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创新视角下的江西企业家精神培育
作者:孙步忠 曾咏梅 李维国
[摘要] 家精神培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创新问题。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是赣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江西崛起的软实力、硬指标,它既关系到江西又好又快,又关系到江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创新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学习精神是通过赣文化创新培育企业家精神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创业 文化创新 企业家精神
2005年8月20日至21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西。殷切希望江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富民兴赣”。他说:“江西可以而且应当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随之,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战略举措及一系列重要文件,“鼓励、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鼓励、引导和支持能人创企业,鼓励、引导和支持干部创事业。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此种背景下,创业成为江西发展的核心,全民创业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江西的发展思路。
一、江西的发展亟需文化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在当今,最为稀缺的资源是企业家精神。这是目前中国最严重、最突出、也是最容易让人忽视、最难以克服的一种对经济发展造成障碍的瓶颈制约因素(吕爱权,2006)。同样,江西在推进“三创”战略举措的过程中,企业家精神成为其必须突破的瓶颈问题。
企业家精神是优秀企业家内含的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软实力。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干部、百姓,都需要学习、吸收这种力量源泉作为自己以及所在组织发展的动力。实现江西崛起,关键在于全面创新,而文化创新又贯穿于所有创新的全过程。故而,在全民创业的时代洪流中,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问题需要从文化创新的视角进行理念提升。
二、阻碍江西企业家精神培育的文化因素分析
一些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文化因素,成为江西企业家精神培育的主要障碍。其突出表现在:
1.优裕的农业社会环境与传统农业文化
从历史上看,纵观宋、元、明三代,江西的经济优势,特别是农业、手、商业的优势十分明显。可见,江西人身处一个多么优裕的农业社会环境。
从地理上看,江西的鄱阳湖平原及诸多红色盆地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地。江西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丰裕的鱼米之乡。田地水田多。分布于鄱阳湖、五大河流的冲积平原以及诸盆地的坪田和畈田,土地平坦,土壤肥沃,作物可一年二至三熟,多数为稳产高产田。即使像丘陵地区的垄田、排田和台田,需蓄水灌溉,作物亦可一年二熟。且雨水充沛,气候适宜。
上述历史情形和地理条件说明,江西拥有优裕的农业社会环境。该优势长期以来使江西人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许怀林(1999)指出,优裕的农业社会环境和小盆地环境结合一起,温饱却闭塞,恋土意识和安分守已观念比较浓厚。这种小富即安的心态和选择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是相当不利的。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表现出了强烈的重义轻利、农本商末、重农抑商的观念。这对于对中央政权有强烈向心意识的赣文化来说,观念意识里表现得更加浓重,也成为企业家精神培育的主要障碍。
2.传统的读书成才理念
中国古代读书人成才只有“仕途”一条路,也就只有“读书——做官”一种想法。《论语?子张》曰:“学而优则仕。”《论语·卫灵公》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仕”与“学”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解释:“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事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总之,学习的目的是为做事或做官服务的,典型的传统读书成才观就是:读书——做官。
古代所谓四民,即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读书人或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比农、工、商要高,再加上士阶层有免征税赋、免服徭役的特权。可以说,读书相对收益较大,是很有诱惑力的。
在价值取向上,士与农、工、商,特别是与商,又是截然对立的。在义利问题上,士,舍生取义,极其贬低商人的唯利是图。举例如,朱熹所订《白鹿洞书院院规》中的“处世之道”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就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这种崇尚读书——做官,重义轻利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江西古代之所以读书成风,是契合这种社会氛围,最现实、最便捷,也是收益最大的最优选择。
从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度,以此来选拔人才,任用官吏始,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停止科举止,历代全国进士计98689人,江西进士10506人,占10.7%。全国状元724人,江西状元41人,占5.6%。江西另有武状元6人。进士最多的县是吉安县,有500余名,拥有400名进士以上的县有南昌、吉水、丰城、安福、婺源等县。
这样大的人才队伍全国罕有。但是功成名就之后,这些人才绝大多数是“走出去”,不在江西服务。江西长时间的人才“出超”,对江西自身发展影响无疑是极大的。
读书——做官、重义轻利、“走出去”等这些传统的读书成才理念甚至还在影响着现在的江西人。读书——做官从积极的一面看是创事业,但更多的是官本位驱使。所以,这对于立足于江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企业家精神培育是不利的。
3.角色意识不强
受传统农业文化和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人有对男丁的偏好。江西省在这方面的表现比较明显。观察发现,江西男青年较大部分,身形通常清俊瘦弱,而女青年则健美挺拔或丰腴结实。调查发现,这与重男轻女观念关系密切。在子女较多的家庭中,男孩自小倍受优待,而女孩通常易被家庭忽视,较早从事家务或生产劳动。于此,男子依附家庭的意识较强,独立意识显弱。这对于男子社会角色定位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影响区域人群。
