值交易条件的交易已经发生;二是符合公允价值交易条件的交易尚未发生,这时就需要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由于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进行的评价,所以即使是采用估计的方法也应该是尽可能多的采用市场因素,少用估计和假设。
  公允价值的估计次序按照市场因素运用的程度可以归纳如下:如果可以获得公允的市价,则应以该市价作为其公允价值;如果不能获得公允的市价,则应采用最接近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一般认为越接近于市场条件的方法比越远离市场条件方法更优越,比如市场上同类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可能比现值更优越。在运用现值方法时,如果存在合约规定的现金流,则可以用传统的折现率调整法来进行估计,否则应当采用期望现值法或其他的方法。确定公允价值的次序如下图1所示:存在活跃市场,直接按照市场价格确定;不存在活跃市场,则需要采用估值技术确定。从确定次序上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可靠程度在逐步降低。
    从图1可以看出,在缺乏公开、有效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都要用到主观判断和专业估计。根据当前的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技术和期权定价模型技术的运用,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一)折现现金流量分析法   折现现金流量分析法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PV为现值,At为t时期的现金流量,i为折现率,n为折现年数。
    上式所表示的涵义为:在运用折现现金流分析的方法进行公允价值的确认时,就是将未来一定期间内的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算为现值。采用这种方法时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合理的确定预期的现金流量;二是要选择合适的折现率将预期现金流折算成现值。
    而具体在运用该方法估计现值时,又有两种现值的计量技术,一是传统法;二是预期现金流量法。传统法通常使用单一的一组与估计现金流量呈正比的利率。如,一项现金流量有100元、200元和300元三种可能,其概率分别为20%、50%和30%。按照传统法,只考虑一种可能,即最大可能或者最低的现金流量。在这个例子中,最大可能的现金流量是概率为50%的现金流量200元,所以确定预期的现金流量时我们就选择200元,然后选择折现率进行折现。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对于具有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的资产和负债,因为合同利率已经反映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计量的结果同市场参予者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数量表述能够趋于一致。不过,采用传统法,关键在于识别和选择“与风险成正比”的利率,即选择合适的折现率。为此,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选择具有几乎相同条件的另一资产或者负债;二是其相应的利率在市场中可以被观察到。但是在复杂的计量问题中,要满足这两个条件非常困难。当不存在合同现金流和支付日期时,就无法确定建立在合同现金流和利率上的现值;当合同现金流变为估计现金流时,原来适用于合同现金流的利率可能不再适用;当现金流的时间也不确定时,单一恰当的现金流和利率就无法合理的确定。这也是传统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传统法的问题,FASB在第7号概念公告中指出,在较为复杂的计量问题中,特别是现金流的时点不确定时,预期现金流量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现值方法。单一利率或许可以抓住金额的不确定性,但要确定一个时点不确定的利率却是非常困难的,预期现金流量法考虑了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并计算其期望值。如上例,在预期现金流量法下,现金流量的期望值应当是210元(100×0.2+200×0.5+300×0.3),则在应用现金流量的模型时就采用210元作为预期的现金流量。
    对于预期现金流量法,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预期现金流量法的现金流量估计值不能如实反映现金流量的实际情况。如有一项资产或负债可能产生两种现金流量:10元和1000元,其概率分别为90%和10%,若按预期现金流量法,其预期现金流量应为;100×0.9+1000×0.1=109元。有人认为,109元不能代表最终可能收入或支付的金额。但第7号概念公告认为,在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是以估计公允价值为目的,在该例中,10元由于产生的概率达90%,似乎最可能代表最终收入或支出的现金流量,但是它不能代表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因为这一金额排除了尚有10%的概率产生1000元现金的收入或支出,因而它未能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在市场交易的人们,将认为公允价值应贴近109元,既不是10元的折现值,也不是1000元的折现值。
    折现现金流量分析法在具体应用时面临的难点在于:一是要确定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因为在业务尚未发生的情况下,未来的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虽然FAC7建议可以用概率来表示未来现金流量所蕴含的不确定性,但是概率的发生也需要估计,鉴于对未来市场情况不同的判断和预期,不同的财务人员对于同一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不同,这样就会得出不同的现金流量。因此,如何客观地确定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是关系到用现值法确认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公允的关键之一。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是估计的,关系到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并且在确定了预期的现金流量之后,还要选定合理的折现利率。
    (二)期权定价模型   期权定价模型是对很多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重要方法。随着我国金融工具创新越来越多,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金额越来越大,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也是必须掌握的一种计量技术。期权是一种选择权,其价值包括期权的内涵价值和时间价值,这也是设计期权定价模型考虑的两个基本的变量。期权定价模型包括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和B-S期权定价模型。
    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中的主要假设是股票价格的变动呈二次分布的模式。二项式模型是一个资产价格运动的离散时间模型,设资产价格运动的时间间隔为T,随着时间间隔T的缩短,有限分布可能变为两种形式。如果随着T趋于零,资产价格变动的幅度逐步缩小,则成为正态分布,价格变动的幅度是连续的;如果随着T趋于零,资产价格变动的幅度仍然较大,则变为泊松分布,是允许价格发生跳跃的分布。
    B-S期权定价模型是在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标准期权定价模型,适用于不付红利的欧式期权的定价。模型可以表示为:
    看涨期权的价值 = SN(d1) – Ke-rt N(d2)

