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林钟高 吴利娟 时间:2010-06-29
一、公司治理与信息质量:一般性分析

    公司作为一个系统,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李维安,2001)。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Jeol Seligman,1993),主要体现了公司治理的机制和效果,其基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源自公司的治理行为。

    (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的基石

    从关于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要求来看,应提供的信息可分为三部分内容,即:财务会计信息、审计信息和非财务会计信息,其中财务会计信息被列为世界各国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重点,它主要用来评价公司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状况及预测未来的经营前景,是解决会计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方式,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体系”(1),其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健康。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密切,双向互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世界上第一份公司治理研究报告《公司治理财务方面的报告》(The Cadcury Report)的出现与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披露有着直接的联系,原因就是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影响到了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为了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该报告认为真实、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必不可少。实践也证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对公司进行监督的有力保证,使股东具有行使表决权的能力。证券市场成熟的国家的经验表明,会计信息质量也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护潜在投资者利益的有力工具。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吸引资金,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股东和潜在投资者需要得到定期的、可靠的、可比的、足够详细的信息,从而使得他们能对经理层是否称职作出评价,并对股票的价值进行评估、对持有和表决作出有根据的决策。毫无疑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也有助于完善经理层的激励机制,抑制“内部人控制”,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帮助公众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

    (二)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环境保证

    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与运行的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有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如前所述,所有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称为公司治理结构。财务会计在这套制度安排中充当信息提供者和监督管理的重要角色,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控制的主要工具。财务会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系统要与环境相适应协调才能有助于系统目标的实现。因此,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如Dechow等(1996)发现,如果内部董事占全体董事的比例越高,或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同一人,或公司未设立审计委员会时,该公司越可能因违反GAAP而受到SEC的处罚。另外,公司治理理论中的透明性也要求高质量财务信息的披露。在公司治理理论中,特别强调“透明性”。透明性有三个要点:(1)公开性;(2)会计标准;(3)遵守规则情况报告。这三点要求,可以说都是针对信息披露的,而信息质量也会对公司治理构成约束。因为,会计在明确某一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各项资产,承担的义务,做出的各种承诺的同时,还必须把主体法人的财产和财务收支区分清楚,把所有者个人的财产和财务收支区分清楚。这样,借助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职能来确认不同的权益,从而将产权关系揭示清楚,为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创造条件。相反,不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也难以为企业管理活动提供正确的导向和原则,形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国内外企业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许可以找出若干条原因,但事实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所有问题的重要根源,有缺陷的公司治理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2):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公司治理的基本条件。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鼓励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奖励,则市场上普遍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其质量应当能令人满意;而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则有助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

    二、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下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分析性框架

    会计信息作为公司治理这一整套制度安排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决策,二是契约执行。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会计所起的主要作用不同,因此就有着不同偏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1.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标准

    英美公司治理是典型的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分散的股东无法对公司决策施加有效的影响,使得公司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产生了使财务报告具有决策有用的倾向,力图通过股票市场来实现他们的决策。他们会利用各种方式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实施影响,他们还会发展强大的独立审计以限制公司报表编制者的会计剩余控制权。这样做的结果是,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质量目标得以发展,而有助于衡量契约执行的可靠性质量目标受到制约。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会在1996年提出的《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就更为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并使其成为贯穿整个报告的主线,而可靠性内容只有短短两段。重相关性轻可靠性的思想必然导致将契约作用独立出来如在英美国家,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是分离的;股利相对于利润也比较有弹性,股利不一定是利润的一定乘数;经营人员的工资比较复杂,除了基本工资之外,还有认股权、股票增值权、业绩股份等多种形式,使得经营人员难以通过直接操纵利润获得高薪。虽然在技术和成本约束下,税款、股利和工资的计算不可能完全脱离财务报告所提供的数字信息,但大趋势是分离的,这种分离为会计信息凸显其决策相关性目标建立了基础。可见,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长期发展使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质量目标日益突出,相关性受到极大的关注。

    以股东作为公司的关键所有者,强调股东利益至上,以此为基础的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组织、标准和方法与英美的市场特征、公司治理准则相互配合,相关性在英美国家被高度重视,正是与其推崇的股东利益至上的原则相符的。

    2.德日公司治理模式: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标准

    德日公司的治理是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作为大股东通过内部治理结构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由于他们是“内部人”,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不需要像公司外部的利益相关者那样要等到年度终了才能从公司发布的年报中了解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他们随时可以从例行的董事会或内部各管理层获得所需信息。因此会计就要随时提供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往往不受重视,公司治理尤其是外部治理对会计信息的依赖较少,会计的独立性较低,作为各方利益整合的结果是偏好利润的均饰,而这又必然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使得公司外部的股东无法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公司治理,抑制了资本市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自然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就更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即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验证性,这也是同其反映受托责任,强调揭示经理人员过去实绩相关联的。

