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创新机制的建设来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01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加入WTO,中国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企业家们逐渐意识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的关键。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拥有的、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它能使企业在较长时期内产生独特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利润。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要结合自身实际,可通过“内部发展”和“外部扩张”两种途径来实现。中国企业在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方面还处于探索和初步阶段,通过提高企业各项创新能力来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战略意义 培育 创新 原则
【Abstract】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hina entering WTO, the market competition pressure that Chinese enterprises confronted will become heavier and heavier. The entrepreneurs gradually find that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e is the crux of enterprise’s subs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core competence refers to the enterprise’s core resources and core abilities. It makes the enterprise produce long-term competition superiority. Also it can bring stable profits to the enterprise. The enterprise should considering its facts and adopt “internal innovation”, “external extension” to cultivate the core competence.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at the heuristic and preliminary stage in the core competence research. To cultivate the core competence by improving th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abilities and realize the persistent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become the urgent matter of our country’s enterprises.
【Key words】core competenc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cultivate; innovation; principle
【综述】
一、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21世纪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为特征的世纪。今天,竞争已超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市场经济推进到今天,中国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2001年9月中旬,中国经过与世界贸易组织长达14年半的谈判,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意味着中国将在更大程度上开放国内市场,发达国家的产品、资本将会长驱直入中国市场,同中国企业争夺市场,造成中国国内市场“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局面。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企业要谋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同发达国家的企业展开竞争,在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中争夺生存空间。面对如此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中国企业靠什么来竞争?凭什么来取胜?竞争优势能维持多久?几乎就成为每个企业家苦苦思索的难题。外国和中国的企业家们经过多番讨论 ,吸取了一些优秀企业的经验,逐渐意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成功企业“永葆青春”的长寿秘诀。
核心竞争力以为用户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为宗旨,确保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长久生命力,它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在现实国际国内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下,中国企业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在竞争风暴随时降临的企业丛林里,赢得一时的风骚已属不易,长盛不衰就更加困难,而要在长盛不衰中被载入中国的企业史册,成为对后来者进行正面的典范,则更为稀有。”中国企业应通过打造自身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持续发展,超越国内外的竞争对手。
研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提高企业日常管理水平。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体现出的企业整体、动态成长性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除了对企业长期战略管理有深刻的影响之外,还能带动企业的各项创新,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企业的传统管理方式,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
同时因为一国企业的竞争力决定着该国产业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又决定着国家竞争力。衡量国家国际竞争力,在微观层次上体现在对各国企业竞争力的衡量上,所以研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关系着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命运,而且关系着中国企业总体以及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近几年来,战略专家们用核心竞争力理论来揭示企业经营奥妙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时代主旋律,这一理论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对我国企业进行理论研究、对于企业的成长、国家的发展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动态
从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对企业资源和能力的论述,最早出现在塞斯内克(Selznick)《行政管理中的领导》(1957年)中,他认为一个组织的发展,造成组织具有“特殊的缺陷和能力”,并称这种特殊的特征为“独特竞争力”,他首先用独特竞争力来表示本企业同其他竞争者相比做得较好之处。其后,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许多巨型企业已开始向全球扩张,要求有一种理论指导其向全球扩张过程中如何分析外部因素,以便避免外部环境中的潜在威胁。所以美国企业管界把企业看作一个“黑箱”,开始从外部环境角度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对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可能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局势发生明显变化,全球化市场已初步形成,日欧企业的力量得到发展壮大,新兴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也具备了很强的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这使得美国企业的竞争力相对削弱。这时,美国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将注意力从分析外部因素转向考虑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潜在资源和内部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企业资源能力的核心管理理论在20年后再次成为研究热点。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哈佛大学博士普拉哈拉德(C.Prahalad)与伦敦商学院教授甘瑞?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引起强烈反响。他们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 认为“企业战略上的成功来源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理论把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主要归结为企业的内因——企业的资源及能力。
