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邓莉文 时间:2010-08-31

  内容摘要:现行设计基础课程之素描、色彩教学内容与方法,强调造型与技法,一定程度上没能承担起全部教学功能。文章提出设计基础课程之素描、色彩教学内容,应以教学过程中对“的思维与表现”的认识与体验为中心,使学生对造型与技法的认识上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由此挖掘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之素描、色彩的所能承载的全部教学功能。

  关 键 词:设计基础课程 素描 色彩 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一、艺术设计的现状
  
  包豪斯艺术学院作为设计教育的起始与旗帜,以其超前的设计教育理念及严谨的设计教学体系,广泛且深入地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各艺术院校设计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样源自于包豪斯艺术学院。随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的艺术思维及其观念也随之变化,尤其是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方法与目的等问题的认识,已经有了新的高度。原有的教育教学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时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需求。其中,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应该怎样教,教什么?就是一个很庞大的课题。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短短几年,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成为继机专业后中国的第二大高等院校专业。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下一步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将何去何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各个院校是如何开展符合自己特色的设计教学?设计教育在中国创意产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诸多问题已经引起了我们的思索。”(以上文字摘自视觉同盟网2005年至2007年间的“中国设计教育大型系列采访专题——中国设计教育界知名教授访谈”的前言)视觉同盟网所主持的这次针对设计教育问题的大型系列访谈,应该说是在中国的设计教育存在着较大问题这种共识之下促成的。也正因为这种共识,几乎所有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在进行教学实验与改革。访谈的内容从一线反映了这些年来中国设计教育教学实验与改革的走向与观念。其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院长王敏教授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的严扬教授的话比较有代表性。“我们一定要根据中央美院的特点,利用中央美院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教授)。“我的观点是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很可能刚出去的时候用不上,他的眼界、他的思维方式,他的观点要高于社会,要比社会一般的层次要高,要看得高,看得远,但是他的内心,他的情商一定要适合在各种各样非常复杂的本地环境下、社会环境下能够不断的处事,生存发展能够壮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严扬教授)
  这些访谈的内容折射出艺术设计教育家们对社会与设计的关系、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等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敏锐洞察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型设计人才的殷殷希望。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之素描、色彩课程现状
  
  树立学生对社会与设计的关系、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敏锐洞察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的现代设计人才,应该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一以贯之。但事实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两门基础课——素描与色彩,往往被抹煞了这层功能。
  对于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这两点外,素描、色彩还应教什么,怎么教,目的何在?笔者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始终,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课程除却造型与技法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两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第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如《结构素描》《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忽视对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悟训练,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第二种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不能让《素描》与《色彩》课程承载起所要承当的教学功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的现状。以上两种教学思路都停留、自困于对《素描》与《色彩》“造型”及“技法”功能的关注,这是现行设计专业《素描》与《色彩》基础课程教学弊病形成的根本原因,它阻碍了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的开发、艺术思维能力的拓展、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甚至养成学生狭隘、低俗的艺术审美观。
  除了“造型”与“技法”,《素描》与《色彩》究竟还能给设计专业的学生带来什么?《素描》与《色彩》教学过程中“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素描》与《色彩》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倘若实验与改革只表现于一味开辟新的课程以寻求解决途径,现有的课程却没能得到充分的认识与运用,以这样的手段与方法进行教学实验与改革,将会导致课程重复建设、课程体系混乱、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及有序渐进性。在设计基础课程之素描与色彩教学过程中,应直观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艺术的思维及其体悟艺术的表现,这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认知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三、“的思维与表现”
  
  素描与色彩课程中的艺术思维可比对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观来思考。
  美国德裔艺术心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上世纪50年代出版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提出了“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的重要思想。60年代末,阿恩海姆在其专著《视觉思维》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视觉思维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麦金则是在接受了阿恩海姆的理论观点之后,正式使用此概念,并在理论基础上于斯坦福大学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从中反映出美国艺术的重点——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了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摸索,90年代开始就在全国各艺术院校积极和激烈地展开,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南京艺术学院由邬烈炎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各成体系。两所学校新的设计基础课教学体系的共同特征,是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素描、色彩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体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 “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标准化的,而是个性化的、创新的、睿智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素描、色彩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为达到以上目的,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内容与方法来展开教学。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
  人的审美从眼、脑、手的启蒙开始,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所以,素描、色彩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应由训练提升艺术视觉思维认知,体悟并掌握艺术表现语言(造型、技法、材料、色彩等)构成,培养艺术审美素养贯穿始终。此论点突破了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了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的基础之上(此为前阶段课程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理解与掌握,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三重演进。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
  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设计基础素描、色彩教学注重结果,注重理性知识的培养,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学生对艺术视觉、艺术思维以及艺术语言表现的认知,会因个人感悟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认知差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而这些认知差异是在过程中萌现,在过程中发展,在过程中完善。所以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
  3.从单一式教学内容走向组合式教学内容,能深入挖掘素描、色彩课程所能承载的功能
  素描、色彩课程中的“艺术的思维与表现”是个复杂的课程概念,涵盖了艺术与设计,视觉与思维,感性与理性,意识与表现等多项内容。而传统设计基础素描、色彩教学模式指向单一,要么偏离艺术,要么偏离设计,无法达到设计基础教学的所需目标。设计基础课中的三大构成,以理性与知识为主,研究大量自然的属性。如果素描、色彩依旧以理性与知识为主,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教育势必存在盲点,并阻碍学生今后在艺术设计道路上的发展。我们要认识到,素描、色彩含义绝非“写生”一指,也并非“造型”为主、“技法”为上。把纯艺术表现所关注的内容(结构、色彩、材料、技法等)与设计艺术思维所关注的内容(形式、意象等)组合,能让学生的视觉与思维、感性与理性、意识与表现的对接关系通过与画面对话时理解与感悟到更多的东西。
  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敏锐洞察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目前,全国各艺术院校现行的设计专业基础素描、色彩教学体系从内容到方法和手段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亟待所有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的积极投入,参与改进。笔者有12年的高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经验,从问题的提出,到内容、方法、手段的改进,都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完成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
  [1]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 2006.
  [2]鲁道夫·阿恩海姆,腾守尧译.视觉思维[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周至禹.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