    强调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是相关利益者理论对股东至上理论替代的结果。根据承担剩余风险与享有剩余控制权一致的原则,相关利益者的确应该分享剩余控制权。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合约,公司董事会应看作公司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受托人,其职责是使公司资产的价值得到保护和不断增长,并使资产在不同相关利益者之间得到均衡分配,即受托人不仅应考虑现有股东利益,而且应平衡现在和将来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3.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融合

    值得指出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种种迹象表明,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正在取长补短,走向趋同,的全球化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了这种趋同。那么,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将给会计信息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在英美两国,会计信息的主要用途就是满足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要,机构投资者的日趋扩大和稳定使加强内部治理成为必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契约执行作用得到重新审视,《萨班斯一奥克斯莱法案》明确提出了表内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通过改善公司按照证券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来保护投资者,并达到其他目的”(3)。早在1996年的《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中,AAA就对最影响可靠性的计量基础,借用户的意见否定了以现行价值取代成本;否定了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确认问题;对企业报告中应包括预测性财务报表、存货计价和固定资产折旧应减少备选方法等主张,该报告也持不赞成意见。可见,英美模式下会计信息质量也不是一味地强调相关性,而是在可靠性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来提高相关性。与此同时,德日模式的外部治理逐渐加强,外部人的信息需求开始受到重视,促使财务报告目标必然由契约执行向决策相关转化,尤其是欧盟要求2005年以前在欧盟范围内的上市公司一律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而国际会计准则体现的正是决策有用思想,强调会计信息相关性,不难肯定,德日模式下关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向相关性的转换指日可待。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趋同将带来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融合(4)。重视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反映经济真实)所决定的,也是近年来美国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给予我们的教训。不相关的信息固然无用,但并非对所有人都无用。而不可靠的信息更为危险,所有使用者的决策都会被它误导,从而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和损失。

    三、完善公司治理,创新会计揭示,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发展

    我们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融合是未来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实现这种融合与协调发展呢?在会计方面已有很多讨论,比如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改进现行财务报告制度、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职业素质等等,对此本文不再赘述。我们主要就完善公司治理和改进会计模式的方面提出实现这种融合的一些关键措施。

    1.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角度构造和完善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5)把董事会看作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受托人,而不仅仅是单边治理意义上的股东代理人,其责任是使企业资本的价值得到保护并实现不断增长,并使得企业经营成果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得到均衡分配,从而使得在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方面更具效率。例如德国1976年的《共同决定法》明确规定监事会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职工在公司最高权利机关中所占比例与股东相同,日本公司法采用经营者主导治理结构来平衡股东与职工的利益并鼓励职工参与。杨瑞龙(2002)认为,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理分配是共同治理的前提,因此所有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共同治理的要求不仅反映在企业控制权的共有,还反映在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种种由经济、文化、体制等带来的问题,而在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框架下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我们认为治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失效、同时也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途径,便是引入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的共同治理。

    在共同治理模式的框架下,运用相机治理机制(6)发挥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日法德等国家的主银行制,也可以借鉴美国通过“银团”方式取得对企业直接的、局部的和短期的控制权。通过明确债务契约中债权人的权利,控制权相机转移制度,以及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中吸纳债权人参与公司管理等方式(7),使得债权人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当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得到确认,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后,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社会交易成本将极大地节约,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将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而这一些又是保证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环境条件。

    2.订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报酬契约

    激励理论研究成果表明,由于信息不对称,其他利益集团无法确知管理人员所作出的行动。管理人员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也必然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西方会计政策选择实证研究也表明,不可能使用“强制合同(forcing contract)”来迫使管理人员选择委托人希望的行动,而只能通过激励合同来诱使管理人员选择委托人希望的行动。

    委托人要想使管理人员披露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以实现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函数最大,那么就必须选择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激励合同。在现实中绝大多数激励合同满足单调性:管理人员的报酬随企业利润的增加而增加,即激励合同只与利润相关,没有考虑到与企业运行环境相关的外生变量(如:货币供给、另一企业的利润等等),使得代理人应承担的风险肯定大于当激励合同同时依赖于利润和外生变量时代理人应该承担的风险,直观地讲,即代理人被错误惩罚和被错误奖励的可能性都变得较小。另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委托人不可能观测到代理人的行为,为了让代理人承担一定的风险以激励其努力工作,应该努力求得在激励与风险之间的均衡。因此,根据理论上的设计与证明,以及国内外实践中的检验,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一个既考虑了短期经营业绩又考虑了长期经营业绩的激励契约是最优的。对于企业而言,一个由“基本薪水”+“奖金”(主要取决于年度业绩)+“股权激励”(包括股票和期权,取决于长远业绩)为核心组成的经理人激励“公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委托代理问题的不良影响。