随后世界各国战略专家和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传统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以企业资源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活纳菲尔特和潘罗斯是资源依赖学派的主要代表,他们的中心主张是:组织是可用来获得特许市场地位的各种专门化资源的积聚,组织所拥有的独特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美国学者杰伊?巴尼的《从内部寻找竞争优势》一文,探究了资源依赖学派的理论性概念如何帮助管理者理解业务和公司层次战略问题。后来,Y?多兹吸收了资源依赖学派的概念,研究了如何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管理。他识别了核心竞争力管理中的五个关键过程:核心竞争力的开发过程、扩散过程、集中过程、影响过程和更新过程;列举了加速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管理手段,包括业务流程再造、质量管理、职业培训等。其它在管理实践中对核心竞争力做出探索的有:《建立核心技能》、《公司再造》、《把核心能力应用于实践》等。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在不断发展,提斯、皮萨罗(Pisano)和肖恩(Shuen)提出了“动态核心能力观”,它是传统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动态能力观充分体现了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特征,认为企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不应在局限于利用现有的资源、能力,而是要采取行动,将现有能力、资源进行整合,使之发生质变,构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自1990年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发展到今天,国外专家学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作出了很大努力,但因为研究角度不同,产生了许多不同意见,许多专家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界定难以统一,例如Collis和Montgomery在1995年发表的论文《资源竞争:九十年代的战略》中从资源的角度认为“企业是一系列资源——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的集合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来自于企业所拥有的某种价值资源(Valuable Resources);梅雅和乌特巴克(Meyer & Utterback)从技术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特指企业价值活动各环节所蕴含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如研究开发技术、生产制造技术等;利奥纳多?巴顿(Lenonard-Barton)1992年从知识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的知识集合,包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规范四个方面,主要发挥知识在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中的作用等等。这些不同的观点造成了该理论概念上的模糊和应用上的困难,使这一理论还不成体系,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状态。经过比较,我认为虽然这些观点表述不同,但从内涵上讲,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能创造出战略性差异的内部资源或能力,这些差异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如企业所控制的独特资源、独特能力、知识等等。
在我国核心竞争力理论领域,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和初步阶段,国内学者主要以介绍国外尤其是美国管理学者的成果为主。我国有的学者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项国鹏、汪良军从知识视角,探索了核心竞争力管理过程中的微观活动机理。魏人鹏从我国企业管理实际出发提出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是构造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方法。赵顺龙用实例对我国企业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作出了有益探索等。但由于受国外研究未能统一的影响,我国研究中也存在着对核心竞争力界定难以统一的问题,为该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与应用无形中设置了一些障碍。陈劲、王毅和许庆瑞三位通过把繁杂的定义加以归类,出有关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观点,并将其归为八类——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架构观、平台观和技术观等。这些观点对于该理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优缺点各有千秋。不过,这些观点的存在已充分说明了专家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述,难以达成一致的认识,或给出统一的定义。研究者们虽然利用核心竞争力理论解释了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但没有对核心竞争力的积累和管理提出操作性强的途径。
中国的企业虽然意识到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的国有企业体制的束缚和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了我国企业总体竞争能力远远落后于别的国家。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与《Fortune》世界500强企业相差甚远。我国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必须在新的形势下,强化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国内研究,在实践这一理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它来源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我国企业不能照搬过来指导企业的战略管理,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求适合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式。
在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度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与形成机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利用;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特点;中国大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体制性障碍及其克服;如何为实际操作中的管理人员提供实践上的指导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中不断探索、总结与完善。
三、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本文的重点和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操作性的途径——抓好企业内部创新机制的建设。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市场营销创新来构建核心竞争力。
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主要特征,文章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企业应注意在这两方面的积累,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了使企业更好地识别、定位核心竞争力,必须把握它的四个主要特征:价值创造性、独特性、延展性和价值可变性。第二部分分析了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由此可见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在认识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上,本文第三部分从理论上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通过“内部创新”和“外部扩张”两种方式来构建核心竞争力,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最后我们要将这一理论用于指导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本文第四部分通过分析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使我国企业意识到培育、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我国企业在培育、发展核心竞争力时应做好的具体工作,希望能对企业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所帮助,通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使企业永葆活力。


文献:
[1]杨浩等.企业核心专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安德鲁?坎贝尔等.核心能力战略[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
[3]李树.企业持续发展探析[J].商业研究,2000(8):11.
[4]高屏.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2001(14):28-29.
[5]容和平,焦凯夫.刍议企业核心竞争力[J].山西统计,2002(4):13-14.
[6]张克听,李媛媛.发挥你的核心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1(11):33.
[7]朱华桂.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渊源[J].南京社会,2002(9):22.
[8]武亚军.大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J].经济管理新经济,2002(14):19-27.
[9]方统法.企业核心能力及其识别[J].经济管理新经济,2001(20):4-15.
