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产品流通中物流保值增值途径
内容摘要:搞好农产品保值增值,是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物流环节和物流机制两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农产品保值增值的途径。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 保值增值
农产品流通是社会物资流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商流和物流两个部分。从农产品流通过程看,影响因素有:收购、销售、运输、储存、加工、管理、信息、市场、政策体制等等。不同或同一个企业,由于经营品种不同、经营时间不同或经营地点不同,影响其运行因素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都会受以上因素的影响。
农产品流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产品生产供应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农业农村的需要,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农产品生产由供给型产品生产向商品生产过渡,农产品流通也逐步进入自由贸易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很多地方还不成熟完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主要呈现出以下现状:
(一)流通成本高
我国农产品零售价与收购价之间价差巨大,在3-10倍之间。造成这种差价的重要原因是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其中的物流费用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更大差距。
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高,具体表现在:运输成本高、储存加工保鲜成本高、农产品运输损耗严重、流通中介费用高。
(二)流通环节多
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如图1所示。通过与美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图2)对比可以更加清晰的反映出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繁多。
(三)产品附加值低
1997 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79∶1,导致了流通环节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市场间的差价而不是加工增值。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一般相当于农业产值的3-4倍。目前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率占80 %,深加工产品出口只占20 %,而荷兰深加工产品出口占到了75 %。国外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是3 ∶1,甚至4∶1,我国仅为0.8∶1,重庆仅为0.3∶1,且相当多的为粗加工。
(四)标准化程度低
不少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都是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产品包装从材料到包装管理都没有统一标准,这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原产地标记制度等对农产品品质进行认证的标准化制度也很难达到世界要求。
(五)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由于行业地区等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主要还是传统的集贸市场,现有批发市场发展落后,且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产区),还不能有效地形成和引导市场价格,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开放的、规范的农产品大市场。
(六)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市场调控方面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利益矛盾较为突出,难以形成宏观调控的合力;二是宏观调控的基础不完善,市场的残缺和市场主体的不成熟,均不能适应政府对市场和企业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新的调控方式,政府非市场化手段盛行;三是政府对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不力,严重地影响提高农产品交易的效率和缓和交易不均的状态。
农产品流通中物流保值增值的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保值增值是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
在农产品流通供应链中,农民处在供应链的最初端,也是农产品的生产者,本可以在利益链中成为较大的利益获得者,但现实情况却是农民即使在增产的情况下也并没有增收。主要因为农产品物流保值增值在机制上缺乏合理、公平的系统,在物流功能环节上也没有得到优化。
(二)农产品保值增值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现实要求
通过农产品保值增值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其次,还可以减少、消灭腐朽文化,如群众自觉不自觉地相信因果报应、命中注定、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
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现代化。一直以来人们都很重视农业生产而忽视了农产品的流通。做好农产品流通中的保值增值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化。
(四)农产品保值增值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建设
农产品作为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农产品流通中的品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场物质的丰富程度,其质量也深深地影响着市场流通物质的品质。而农产品在保值增值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建设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说农产品保值增值的状况决定或影响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快慢及质量高低。
农产品流通中物流保值增值的途径分析
(一)通过物流功能环节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
1.通过农产品加工实现物流保值增值。第一,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鼓励农产品加工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产品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第二,培养农产品的新兴消费方式,推进加工。加大对农产品成分的研究,结合市场需求或培养出新兴的市场需求,形成新的农产品加工需求,促成农产品新的加工方式和新的加工需求。第三,挖掘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大对农产品附属物的加工,挖掘农产品价值。第四,加大精加工、深加工的程度和比例。产品在经过商品化处理后进入流通市场就能更好的实现产品价值,并在原有价值基础上成倍增值。而且在进入市场后由于能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也就能更快的进入消费终端,实现资金回收。第五,加大加工技术投入。拥有更为先进的技术、设备,才能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提高加工精度和深度,使加工技术与设备越来越高新化。第六,加大加工资金投入 。美国在农业总投入中, 用于产前和产中的费用仅占30% ,70%的资金都用于产后加工环节, 从而提高了农产品高附加值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而在我国则大部分的资金是用于产前、产中的,往往忽视了产后的加工环节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通过运输实现农产品物流保值增值。我国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农产品特别是鲜活类农产品的物流费用高达50%左右。在运输过程中,要坚持及时、准确、安全、经济的原则,要合理选择运输线路和运输工具。这直接关系到运输的效益。第一,加大农产品运输工具、运输技术的开发。研制出具有特色的,能更好适应农产品运输需求的运输工具。第二,建立便捷的流通。建立顺畅、便捷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网络对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先后建成了穿越全国的“绿色通道”。这些“绿色通道”的开通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减少运输环节,降低运输费用。农产品从田间产出到消费者手中,中间要经过许多的环节,因为物流据点比较分散,需要运输业把各个据点衔接起来。第四,装运模式科学化。在运输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装运模式,实行整装运输。
3.通过储存实现农产品物流保值增值。农产品的特性决定在储存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比较高。第一,采用先进的仓储管理方式。第二,采用高技术含量的存储设备。农产品物流主要面对的是鲜活产品,所以没有很好的保鲜、保活、冷冻技术是很难做好农产品物流的。储运设备的机械化水平要提高。第三,注重仓储点的选择。仓储点选择的好就可以降低仓储的难度,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更好的保护农产品。第四,提升仓储企业功能。我国的仓容总体规模很大,但是很分散,而且利用率也很低。要在仓储环节做好农产品物流保值增值就要在仓储的功能、设备、技术上进行创新。
4.通过包装实现农产品物流保值增值。我国目前仅限于果蔬的简易包装,每10元农产品只能增加几角产值。因此,应改变过去那种散装、裸露销售的经营方式,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不断改进包装,实现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礼品化、系列化。包装要按照国家关于包装方面的标准进行;要利用色彩和图案的合理搭配突出农产品的特点;要分别针对国内销售和国外销售采用不同的包装。要注意其便捷性。
(二)通过有效的物流机制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
通过变革将传统的基础物流向整合物流模式——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转变,建立新型的农产品物流机制,是实现农产品物流保值增值的另一有效途径。
1.供应链协调机制。物流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需要各方面的相互合作、协调和信任,才能达到最佳的运作效果。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它的一体化程度。因此农产品物流企业中的供应商、加工商、配送商和分销商,必须通过功能整合、策略联盟和优势互补,实现协调利益分配、协调风险承担、实现信息共享。
2.运作机制。农产品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配送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厂家直送、一般配送、共同配送等。目前农产品物流已经转向多品种和小批量的运输。物流配送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服务水平与降低配送成本。
3.组织机制。第一,优化农产品物流主体机制;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使其在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农改超的经营机制;随着城市连锁商业发展及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我国消费者开始对生鲜商品销售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农贸市场摊位多、进货渠道广而杂,难以规范化管理,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现象屡禁不绝,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整顿与改造。第三,农商联盟机制;公司(客户)是连接农户和消费者的纽带,也是农产品物流保值增值尤其是增值过程中最中心的环节,起着中枢作用。建立起战略合作的农商联盟机制才能很好的保证农户与商家的利益。
:
1.郝玉强.WTO框架下的我国农产品储运企业的出路—如何向农产品物流中心转变[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5年1月第1期
2.韩美贵,张兆同.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5年第2期
3.陈桂香.农产品加与扩大农产品需求[J].消费经济,2005年8月第21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