    同时,如果委托人和经理人之间保持长期的契约关系(一个较优的契约可以将经理人的利益和委托人的长期利益“捆绑”在一起),则经理和委托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会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博弈关系,即使没有显性激励合同,“时间”本身也可能会解决问题。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一方面,根据大数定理,外生的不确定性可以剔除,委托人可以相应地准确地从观测到的变量中推断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从而代理人不可能用“偷懒”和欺骗的办法提高自己的福利;另一方面通过长期合同向代理人提供保险的办法,委托人也可以免除代理人的风险。进一步说,即使合同不具备法律上的可执行性,出于“声誉效应”的考虑,委托人和代理人都会自觉地遵守合同。

    3.形成有效的信息需求主体,增大对信息供给的压力会计信息的作用在于能够降低利益相关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达到改进决策效用,促进社会资源趋利性流动,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目标。因此,从本质上说,会计信息质量的形成过程是外部利益相关者——用户的需求质量与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当局的供给质量经过多次博弈,实现某种利益均衡的过程,也是会计信息需求质量与供给质量双向逼近的过程。从理论上说,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它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共同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但需求作为一种制衡力量,要想在质量形成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要素: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强有力的需求团体,形成通畅、便捷、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合理的信息取得成本和补偿,以及适当的供给质量。强有力的信息需求团体能够提出信息需求意见,并能通过适当的途径影响供给双方的信息披露。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真正的会计信息市场需求主体,缺少一支能有效监督会计信息供给质量的需求力量,这迫使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日益泛滥的会计信息失真,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生产过程控制和政府监管来治理信息失真,而不能有效利用市场力量来抗衡。

    因此,保证会计信息高质量提供的当务之急是培育需求主体,提高信息需求水平,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增大需求对信息供给的反作用力,从源头上控制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这也是容易做到的,因为具有自私本性的利益相关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要求市场上提供的会计信息可靠、相关,会主动对改进信息质量提出要求,监督供给方信息披露行为,这将有利于促进信息供给方提高会计信息供给质量。

    4.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

    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维系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相互制衡关系,促进企业内部形成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合力;另一方面可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最大限度的保护相关利益者的权益。

    从世界范围看,会计监督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8),即以审计委员会为中心的英美模式和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德日模式。而我国的会计监督制度是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监事会、稽查特派员制度、财务总监委派制以及独立董事制度(包含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前三种会计监督模式可统归为监事会模式,经多年实践证明,这一监督模式运行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对公司治理机制(尤其是外部治理机制)的规范和引导的不到位等原因而并不成功。而审计委员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的目的、责任、有效性以及内部治理诸机制之间责权利的协调等问题,都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由实证证据来支持。

    在会计监督模式的选择方面,由前述可知德日模式和英美模式的形成都有其深远的、法律和文化背景。我们认为在现行环境下,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并行的模式可作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模式的一种选择。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缺陷,它们是一种互补关系。在监督职权的区隔上,我们认为:审计委员会应以对董事会所有重大决策的公正性与性监督为主,具体包括:对诸如资产分配、对外投资、资产重组、产权并购、公司战略等重大决策的决策依据、决策内容、决策程序、决策风险与收益、决策的关联交易防范、经理层对决策执行的结果及其受经理人利益与偏好的干扰度等等的监督、制衡、审查和评价。对于监事会,其监督职责重心则仍应放在由我国《公司法》所赋予的检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会规范运作、遵守信息披露原则、监督董事及经理经济行为合法性、以及监督经股东大会批准后的董事会重大决策的执行过程等方面上。而对于董事会对决策的执行结果及其偏离度评估,可以由监事会同审计委员会和外聘评估机构进行联合评估,并各自作出相应的事后评估报告。

    5.创新会计信息揭示,实现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共同兼顾

    由于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传统会计很难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之所以财务会计早早产生却一直未能完成市场化,主要受限于过高的市场交易费用与未产生能够使会计信息生产享受规模经济的新技术。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显然已使这一局限不再成为其只提供最低量信息的借口。而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会计信息市场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在这种情形下,建立多元化的会计频道(薛云奎,1998),满足信息用户的不同需要,便成为一种必然,会计信息系统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进行市场化重构也将成为的选择。所谓会计频道,指会计信息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权,在现在拥有的作出消费或不消费的权利之外,还具有新的两项权利:(1)各据所需,消费最低标准以外会计信息的权利;(2)在多个竞争的媒体公司之间选择的权利。如果说同一属性的信息很难同时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双重质量特征的要求,那么,同时提供两种不同属性的信息多元化模式也许不会出现相同的困难。会计的特点,消灭了各企业信息间孤立状态,一方面大大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却使提供信息的成本大为降低。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种计量模式的采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后盾,这使得不同计量基础并存、相同数据的不同处理方法并存等成为可能。

