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务会计的计量观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崔志娟
时间:2010-06-30
FASB的第二号概念结构公告“信息的质量特征”从财务报告的目标出发,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 (relevance)与可靠性 (reliability)。按照FASB的定义,相关性是“导致决策差别的能力”,具体指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值得使用者信赖,它又分为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我国《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总则第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决策。显然,此目标中既包括与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可靠的信息,又包括财务报告使用者对未来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通常,以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可靠性很强,但相关性很弱;而以现值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但又缺乏可靠性。在面向复杂多变、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时,外部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面向未来、面向市场作出适合现在的正确的经济决策”(谢诗芬,2004)。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处于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协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在实务当中是如何运用的问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会计计量方法的演进:现值模式——信息观——计量观 (一)理想环境下的现值模式 理想环境是指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和经济体制中的利率是众所周知的,确定的。包括:(1)可以确定和公开地得知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和经济中的利率;或者,(2)在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强调了具有一个给定的、固定的用于公司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折现率;完整的、众所周知的事件组合;事件概率的客观性及事件实现的公开性和可观察性;这样可在期望的现金流量的基础上出公司的市价,理想状况下的市场是完美的市场,其会计计量方法是现值会计模式,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基于期望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财务报表是建立在期望的现金流量的基础上,而且股利是无关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关性;并客观地反映了期望的未来现金流量且管理人员无法操纵报表数字,所以,财务报表是可靠的,资产负债表包含了所有的相关信息,收益表不具有信息含量。 (二)市场有效假定下的信息观 理想环境难以存在,因而在现实环境中,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有用需求?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表现为会计信息能够改变投资者的信念和决策行为,把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称之为财务报告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是财务报告的一种方法,它认为预测未来公司业绩的责任在于个人,并且专注于为此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一方法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认为市场会对所有来源的信息作出反应,包括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的信息观主要是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关系,而不考虑市场是怎样把信息转换到股价中去的。 信息观从1968年起就在财务会计和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信息观假定:(1)投资者是足够理性的。(2)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市场价格会对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反应。信息观是建立在历史成本会计基础上,历史成本会计是损益表法,即未实现的价值增量不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净利润滞后于真实的经济状况。价值的增加通过收入或者现金流的增加实现时予以确认,收益是收入与赚取收入所费成本的配比过程,损益表含有重要的信息含量,提供了公司创造价值当期部分的信息。 (三)市场并非充分有效下的计量观 1968年,鲍尔和布朗等人从不同角度对证券市场中股票价格对公司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产生的反应进行了验证,开创了实证研究的先河。但是,现实中证券市场并非如原来认为的那样充分有效,列夫(Lev,1989)的研究表明,在短时间内,股票收益中仅有2%~5%的的非正常收益是由会计盈余所引起的。这带来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是否具有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提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证券市场可能没有原先认为的那样有效. 当然,除非在理想环境下,不能期望净收益能解释证券的所有非常报酬。然而,净收益的市场反应份额仅占2%~5%也似乎太少了,列夫将这归因于低劣的财务报告质量,这导致了针对低质量盈利信息原因的研究。柯林斯、科萨、桑肯和斯隆(Collins,Kothari,Shanken & Sloan,1994)证实,低的盈利质量是因为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盈利信息缺少及时性。这导致了一种提议的产生:当可靠性的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没有超过增加及时性的效益时,将公允价值计量纳入财务报告也许能提高盈利信息的质量。随着工具及其衍生品的大量使用,在财务报表中增加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成为必要。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体现了由信息观向计量观的转变。 所谓财务会计的计量观,是指会计人员已经认识到有责任将现值,或者说公允价值,恰当地纳入财务报告中(Scott,1997)。大量的研究表明,对计量方法的可以增强财务报告决策的有用性(Scott,1997)。证券市场并非充分有效增加了财务报告的重要性,改进后的财务报告能更有助于投资者预测公司的内在价值,降低行为性偏见的程度。所以说,证券市场的并非充分有效支持了决策有用的计量观。
