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竞争力;企业运营
一、企业信息化相关涵义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环节和各领域采用机、通信和等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段等因素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企业生产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经营信息化三个部分。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包含了人才培养、咨询服务、方案设计、设备采购、网络建设、软件造型、应用培训、二次开发等部分。
二、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1、推动业务流程重组,扩大企业竞争范围。信息化的建设将企业内部传统僵化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加以改进完善甚至加以剔除,使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各个流程适应企业发展与环境变化,以更好的应对各种冲击。同时丰富的信息储备与完善的信息优化,也使企业具备了扩大经营范围的条件,多元化的经营与多角度的管理,企业竞争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2、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大量信息的掌握与应用使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作出有效决策以应对各种状况,减少了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企业的各项管理也因信息化的实施而变得畅通快捷,大大减少了各项成本支出,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益。
3、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提高差别化程度。企业利用多视角的信息进行产品再设计与开发,开阔眼界打开思路,定能加强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产品与技术创新的脚步会因此而加快,多元化与时效性的产品与技术也定会拉开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距离,产品与技术的差别化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4、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各个流程实行信息化管理,决策更加理性更富有时效性,更加符合环境的要求,使企业具备了应对内外部变化的管理条件。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的推广应用,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国际大企业一流信息化建设相比,我们国家的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
1、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尚未成熟。据调查,我国只有3.7%的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成熟阶段,其他众多企业基本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更有相当一部份企业的信息化还处于最原始的阶段,远不能达到时代的要求。
2、信息化投入明显低于国际水平。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比例约为0.46%,而发达国家大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比例一般在5%以上,并且各公司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对其投入在不断的增加,相比之下,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程度远远不够。
3、IT在核心业务中应用依然有限。大型财务和办公系统相对成熟,但大部分还处在建设之中。21.7%的企业正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21%的企业正在进行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同时有34.1%的企业把客户资源管理系统作为计划建设的重点,26.4%的企业把商务作为建设重点,这说明大型企业主流业务还没进入核心业务阶段,IT技术在各业务中应用有限。
4、许多领导对信息化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自身意识的薄弱,已有的成就使许多领导人员难以打破固有思想,革新的脚步停滞不前,没有对信息化的作用进行正确的定位。
5、本土软硬件研究开发能力差。国内IT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已经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影响了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
四、解决我国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1、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三改一加强”相结合。推进企业信息化,要与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全面落实改革创新与科技进步的观念,以改革促进步,以变化谋,及时改进组织内一切不适合环境状况的因素,及时加以规整。
2、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强调企业的基础管理相结合。在各项基础管理中渗透信息化,真正将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培养各职能部门人员掌握信息与操作信息的能力,并且也要求企业加大在信息设备中的投入,使软件硬件都能达到信息化的要求。
3、企业信息化要与引进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相互结合。企业信息化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管理思想的转变和理念的更新。在引进和运用先进管理软件的同时,要注意从国情和企业实际出发,消化和吸收其中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加以吸收利用,创造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信息化道路。
4、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上至高层领导,下至基层员工,必须人人重视人人参与,重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参与到信息化改革的大潮中,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收获信息化所带来的实际益处,从而提高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支持信息化的进行。
:
[1]徐志坚。《信息系统与公司竞争》。出版社。2002
[2]杨安。《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秦铁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