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化合与化合的文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亮 时间:2010-06-30
  [摘 要] 文化在企业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理念与行为产生化合作用,从而实现化合的文化。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培训 化合
  
  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化合,它超越时空、涵盖万象,是一种大而无形、化之万物的共性与存在。文化的化合既是一种行动和过程,又是一种目标和结果,涵义宽泛而丰富。因其“大而无形”,所以就企业本身来讲,它无所不在;因其“化之万物”,又无所不为。文化在化合中可以演绎出许多神奇、许多惊异。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大的方面来论,它是人类社会共同文明的结晶。往小了说,它是社群、团体、组织的粘合剂。组织体的文化是其在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是一种群体意识。企业文化就是组织体文化常见的形式。它能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包括道德、感情、处世态度,按文化倡导的理念和导向进行化合和重塑。而且,这种文化和重塑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得以加速和强化。企业文化还可在对企业形成影响之际,对团体中人员带来或表现出来的符合企业文化原则或人类文明精髓的理念、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进行提炼和吸收,对自身更新或改良。前一过程谓之文化化合,后一过程则是化合文化。双向互动或善于吸收和化合的文化更具生命力,反过来,也更易促进对企业人的化合。
  文化的力量又是无形的。它通过人们之间随意的沟通交流、交互中形成相互承认并共同遵守的准则、行为的耳濡目染等进行渗透、传染和扩散。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的思想、行为实行整合、变无序为有序、多级为单级。
  “化合”这个词很准确地表达了文化对人特别是对一个团体的思维及行为模式导向上的深刻影响。为了实现文化的化合作用,我们在组成培训班时,有意识地对管理人员与员工、新老员工、男女员工等按适当的比例进行组合。通过管理人员和老员工将公司企业文化传播给新员工,同时,又让老员工学习和感受新员工带来的新理念、新思维。培训班这种形式强化和加速了文化化合计划和文化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培训班为企业文化的化合创造了独特的环境条件。社会的信息技术和物质文明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由于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媒介,生活空间日益虚拟化和无形化,使得依赖于人计交往和沟通的文化成长及传播变得困难。培训班缩短了人们的距离,大家朝夕相处、交往频繁,在相濡以沫的环境里、在共同参与和提高的训练场及课堂上,人的沟通和交流已无需通过电话、屏幕和匆匆的时间进行,也无需那些不必要的礼节俗套,可以从容不迫、畅所欲言,可以促膝交心,做“深度交流”。在共同的相处、交流和理念的碰撞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逐渐趋于一致,随之感情也交融会同。第二,培训班为文化的化合和化合文化提供了一个连续的时间。我们在特定的、连续的时间段内,从课程安排、老员工的身体力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对话、公司和教员的关心体贴,以及学员之间的互助友爱等活动创造了一种特殊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员工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存在,产生极强的理念震撼和冲击,从而对人的思想行为形成深度刻化。第三,团队的存在强化了文化的化合和化合文化。团队的形成依靠两个层面的因素,一是带有强制性的规章制度;二是文化的凝聚力。对于前者,若强制性因素撤除,团队往往会土崩瓦解;后者则不同,若文化的凝聚力足够强,团队的生存无虞。即使遇到外力作用而催毁,由于文化凝聚力的作用,团队成员还会再度聚集起来。团队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文化模式和准则,在一定意义上,企业文化的模式和准则为团队的行为理念提供了一套训练纲领,人们可以循其格架运作,受其化合,并为丰富它填充自己的奉献,以求在更高更新的层次上化合文化。可见,文化的化合和化合文化其实是一种波浪状推进、螺旋式上升。
  企业文化能在哪些方面对人的理念及行为产生化合作用呢?