二、计量观的支撑依据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完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的财务报告降低了决策有用的相关性,因而通过在财务报表内引入公允价值来帮助投资者预测企业的内在价值,提高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程度,此时财务报告的资产负债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含量,这种资产负债表观即是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决策有用的计量观是一种财务报告方式,该方式是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从而认可公允价值在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内在价值时所起的作用。 (一)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了计量观 1.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的相关程度不高。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1968)通过实证研究证实证券价格确实对净收益有所反应,投资者可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包括充分披露的信息中获取决策信息。但是随后列夫(Lev,1989)的研究表明,在盈利信息公布前后几天内,投资者所获证券异常报酬中,只有2%~5%的份额归功于盈利信息本身,大部分异常报酬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针对市场对财务报表信息做出的反应,许多会计研究者进行了实证研究:(1)预期理论认为投资者在考虑一项风险投资时,将会分别评估其收益和损失。谢弗林等经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投资者会持有已发生损失的股票而卖出可获得收益的股票,这样,对收益和损失分开评估与对概率进行主观衡量结合起来,会导致一系列非理性行为。(2)伯纳德和托马斯证明了净收益公布后,股价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波动。(3)欧和彭曼的投资战略模型证明了,市场并未对某些资产负债表信息做出充分反应,而是等到资产负债表信息在收益或现金流量上体现出来才做出反应,等等。越来越多的实证证据表明,证券市场并不象人们先前所想象的那样有效。 另外,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还存在过分自信和自我归因偏见,即投资者根据净收益信息会作出过分偏离他们作为理性投资者该做的反应,并且认为好的决策结果是他们的能力强,不好的决策结果则是因为出现的事件状态不好,不是自己的过失。这种心理因素会导致市场的股价惯性,通过泰特曼的实证检验已证实了这种股价惯性的存在。所以说证券市场并非充分有效,这就提出了历史成本报告是否具有相关性的问题。 有效市场异常情形的存在,如延迟反应、市场对非盈余信息的反应等,意味着投资者在评价企业未来盈利的可能性时需要更多的其他信息,而不仅仅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这是由于财务报告的盈余信息质量不高导致的,所以将公允价值计量观引入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中,或许能提高盈利信息质量,从而使投资者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提高投资决策的有用性。 (二)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支持了计量观 净盈余理论显示,企业的市场价值可以按照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变量来表达。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也称为残余收益模型)通过说明公司的价值是如何可由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基本的组成部分来确定,提供了一个与计量观一致的理论框架。奥尔森认为,公司价值的根本决定因素是其股利流。因而计算公司价值有三种方法: (1)是用期末所持现金的预期现值计算,称为比较股利模型:公司价值=预期期末所持现金的期望现值 (2)是用未来的现金流量计算,称为现金流量模型:公司价值=期初所持现金+本期预期流入现金的期望现值 (3)是用财务报表变量来表示,称为费尔萨姆-奥尔森模型:公司价值=每期资产负债表上公司资产的账面净值+未来异常收益的预期现值(商誉)其中:异常收益=预期收益-实际收益 从净盈余理论的公式可看出:公司市值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相关,因为公式揭示了本年度的异常收益;这一公式也显示,投资者需要信息来帮助评估存续收益与投资者对当前盈利的反应。在理想环境下,商誉为零,所有资产和负债都是按照公允价值计价的,这种会计称之为无偏会计。若部分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价,资产负债表上公司资产的账面净值就会发生偏移,这种会计称之为有偏会计。对于有偏会计,只有奥尔森的净剩余等式成立,其余两个公式不成立。当会计是有偏的时候,公司没有记录商誉,所以历史成本会计下净收益会滞后于实际经济业绩。 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模型的特点:不管公司如何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高估净收益还是低估净收益,由会计政策选择导致的未入账商誉的变化正好被账面价值的反向变化等额抵消,所以奥尔森模型计算出的公司价值是相同的。费尔萨姆-奥尔森模型引进了持续性,这里有两方面问题值得关注:(1)即使在理想条件下,由于异常收益会持续到下期,则损益表也含有重要的信息。因为公式:公司价值=每期资产负债表上公司资产的账面净值+未来异常收益的预期现值(商誉),此时公式中商誉≠0。(2)由于可持续收益对公司未来业绩至关重要,所以投资者希望获取能帮助他们估计可持续收益的信息,人员应当对持续性不同的项目进行分类,以提供对投资者更有用的信息。 费尔萨姆-奥尔森模型可用来预测公司的股票价值,然后与公司的实际价值对比,这样可以看出公司的股票价值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了。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支持了计量观。因为如果在资产负债表上报告的公允价值部分越多,则公司价值中包含在未入账的商誉就越少,于是投资者在估计公司价值的构成部分时所犯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就能够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质量。 尽管净盈余理论适用于任何会计基础,但其“价值取决于基本的会计变量”的证明与计量观是一致的。 (三)实务中责任的承担也支持计量观的运用(不是增加披露)越来越多的实务因素也支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计量上,比如机构的破产表明资产价值被严重高估了,所以,出现了要求用市价计价、最高价测试以及其他公允价值为基础技术的会计准则以有助于减轻审计人员的责任。审计人员为了减轻法律责任,更愿意在资产负债中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观,在不严重丧失可靠性的情况下,会计人员采用公允价值会预测到公司可能出现破产、兼并、环保责任等方面的价值变化,增加决策的有用性,这导致了计量观的复归。 环境的变化也给成本会计带来了难题:如技术进步要求公司调整规模和结构,这必然会造成许多兼并、重组、裁员与破产事件的发生,这就给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净收益与资产估值的充分性施加了压力。另外,由于面临许多的未来责任,如环保责任、社会责任,则无法应用历史成本会计的收益与配比原则。计量观的大量使用在减少投资者的偏见以及控制市场的无效率上还是有作用的。对证券市场的研究,关键是确定市场的有效程度问题。所以会计人员主要是要清楚在多大程度上计量观将增加决策有用性,以减少现存市场的无效性。当然,由于存在可靠性问题,计量观永远不会扩展到所有财务报表项目都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比如,资本资产的历史成本的计量基础不会被取代。 三、
