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杜敏 时间:2010-06-30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银行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扩大化,如何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成了当前风险防范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当前我国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会计核算不实
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因会计核算的不合规而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银行资金运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状况,使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真正了解资金运行的综合的、系统的信息,必然会带来决策失误的问题。这是因会计因素引发银行业风险的主要方面。
(二)会计监督乏力
在利益驱动下,有的银行超规模发放贷款、违章拆借、越权承兑等违规情况屡禁不止。其重要原因就是会计核算监督检查不力、会计惩罚制度跟不上,从而变相助长了违规经营情况的蔓延,加大了经营风险。
(三)财务成本加大
有的银行擅自或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增设网点机构、草率开办各项新业务,不资金成本,势必加大财务风险。同时,筹集来的资金如果不充分运用,造成资金闲置,也会给银行损益带来风险。
(四)会计操作失误
主要是会计、储蓄经办员责任心不强或法制观念淡薄导致操作失误而造成财产损失。
(五)会计政策运用不当
在银行会计的核算中,采用符合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处理与报告方法可以有效地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是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的一条可行之路。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谨慎性原则在银行会计实务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现行银行会计制度仅在有限的几个方面有保留地采用了符合谨慎性会计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与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高经营风险仍然是不相称的。
(六)领导决策失误
主要表现为会计部门未及时向领导层提供决策需要的反馈信息,或者未能通过核算、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领导层决策失误,从而可能带来损失。

二、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我国缺乏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
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在宏观监管方面,对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的监管还需强化。因为,地方政府的保护措施,可以使某些银行享有更多的“政策”优势。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二)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
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模式。在市场化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而目前我国社会平均利润率尚未形成,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度又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涌入。在缺乏健全的市场准入标准情况下,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色彩,各地金融机构剧增,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日趋增大。
(三)基层行处管理不到位,违规操作现象严重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各行大量新增网点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存款上,往往以存款论英雄,用存款指标的考核代替管理,导致基层网点建设严重落后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基层网点风险防范意识差,为了拉存款而置有关的制度于不顾,违章操作问题相当突出,直接导致了风险的发生。
(四)银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银行新业务的不断,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加上有的会计人员意识淡薄,风险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部分基层网点特别是办事处、分理处,存在着主任“说了算”等问题,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违规操作、违章行为时有发生。
(五)内部稽核不力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工作的稽核缺乏实效性,稽核制度有名无实,流于形式。稽核工作往往是稽核人员敷衍了事,在有关凭证和账簿上盖个章,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会计风险,有损于稽核职能的发挥,没有起到稽核工作的实质作用。

三、有效防范和控制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银行会计核算体系的性和严密性
会计核算必须严格遵守银行会计制度及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必须遵循真实性、及时性、权责发生制、谨慎性4项基本原则。正确使用会计科目,遵守记账规则,准确反映表内表外业务;密押、印章、凭证、账表的管理,联行印押必须分管,并建立交接登记制度;各种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均要设簿登记,表外核算,专人保管;严格执行会计业务操作规程,以真实、有效的凭证为依据进行账务处理,要有账有据,当时记账、当日结账,达到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表、内外账务全部相符;正确存、贷款利息,合理合规地列支各项费用及税金,正确反映各项收入,确保会计核算期间数据的真实、完整。
(二)深化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构建高效的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1.实现内控制度资源的优化配制
要按银行业务运作方式,建立起相应的内控责任机制,如岗位责任控制机制、稽核部门的日常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等。机制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关键是要树立三个观念,第一是内部控制的设计要从以防止银行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银行风险防范为出发点;第二是树立系统的、全局的观念,将内部控制建设成各项制度、措施有机联结既相对稳定,又能随环境、目标的变化做相应调整的有机整体;第三是树立信息安全观念,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加快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已成为内部控制有效与否至为关键的一环。
2.运行过程中的监控
(1)事前控制。主要包括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反馈。有效的风险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利率风险率、资产收益率、贷款收息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备付率、流动成本比率等,分别从市场风险、资产状况、资本情况、流动性状况等方面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状况。而要使这些指标真正发挥预警作用,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会计分析和信息反馈制度。一是形成分析制。例如,可采取例会制,以月或周为单位对银行运转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人员组成应涉及各业务职能部门有关人员。二是开通信息反馈渠道。当会计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发现问题,或对会计分析例会的分析结果有很大异议时,可直接向会计主管人员及银行负责人及时反馈情况。(2)事中控制。主要指对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进行动态监控。银行管理部门应树立价值最大化的经营观念,制定考核指标做到利润与稳健经营并重。要将风险指标作为主要的责任指标之一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考核部门可根据各种指标、数据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根据指标值与警戒值的对比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息,敦促、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3)事后控制。指通过完善各种现场、非现场的财务检查制度,对银行稳健经营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复核检查。例如,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银行风险责任指标的完成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其中,关键是要抓好对机制负责人的考核,建立务实、全面的考核机制。对不合格的负责人,解除其负责人资格,令其待岗学习;对工作出色的负责人,予以职位的晋升和褒奖,由上而下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觉性。
(三)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一支高素质会计队伍
1.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要在思想上统
一认识;2.各类基层行的领导要认真学习《会计法》以及会计基本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做到懂法、懂规章,按法按规章办事;3.建立一支过硬,业务精良,纪律严明的会计队伍,将专业对口的人员充实到会计岗位,以缓解会计人员不足的矛盾;4.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与能力;5.完善激励制度,建立一套促进员工提高自身素质的激励机制,一套权责明确、奖罚分明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把会计管理绩效与物质利益激励紧密结合起来。
(四)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
会计档案是银行业务经营、财务活动的重要证据和史料,必须建立和健全会计档案的保管、调阅和销毁制度。会计档案应由专人负责,建立“会计档案保管登记簿”,严格按规定保存年限入档案柜保管。会计档案一律不准外借,内部人员调阅,应由调阅人出具借条;外部执法部门处理案件需要查阅时,应出具有关的介绍信,经银行行长批准,并有专人陪同,方可抄录或复制所需要的证据和有关资料,但不准将原件借走,并要登记“查阅会计档案登记簿”,以备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