[10]黄继刚,杨君.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渐进性分析[J].经济管理?新经济,
2002(6):53-57。

【正文】
引p言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市场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必须认识到当今时代是核心竞争力时代,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持续制胜之道,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困难的能力,只有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在一个市场竞争弱化的条件下,一个企业也许还可以凭借机遇赢得暂时优势,但是,到了竞争白热化的关头,企业凭借机遇取得的暂时优势难以长期保持,唯有精心培育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从容地面对竞争。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就像一艘船没有了持续的动力,搁浅和沉没是迟早的事。本文介绍了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特征,分析了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提出了通过“内部创新”和“外部扩张”两种途径来培育核心竞争力,最后结合我国企业竞争力现状提出了我国企业在培育、发展核心竞争力时应做好的具体工作。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自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来,国际和国内的学者、企业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国内外企业界所关注的热点。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理解,国内外研究者对它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以活纳菲尔特和潘罗斯为代表的“资源论”研究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企业以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企业内部的资源存在着差异,资源优势产生竞争优势,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制与制度论”的研究者认为企业体制与制度能保证企业具有永久的活力、决策的科学性、企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是企业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论”的研究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的管理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另外还有人从知识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方法性的初级知识,可以创造价值的知识等等。
究竟如何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目前在理论上尚无统一规范之说。但参考众议,我认为,在企业竞争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简要描述为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是企业自身所拥有的在其所从事行业中占优势地位、能创造出超越竞争对手的战略性差异的资源和能力。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自身发展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当企业具备了竞争对手不能模仿或替代的资源和能力时,就能形成超越对手的优势。企业的资源与能力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资源是能力发挥的基础和载体,能力是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的手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从积累核心资源、提升核心能力入手,一个企业一旦拥有了某一、两种关键资源或是具备了某一、两项独特能力,就能形成超越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在多数情况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核心资源、核心能力的结合,例如海尔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由良好的品牌形象、强大的技术能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共同构成的。
1.企业的核心资源
在企业经营中,各种资源的重要性并不一样。麦肯锡的专家们认为,那些企业长期积累所得的、难以复制并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有形或无形的资产,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的有形资源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可以较为容易地通过自建、购买等途径得到。相比而言,企业的无形资源如知识产权、品牌形象、销售网络、客户关系等难以从外部渠道获得,难以被竞争者模仿,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⑴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企业就其智力创造的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权、版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许多企业都是依靠自己的知识产权发展壮大的。如1996年上市,目前股票市值43亿美元的Affymetrix公司就是依靠专有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发家并成长起来的。
⑵品牌形象。过硬的品牌形象对企业新产品的推出有重要作用。企业可利用品牌这一无形优势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海尔集团正是因为成功地打造了海尔品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带动了产品的发展,使它成为了国内家电行业的龙头老大。
⑶销售网络。企业可以利用其广阔的销售网络,推销产品和服务,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减少推出新产品的成本。如今,TCL集团已形成了一个令竞争对手眼红的纵横立体的销售网络,利用这些网络获取了最新最快的信息,极大的推动了产品销售。
⑷忠诚的顾客链。每个企业都应拥有对本企业产品忠诚的顾客链,才能使企业产销两旺。并且这种顾客链越多、忠诚度越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越能经久不衰。美国学者研究表明,忠诚顾客增加5%,许多企业的利润就可增加25%-85%。现阶段企业非常重视客户关系管理(CRM),旨在改善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
2.企业的核心能力
企业的核心能力包含影响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多个方面,概括起来,企业要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有不断创新的技术能力、优秀的管理能力和超群的商业能力。
⑴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指企业将技术资源转化为技术优势的能力,它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企业研究与开发(R&D)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变得日益个性化、多样化,速度和创新成为市场竞争的主题。企业要制胜,必须重视增强R&D能力,并不断创新,以最快的速度、最新的产品去满足复杂多变的顾客需求甚至引导顾客产生对本企业创新产品的新的需求。
⑵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指为实现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促进组织效率提高,使企业资源与能力更好地发挥出作用的能力。它包括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控制协调能力、领导指挥能力等。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出适应实际需要,并能推动企业良好运转的管理模式与方法,保证企业在管理上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快餐界的优秀企业麦当劳的成功,不是因为汉堡包、薯条等食品有什么奥妙,而是该公司在管理、企业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⑶商业能力。商业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上吸纳资源、推销产品,将企业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能力。它包括企业的采购能力、融资能力、营销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售后服务能力等。企业生产出的产品通过市场销售这一环节,才能产生价值,为企业带来利润。企业在竞争中若是具备了超群的商业能力,就能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并能为企业开拓新市场提供条件。
核心竞争力是以核心资源、核心能力为支撑的,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基。我们可以借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两位教授提出的树型理论更好的理解这一概念。他们把企业比作一棵大树,果实是企业的最终产品,树叶是结合产品与服务的业务单位,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而为大树提供养分、维系其生命力与稳定性的根系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使外界的经济风暴打落了所有果实,但是树根仍保持着,它会使企业再次成活并发展起来。可以说企业的实力不在于产品,而在于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