现值计量观在会计实务上的应用 现值计量观应用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可靠性。如果为了更大的相关性而牺牲了太多的可靠性,则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应在财务报表中恰当的引入公允价值。在计量观下,对某些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来提供信息,财务报告的重心将由利润表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上。 (一)财务报告中已存的现值计量项目 一直以来,财务报告中就存在相当多的现值计量项目,如(1)短期应收和应计项目因支付期间相当短,没有必要折现,实际上是以现值为基础计价。(2)长期债券中使用实际利率法。(3)投资使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在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下,一旦资产价值被冲减,就不再转回。(4)长期资产减值当资本资产账面价值超过可回收净值时,应冲减账面价值,可回收净值时所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不需要折现,如果资产减值了,则应当减计至公允价值。(5)下推式会计,若一公司被全部或实质收购,则允许被收购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按重估后的价值进行记录,将计量观引入了财务报告。以上均运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观。这些项目中部分运用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司财务状况和前景,对投资者的决策是有用的。 (二)美国在金融工具计量观方面的运用 1.债权和权益证券的计价。FASB将债权和权益投资的资产分为持有至到期日的、为交易而持有的、可用于出售的三类。持有至到期日的证券按照摊销后的成本计价,为交易而持有的以及可用于出售的证券按公允价值计价。 2.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是价值取决于一些基础性的价格、利率、汇率或其他变量的合同。衍生金融工具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一笔初始投资,要求或允许用现金交割——不需要交付与基础性变量相关的资产。衍生工具具有杠杆的性质——用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许多保护,或进行投机活动。FASB要求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 3.套期保值会计。进行套期保值主要是为了进行风险管理,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企业可以通过持有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套期保值,也可以通过购买套期保值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在信息观下,与套期保值交易有关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予以递延,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直至这些交易真正发生。FASB要求对于指定为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称为公允价值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工具和被套期保值项目上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而将指定为预期交易套期保值(称为现金流量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上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包含在综合收益中,直至交易对净收益产生影响。 (三)无形资产会计 无形资产会计是对计量观的终极测试。由于无形资产很难预测其盈利性和成本收回,因而无法确定其公允价值,无形资产只有在其获得高于所用资本成本的异常收益时,才具有商誉,但报告商誉的公允价值会带来信息的可靠性问题。 1.外购商誉。当一家公司并购另一家公司时,兼并公司支付的价格与被兼并公司资产公允价值的净值的差额为商誉。在历史成本基础下,商誉必须在其使用寿命期内摊销。但计量观下,商誉以收购时所确定的价值被保留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除非有证据表明它已经减值,此时应采用最高值测试从而将商誉减计至新的公允价值。新准则取消了权益结合法,并对商誉运用最高值测试使无形资产确认向计量观迈进,净剩余模型可能为估计商誉的公允价值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2.自创商誉。自创商誉由于没有现成的确认成本,所以通常在其发生时就会被冲销,这带来了收入和成本不匹配问题,且报告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很低。改进自创商誉的建议包括将成功地研究项目资本化,以及重编前期的财务报表,以在获取了更多的近期信息后更正提前冲销的无形资产成本。 (四)风险报告 至少由于金融机构的需要,股票市场认为除β外的其他关于公司风险的信息是有价值的,如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风险指标可以较早显示β变化的方向和范围。这些机构的股票汇报对风险敞口以及套期保值对风险敞口的影响很敏感就能证明这一点。财务报告对此做出的反应是在财务报表中报告越来越多的公允价值,并补充披露有关风险及其管理当局的讨论信息以及金融工具合约的信息,这使得投资者能够更好的估计他们的投资可获得的回报数额、时间以及不确定性。基于这种考虑,增加披露金融工具的分解信息将能进一步有助于投资者。财务报告也正朝着为投资者提供定量的风险信息的方向,如提供敏感性分析和报告风险价值。虽然还存在技术性的挑战,但这还是表明了风险披露在朝着计量观的方向发展。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在会计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在会计计量上,突出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适度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这增强了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使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并重,计量观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使用,增强了财务报表的相关性,但关键问题是使用公允价值的程度和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总之,计量观的回归使用是会计职业界的共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财政出版社2003年版。[2]William R.Scott:《财务会计理论》,机械出版社2006年版。[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出版社2006年版。[4]魏明海、刘峰等:《论会计透明度》,《会计研究》2001年第9期。[5]R.L.瓦茨、J.L.齐默尔曼著,黄世忠、陈少华等译:《实证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刘毅、吴兰飞:《现值计量观与财务报告决策》,《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