从角度讲,江西文化也存在一种强烈的依附意识。这一点江西学者体会尤深(许怀林,1999;方志远,2007)。文化心理上的强烈依附意识是作为一种隐性的集体意识存在着的,并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濡染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集体意识中较强的依附意识与独立意识较差,同样不利于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的培育,这也是影响江西“三创”战略举措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家精神内涵中包含一种明确的角色定位。角色定位意识不仅是一种责任意识,更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才有明确的创新意识;有明确的创新意识,才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发展方向,就有了创业目标,才能产生创业内容,才能创新方法,才能积极主动地开拓进取。
三、赣文化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培育
从意识形态角度言,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文化问题,企业家精神培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创新问题。因而,企业家精神培育存在不确定性。必须将精神品质与行动能力相统一,才能较为可行地进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就江西目前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现状言,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学习精神的培育。构建江西特色文化创新内涵这三方面也是主要内容。基于此,能体现江西特色文化内容的主要集中在红色文化和古色文化方面。而其中的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学习精神就是江西特色文化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培育的主要立足点。
1.创新革命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
众所周知,井冈山精神、“八一”精神等是江西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时期培育了井冈山精神;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培育了“八一”精神。上述与企业家精神内涵所包括的执著、创新、开拓、敬业、合作精神高度一致。可以说,井冈山精神、“八一”精神能够为企业家精神培育提供充足的养分。江西人应该将这种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可贵精神品质,与当前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能力统一起来,通过培育企业家精神,激活全民创业的激情,创新创业文化,进而推进创新创业型企业、创新创业型城市、创新创业型社会建设。
江西红色文化还培育了化建设进程中的改革精神。从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江西生活了三年多时间。毛毛(1984)后来回忆道:“在江西的这一段时间里,父亲有一个习惯,每天黄昏落日之前,总是十分地围着我们那个小小的院子散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想,就在这一步一步之中,他的思想、他的信念、他的意志,随着前进的每一步而更加明确,更加坚定起来。这些思想的蕴育成熟,是否已为日后更加激烈的斗争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呢?” 当代改革精神所包括的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我批判、自我扬弃、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同样与企业家精神内涵所包括的执著、创新、开拓、敬业、合作精神高度一致。改革精神不仅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榜样的力量,而且作为时代潮流,迫切需要将之与当前促进江西社会的行动能力统一起来。
江西古色文化还培育了古代改革精神。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为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大力推行变法。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改革由于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失败了,但其改革所包含的开拓、创新精神是积极的,应当作为当前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合理成分加以吸收利用。至于其改革精神所欠缺的执著、敬业,特别是合作精神,也可以作为当前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反面案例吸取教训。
3.创新学习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
江西自古学习风气兴盛。江西古色文化中的学习精神,主要表现在:乐学、勤学、善学。北宋庐陵(今吉安)人欧阳修论作文“三多”、 “三上”体现出的学习精神,很显然包含着执著、创新、敬业精神。不仅如此,他强调的为文“商量多”——在切磋中学习、在磨合中学习,也是一种合作精神。江西古色文化中的学习精神同样是企业家精神培育应该汲取的养分。
当代社会,企业及社会要发展,企业家到整个企业,以及整个社会必须持续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和终生学习。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均需要企业家精神。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江西企业、江西的经济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应该将这种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可贵精神品质,与自己的行动能力统一起来,继承创新,从而落实“全民创业、富民兴赣”的战略举措,实现江西及中部崛起。
四、结论
江西文化历史不为不悠久、底蕴不为不深厚、内容不为不丰富、形式不为不多样,但所缺者,鲜明之特色也!有学者将赣文化调侃为“摇篮文化”。我想,其着眼点正在于赣文化需要成长,需要培育,需要创新!其特色更需要挖掘、突出。赣文化创新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多方面的,即使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层面去创新,也可以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择其要者,创新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学习精神是通过赣文化创新培育企业家精神的现实选择。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同时是赣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当前赣文化创新的当务之急。因为它既关系到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关系到江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江西崛起的软实力、硬指标。
:
[1]汪丁丁:企业家精神[J].读者,2001.2
[2]贾良定等:论企业家精神及其五项修炼[J].经济学研究,2006.9
[3]吕爱权等: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其培育[J].商业研究,2006.7
[4]张瑛等: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J].现代企业,2006.7
[5]方志远:“摇篮”说[J].江西社会,1994年《赣文化》专号
[6]许怀林:江西历史文化特征概说[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