企业从自己所拥有的众多资源、能力中如何识别出核心竞争力呢?我们必须把握核心竞争力的几个主要特征。
1.价值创造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一方面它能帮助企业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从而使企业取得更高而长期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也能为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超过其他企业更多的价值和利益。这种从用户角度考察的价值创造性,被中国学者管益忻先生归纳为经济学中的“更多消费者剩余”[1]。

2.独特性
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的竞争能力。企业依托这一独特的竞争优势能迅速占领目标市场,赢得顾客信任,形成特色垄断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可被其他企业所模仿,难以被其他竞争能力所替代,因而同行企业、替代品企业在一定时空内难以与本企业相抗衡。
3.延展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即由核心能力能够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它能使企业打开多种产品的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有力地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能有效地保证企业多元化战略的成功,降低了企业进入多元化领域带来的风险。
4.价值可变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这并不是说它就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受到竞争和知识更新的影响,使得核心竞争力具有从生产、成长、壮大直至衰亡的生命周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可变的、动态的。例如苹果公司的“用户友好界面”在80年代具有核心竞争力,而现在这已成为所有软件竞争的基本前提。
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通过对核心竞争力内涵及特征的理解,我们可以说,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超乎寻常的战略意义。
第一,核心竞争力超越了任何单一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超越了任何职能部门,它具有比任何产品或服务更为持久的生命力。例如摩托罗拉的核心竞争力——无线通讯,比构成这项专长的许多技术及借用这项专长的不少产品都显得更加持久。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关注某具体产品和职能部门的发展战略,更能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更能保证企业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由于核心竞争力对于提升多种相关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都有所贡献,因此争取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例如摩托罗拉如果失去了无线通讯竞争力的领导地位,就会使多种产品包括BP机、双向移动无线装置、蜂窝式电话等产品的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第三,由于培育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时间很长,要花费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使得竞争对手很难轻易模仿,使企业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由于核心竞争力构建所需付出的投资、所冒的风险,往往超过单一部门所具备的资源及能力,需要依靠企业总部的支持,这使得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能超越部门利益的局限,更多地从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能及早把握未来市场的变化,确保企业的永续经营。
第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它既是凝聚企业现有业务的“塑胶”,也是企业发展新业务的“发动机”。依托核心竞争力可以取得相关产业或服务的领先地位,并创造出许多新的市场。现在企业的存亡取决于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即是否具有独特的资源和能力。企业是以核心竞争力为支撑开展经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长期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是企业业务的拓展、收缩,还是转型,企业都要考虑能否进一步发挥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确保企业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加强对核心竞争力培育和管理,还能有效地避免企业短期化行为,有助于企业制定正确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
第五,在新时代,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所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对手更加强大。在这样的形势下,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有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使企业更有能力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有效地规避风险,获得稳定利润。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形成并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项长期的根本性战略。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受到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的核心资源、核心能力的积累也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着手,所以,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通过“内部创新”和“外部扩张”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依靠“内部创新”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了形成自身独有的、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修炼好扎实的“内功”,通过自身内部发展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内部发展应重视创新机制的建立。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求胜的法宝,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有“商界教皇”之称的美国管家T?波得斯在他的力作《管理的革命》一书中告诉人们“你要想永远独领风骚,那就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推翻旧东西”。企业一旦无法创新,它就将走向枯竭。许多公司通过创新,不断产生新理念,推出新产品,削减了生产成本,也把竞争对手挤出了市场。惠普的激光喷墨打印机、索尼的微型数据光盘机、英特尔的奔腾芯片、3M的随手贴等,这些依靠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使公司取得了很大成功。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市场营销创新等。企业具有一个运转良好的创新机制对培育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1.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的总和。技术创新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企业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缺乏独占性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在竞争中很难处于有利地位,也很难做强,更不可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韩国某些企业从世界500强中出局,就是因为缺乏基于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对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可以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发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对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来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了,技术更新的速度加快了,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英特尔公司的达维多定律就说明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达维多认为一家企业要在市场中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就要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使新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并以自己成功的产品形成新的市场和产品标准,进而形成大规模生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英特尔公司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在于它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把握先机,领导市场,获得了持续发展。