  首先,企业文化能对人的理念进行调整并逐渐趋于一致。企业在业务和规模扩张过程中都会有大量新成员的加入,由于他们的背景不同、经历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和追求也会不同,若不能尽快让这些新成员认同企业的价值取向,并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那么,不仅不能使他们为企业的愿景和理想奋斗,而且还会因其带来的某些企业文化格格不入的行为理念对企业文化的固有原则造成冲击,影响企业效率的发挥。基于此,我们通过企业文化的培训,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历史和传统,认知认识企业文化,在短期内实现文化的融汇,对员工的行为理念进行再造和重塑。文化的渗透可以激发人在潜意识状态下的创造性张力,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意义蕴涵于共同的文化中,从而归属于更大的整体。如果将企业文化比作一个大“反应系统”,那么,企业人就是系统中的“分子”,只要这个“分子”具有一定的化学“活性”,其最终将通过化合组成与系统条件平衡的新物质。
  其次,文化能对人的行为进行修正,文化对人行为的化合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有研究表明,人的行为习惯主要是由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潜意识或下意识状态形成的,因而,人在不经意中表露出的举手投足、一瞥一笑都带有成长环境痕迹。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环境,不过这种环境是由特定的人群、场所和氛围构成的。
  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既有强制性的一面,也有自觉性的一面。企业文化将企业人与自己的面貌进行比照,要求人们消除那些不适应文化的痕迹,重新在人们的潜意识状态下刻画上符合企业文化本质的特征。企业文化对人的行为的修正更多的不是说教而是企业中占居多数老成员的影响。
  再次,企业文化可以通过管理制度规范企业人的行为。管理行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企业文化的管理。人有着两重性,既有作为人的一面,又有作为社会人的一面。既有着追求自由、幸福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天性,或者说,有渴求欲望满足和自私自利的一面,又有着很深的社会属性,随着个人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既可以使其自然属性得到抑制,也可能使其得到强化和夸张。就管理而言,它是一以中需被管理者付出人性自由的硬约束、一种对人的天性的逆反,无疑让人不舒服。而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体现,可让管理形成的约束与员工认同的价值观有机结合,激发被管理者对管理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使管理更多地体现伟人的自我调节和抑制,逐渐使其对管理规章制度在员工思维形式上正常化、理念化。概括而言,由于人的自然性,所以人有着追求幸福、逃避痛苦的本能;由于人的社会性,人的天性又可以通过环境、文化来塑造和改变,还可以通过制度予以规范和调节。第二,企业文化渗透和流淌于企业的各个层面及环节,进而深深的影响着企业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同时也对企业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标准甚至议事规则等都有 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张挂于墙上的工作标准、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各种各样的业务处理流程看到或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存在及其独特的一面。所以说,企业的管理规制从本质上看就是其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第三,企业文化的管理是对制度性管理的一种非常必要的完善和补充。硬约束可以使人们的行为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然而这样的控制却是非延续性的,因为它无法使人将制度作为一种理性的职业习惯或道德标准,或者说作为其生活本能的一部分。而企业文化对人的约束是软性的约束,它通过企业原创员工在历史经营过程中曾对企业的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经营理念的凝炼及升华,达成一些最具特色且共同认同的经营,然后又原创员工的身体力行和神情传导,使员工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些制度和标准。有许多公司在组建新的分支机构或开展新的项目时,总是有意将新老员工一些合理的搭配,就是为了形成一种文化传导机制。浸透着企业文化的管理是一种最具人性特征的管理,有时候文化的引导比制度性的管理来得更为有效、更为持久。
  我们怎样实现化合文化呢?
  第一,文化应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它可使企业文化采集到更为先进的理念、让更多人接受和认同的行为准则,形成更具操作性的规程,在纷杂的理念的互动和碰撞中更加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第二,企业文化应有完善和理性的自我批判机制。事物的发展只能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调节中实现,自我批判是企业文化的新陈代谢功能,是企业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
  第三,企业文化必须实行周期性的整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综合与归纳的过程。这是一种主动性的提炼和扩充,既能在内涵上夯实,有可在外延上拓展。周期性整理有很多方式,比如专题研讨会、文化对话、内外文化交流等都是极好的形式。
  第四,有意识地与不同类型的文化进行对接。比如让新员工参与企业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操作,聘请文化顾问,与不同类型的文化机构结对研究等。
  化合文化时需要宽阔的胸襟、谦逊的态度和勇气,还需要吐故纳新的机制。
  文化在化合人时拓展了文化的生存空间,而由化合不同的文化使文化获得了生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