    另外,还可以利用事项会计来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索特教授在1966年参与编写《基本会计理论》一书时指出“财务会计人员的任务只是提供有关事项信息,而让使用者自己选择适用的事项信息”,根据其观点,由于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无法反映经济环境特有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也往往与经济现实不符,而多元计量属性并存又缺乏可比性,且通过单一财务报告体系提供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决策需要,那么何不将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事项提供给投资者,将根据这些基本事项生成会计信息的任务转移给投资者(投资者个人如何生成会计信息,如何利用会计信息是投资者自己的事情),以更好地实现信息加工和信息使用的连贯性,避免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相关无休止的指责。也就是说,企业如果能够在不影响企业商业秘密的情况下将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数据和相关资料传递给投资者,既抑制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又由投资者按照自己的决策类型进行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问题,可以很好地解决不同投资者对不同会计信息的需求问题,从而使相关性和可靠性得以协调发展。

    最后,高度关注预测性与前瞻性的信息揭示,也是协调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重要一环。其实,随着商誉、衍生工具等问题的出现,会计信息的揭示结构必然受到挑战。基于此,1998年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在《使公司报告有价值》、美国会计学会在《会计基本理论》等会计中,对将历史数据作为预测企业未来收益、偿债能力和管理效果的基础不充分等问题提出了强烈的批评。1978年SEC制定《揭示预测经营业绩指南》和《保护预测安全港规则》,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也相应颁布了《财务预测会计准则》(1985)和《预测财务报表指南》(1986),此外,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1987)、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989)、英国审计实务委员会(1990)等都颁布了关于财务预测的文件。我国也在1996年12月由证券会陆续发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等一系列文件,对盈利预测本质、提示性规定、预测数据范围、预测依据、预测期间、预测假设的说明和预测附注等内容作了规定。但是,如何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增加预测性与前瞻性信息的揭示,甚至全面重构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问题,则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规定。当然,在规定预测性前瞻性信息揭示的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环境,比如建立有效的财务预测体系、完善规范体系、强化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预测性财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保证预测性财务信息质量方面的作用。

    主要文献

    迈克尔。波特。1997.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李维安。2001.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IASC:国际会计准则2000(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林钟高、章铁生。2003.公司治理与公司会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张维迎。1999.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联生。2002.会计域秩序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J)。经济研究,4

    刘 骏。2003.会计信息可靠性重于相关性(J)。当代财经,10

    陈海声。2000.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现代财经,7

    姜虹。2003.公司治理与会计规范研究的比较分析(J)。当代财经,3

    刘立国、杜 莹。2003.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

    阎达五。2004.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

    杜兴强。2003.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若干问题的思考(J)。四川会计,6

    “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er Focus”The AICPA Special C0mmittee on Financial Reporting OECD,1999,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ace

    (1)OECD,1999,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2)国外主要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实证分析了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是: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质量负相关;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度、监事会的规模与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而董事会规模则与盈余管理负相关。我国会计学者刘立国、杜莹的研究结论也同样如此(会计研究,2003/2)。

    (3)Preamble of Sarbanes-Oxley Act

    (4)正如葛家澍教授指出的,当一种方法所能提供的信息不可能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方面等量齐观时,我们的选择应该是: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相关性的信息(葛家澍,会计研究,2004/1)。

    (5)企业治理结构主要有两种理论模式,即股东单边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前者主张实物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股东利益至上;而后者认为公司治理是联系各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目的是要通过这种制度安排制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并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6)不同的经营状态反映了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当其中某一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遭到严重侵害时,他必然要求改变既定利益格局,进行企业所有权分配的再谈判。相机治理机制的设计目的就在于确保非常经营状态下,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有适当的制度来帮助其完成再谈判的意愿,从而通过控制权的争夺来改变既定的利益格局。

    (7)类似的方式还有:命令企业调整或改变经营和财务方针政策;迫使企业提交部分股票给债权人作为抵押,使债权人对企业的所有权取得部分控制权;解除企业高层领导人的职务,由债权人派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等等。

    (8)按照我国《会计法》的规定,我国会计监督模式是一种由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构成的三位一体网络组合,这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目前的问题是三种监督的职能优势和职责定位要准确,以实现监督的有效性。本文仅对其中的内部监督问题作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