    式中,S表示标的资产的当前价格,K表示期权的执行价格,t表示距期权到期日的时间(用年表示),r表示是期权有效期间内的无风险利率,δ2表示标的资产价值的对数的方差,即,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幅度,N(d)表示对于给定自变量d、服从平均值为0和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N(0,1)的概率。
    上述模型没有考虑提前执行和红利支付的情况,但这两者都将影响到期权的价值,可以采取调整的方法进行解决。红利的支付会降低标的资产的价值,因此随着红利支付的增加,看涨期权的价格就会下降,看跌期权的价格则会上升。对红利的调整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一种适用于短期期权,另一种适用于长期期权。


    如果期权的有效期很短,如小于一年,可以估计期权有效期内红利的现值,并将其从资产的现有价值中扣除,得到“经红利调整的价值”,并作为B-S模型中S的一个变量。
    调整后的标的资产价格= S’= S - ∑[Divt/(1+r)t]
    看涨期权的价值 = S’N(d1) – Ke-rt N(d2)

    长期期权的情况下,如果在期权的有效期内,标的资产的红利率(y=红利/资产现有价值)预期保持不变,则对B-S模型进行调整。首先,资产的现值按照红利折现成现值,以反映红利支付所带来的预期价值的降低;其次,为反映复制资产组合中红利更低的持有成本,需要从利率中减去红利率。
    看涨期权的价值 = Se-ytN(d1) – Ke-rt N(d2)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一)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问题   新准则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最令人瞩目的是公允价值的运用。虽然公允价值在国际上运用已经比较普遍,我国此次引入公允价值,也是同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如何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利润操纵,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尽管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公允价值要体现“公允”,交易就必须公平,因此交易双方都必须了解交易情况,自愿进行买卖。但实际上,很多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且目前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确定公允价值的要素市场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低,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很多困难。
    其一,企业对某些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公允价值的确定,往往是基于其未来收益(或损失)的估计,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因为确定某些事项的公允价值时,市场交易往往还没有实际发生,而对于没有实际发生的交易进行确认,需要运用估计和判断。由于这种估计和判断往往是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测基础上,这种价值信息一般更有助于投资者的预决策,更能提供对企业管理当局有用的信息,即具有更高的相关性。但由于需要更多地借助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其公允性还有待检验。
    其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是目前估计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估计未来的现金流量,且还要按一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如何确定选定折现率的标准也是公允价值应用中要考虑的问题。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是估计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确定一系列的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就可以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但在实务操作中往往要复杂的多。
    其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可能会引起企业报表项目的波动,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时,要考虑到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信用以及风险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引起企业的资产或负债项目的变化,即引起企业报表项目发生波动。从理论的角度上来看,如果有波动存在的话,报表就应该反映这种变动,以提供更相关的决策信息。但是有些因素引起的波动可能关联性不是太强,而对这些波动的反应可能会误导报表使用者。
    其四,取得会计信息质量成本太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与成本相比,公允价值的取得要花费相当大的成本,增加了会计操作的难度,特别是在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低的情况下需要花费大量的培训时间和成本。对企业来说则增加了报表编制成本,不符合会计的成本效益的原则。
    (二)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应采取的措施   新准则对公允价值应用进行了许多约束: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应用是谨慎的,目前主要在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确认要有严格的使用前提,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如果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就应用公允价值,否则仍然使用历史成本,这是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基本指导思想,即对于公允价值强调的是“适度运用”,并且只在上市公司实施,其他企业可以暂不实施。目前要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运用条件,必须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的环境是保证公允价值会计顺利应用的法律保障。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1933年的《证券法》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扩大到所有推定的会计报表使用者,同时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担所有的举证责任,再加上美国数额高昂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能相对有效地保证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美国在近年来大力提倡和推行公允价值的应用,这与其法律制度能有效保障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是密切相关的。
    第二,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是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前提条件。因为公允价值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确保会计计量的可靠性,就需要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职业判断又取决于职业水平。因此,要通过学校、职业教育、各种培训等加强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扩大知识面,同时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会计人员职业责任,从而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
    第三,尽快制定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指南,虽然准则规范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但由于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缺乏导致公允价值的计量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要提高会计计量的可操作性,就要研究市场体制、市场资产或负债的估价系统,在会计准则中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的规范要求,不断对会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从而做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全面推广应用中。此外,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的取得比较复杂,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要降低公允价值的取得成本就需要不断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跟踪国际公允价值应用的最新动态,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相关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提高公允价值的实际技术操作水平。同时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公开市场信息,实现资源的共享,使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能够很容易取得。

    :
    [1]张为国、赵宇龙:《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会计研究》2000年第5期。
    [2]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会计研究》2000年第4期。
    [3]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黄世忠:《公允价值: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5]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上海会计》2001年第1期。
    [6]谢诗芬:《会计计量的现值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罗殿英:《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会计研究》200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