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与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洪功 时间:2010-06-30
目前信息失真的严重程度,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但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性和治理方法却是见仁见智。本文拟从上述三个方面谈谈认识。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

  (-)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因素

  1.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缺乏可靠性。《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这一定义没有真实反映资产的质量特征。资产的质量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二是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是指流入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这是资产所具有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当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已经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则该资源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也不能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予以反映。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所制订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也就没有真正反映资产的质量特征,当企业的某项资产已经发生了损失或者已经发生了减值,比如有些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收不回来,而债务单位实质上已经撤销,或者实质上已经无力承担偿债义务,但是,按照行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仍然确认为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使得企业的资产虚增,利润虚增,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这样的例子,对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也同样存在,这种企业资产不实的情况,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核算制度缺乏统一性,信息不可比。过去不同性质的企业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一般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执行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同时执行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和或有事项三个具体会计准则。由于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而不同的会计制度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也不同,由此造成行业内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可比,特别是如果企业集团内部既有国有企业,又有外商投资企业,也有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况下,给企业集团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统一会计政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后续未跟上,由国家财政部门直接管理会计人员存在局限性。

  (1)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国家财政部门举办的会计专业职称已经持续多年,考试规模逐年扩大,为会计人员队伍的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往往是一考了之,缺乏会计实务经验的人比比皆是。同时,新的会计准则不断推出,除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能跟上或超过这个节奏外,而更广泛、规模更大的会计专业考试教材还远远跟不上这个节奏。广大会计人员对新准则的了解、掌握。运用水平差异很大。因为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2)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未跟上。作为会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未跟上知识更新的要求,更未能得到普及。从目前实施后续教育的情况来看,后续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各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对后续教育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对后续教育无强制性规定。后续教育的现状不利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3)由国家财政部门直接管理会计人员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国家各级财政部门实施的会计管理是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式,随着大量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出现,这些企业会计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会计人员的工作独立性较差。而财政部门未及时出台会计管理的因应措施,从某种程度上讲,会计管理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4.年度会计报表未全面实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目前仅对上市公司及国有企业实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众多民营企业还远未实施。同时,对、学校、研究所等有经济收入的事业单位实体的会计监督,还停留在内部审计监督阶段和不连续的国家审计阶段。因为缺乏连续的审计监督,会计信息失真不可避免。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性因素

  1.隐瞒、少报收入,多列、虚列支出,达到偷税的目的。

  2.多列资产,少列负债,不反映或有负债;虚列收入,少计支出,虚增利润,粉饰报表,达到欺骗债权人及广大投资者,取得资金,达到圈钱的目的;或从个人名利出发,制造经营业绩(政绩)以达到个人目的。

  3.为个人或小团体的不正当利润,巧立名目,编造经济事项,超出开支范围及标准;设立小金库,账外设账,达到逃避检查、监督的目的。

  4.非法转移企业法人财产及经营业务,让企业空壳化,甚至破产,以达到逃废债务、偷税的目的。

  此外,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的情况,如账表不符、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账实不符的现象普遍存在;或者根本不按规定设置账簿,保管账簿,无账可查。这既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又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还有,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利用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缺陷大做文章,既“合法”,又能达到目的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信息失真对社会的危害性

  会计信息失真,对内直接降低,甚至丧失了会计的计划、预算、反映、控制和监督作用和职能,无法建立、执行有效的内控制度,会因家底不清无法据以作出合理的预测而发生财务危机或其他重大损失。从而失去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指导作用;对外无法让债权人和广大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现状和预测未来,这又直接制约企业对外筹集资金,从而制约企业的、壮大。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了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而人为会计信息失真的社会危害性更大,最大的问题是虚假会计信息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滋生腐败、掩盖腐败,损害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加剧信用危机。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进一步修订、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加快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步伐,从技术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财务报告暂行条例》及2001年财政部制订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已经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今后陆续出台的会计准则,将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必要的保证,也将解决前述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二)改进会计专业,改革和完善会计职称制度,不断更新课程及考试科目,增加实践方面的内容和案例分析等,把好会计人员队伍的入门关,考虑制定会计职业准入规则,适当提高会计执业准入的门槛。

  鉴于一般会计专业教材编制周期较长,教材总是慢半拍甚至几拍,跟不上新规定、新准则出台的步伐。因此,应当加快会计专业教材建设,让会计专业教育及职称考试紧跟新规定。新准则出台的节奏。同时会计教学增加实践环节,会计职称考试加重会计实务比重,体现最新规定及准则,从而引导会计教学。

  会计职称考试,应当坚持一定的实际工作年限的硬性规定,对非会计专业又不曾修过会计课程的考生,应相应增加考试科目。

  (三)强化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力度,改进管理措施。除了会计专业教育及会计职称考试等基础教育和应试教育外,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最为重要了。如果说前者属于阶段教育,则后者属于终身教育。后续教育可以弥补会计专业教育及会计职称考试的不足,能够帮助会计人员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满足会计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需要。因此,对会计人员,应有年度后续教育的强制规定。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记录,可以作为用人单位录用会计人员及会计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四)改革会计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可参照成立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办法,成立中国会计师协会,全国的会计管理改由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国家财政部门改变直接管理的做法,转为间接管理和行使行政执法监督职能。协会应该属于非盈利性的组织,定位为管理、协调、服务等方面。从而改变目前国家财政部门直接管理会计的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的现状,提高会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经济的发展。

  (五)修订《税法》,适当降低税率。完善《税收征管法》,改革征管措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消除做假账的最大诱因。会计信息失真,与现行税法和征管措施的缺陷密切相关。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的流转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流失,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税率过高,影响企业的自身积累和发展。比如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高达4%的税率,让一般工商企业无利可图,隐瞒销售收入不可避免。不难想到,假如适当降低税率水平,同时加强税收征管,完全可以将因降低税率所减少的税收收回来。这样,税率降低了,经济发展了,企业也不用、不敢冒巨大的偷税风险去做假账了。

  (六)大力推行年度会计报表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如果注册会计师签发的审计报告具有应有的公信度,如果银行及其他债权人大胆使用经注册会计师发表意见的会计报表,如果投资者可以就注册会计师发表意见的会计报表作出投资决策,如果国家税务机关根据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会计报表及制作的纳税文书征税,则会计信息质量将不再是问题。

  从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现状来看,应有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在加强行业监管的同时,应该给其“消费”市场。也就是说,让注册会计师签发的货真价实的审计报告有人看,有人用,有人出钱“买”。中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蓬勃发展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就提高了。

  当然,会计信息失真又是一个阶段问题。国家和社会公众不会让虚假会计信息长期存在下去,不会容忍少数人的不正当利益长期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法制进一步健全,虚假会计信息会没有市场,人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会因为付出巨大代价,最后不得不权衡利弊,放弃造假。但我们不能坐等这一天的到来,而应该采取坚决的措施,对会计信息失真及早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