企业技术创新能给企业带来以下好处,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 (1)形成产品的独特性。产品质量的卓越、功能多样都来源于产品创新 ,微软集团就是依靠其强大的R&D能力,不断生产出新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获得了超额利润。(2)形成产品的用户价值。消费者享受的多样化的满意服务来源于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如索尼公司开发小型化产品 ,形成了微型电视、收录机、随声听、电池等系列化产品 ,最终赢得了市场。(3)形成知识、技能的不可交易性和难于模仿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 ,形成自己的专利产品、专利技术和技术品牌,即便是竞争对手买到产品也难以仿制出来。如本田在发动机技术的不断创新 ,使它的业务扩展到汽车、摩托车、割草机、方程式赛车的制造。这些知识和技能其它公司很难买到或模仿。(4)形成企业的范围经济。如佳能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将其核心技术——光纤技术、微技术 ,从照相机领域扩展到摄像机、传真机、激光打印机、复印机、扫描议等相关领域 ,实现了范围经济。
2.通过管理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整个创新过程,都离不开管理。离开了管理,创新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由于技术日益复杂,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求管理要不断变革、创新。管理创新一般是指为了更好地运用企业资源以实现目标而对企业管理目标、原则、构成要素、过程、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的除旧布新,并给社会带来价值追加的活动。它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包括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组织方式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手段的创新等。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使企业管理过程顺畅、高效,创造一种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氛围。管理创新是强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截至目前,通用电器公司(GE)是道?琼斯指数1896年创立以来唯一一家至今仍榜上有名的企业。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的全球企业家中,GE的杰克?韦尔奇可谓是佼佼者,被誉为全美头号经理,他带动了GE的管理创新,例如他提出了“追求完美”的质量观;将公司的旧体制化繁为简,提倡构筑“无界限组织”,建立垂直为主矩阵式、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他提出了“全员决策”制度,强调群策群力;在质量管理方面,他于1995年底发动了一场质量革命——“6Σ计划”,要求在制造或服务中保证每一百万次操作中出现的差错不超过3、4件等等。这些创新的管理理念和实际管理操作方法使GE焕发青春,充满生机。
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在于管理者运用系统理论,通过创新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组织等手段对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变革,使企业创造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率、效益的不断提高,达到使企业在新的管理环境中能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的目的。
管理创新能够优化组合企业的各项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 ,生产要素的内容也日益复杂 ,生产力已成为一个由多因素、多层次有机结合的复杂系统。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 ,需要依靠管理的决策、组织、协调等各项功能以及市场的作用来加以调节 ,实现生产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管理创新有利于这一目的更好地实现。
3.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以及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都是在某种制度环境中发生、发展的,需要一定的体制保证,要以制度创新为基础,因此有必要进行企业的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就是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革新和完善以企业的各项基本制度,它包括企业产权制度、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通过提供更有效率的组织经济活动的途径而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而这些途径通常导致经济基础性的调整”[2],通过制度创新就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生长发育的外部环境。
企业制度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障,企业进行制度创新的作用体现在能为企业提供基本的运作规则和框架,使企业依据明确的企业制度,进行经营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更好地发挥企业制度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协调功能,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体制保证。导向功能是指企业制度能指导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引导企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的功能;激励功能是指企业制度能诱导各类参与者发挥自己的能力,为企业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贡献的功能;协调功能是指通过制度安排,使各类参与者在企业的不同方向上努力,使他们所提供的贡献形成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合力的功能。
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企业制度也应该随之发展。企业要保持制度上的先进性,要有较强的竞争力,必须具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能力。在21世纪,制度创新要求建立规范的、的企业制度,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体现其经济人行为的合理性。
pp4.通过企业文化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根据企业的任务、性质和所处环境所提出的一系列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经过管理实践,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支柱,它是决定现代企业效率高低、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如果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企业的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话,那么,企业文化则渗透于上述各个方面,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供精神支持。我们来看一下海尔集团优秀的企业文化,如“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海尔作风;“东方亮了,西方再亮”的资本运营观;“先难后易”开拓国际市场的理念;“用户永远是对的”的服务观;“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才干出来的”质量观;“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再变”的市场理念以及“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模式等,正是这些优秀的企业文化,促使海尔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乘风破浪、永远前进。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竞争,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 ,没有文化支持和支撑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所以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地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财富和巨大的内在潜能。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结合 ,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子。无数事实证明 ,没有正确的企业理念、发展观念 ,就难以达到企业创新的目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目的就在于提高企业主体素质、企业素质 ,促进企业的繁荣发展。
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将转向“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企业文化则是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的核心和灵魂,它能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对整个企业管理有导向作用,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并根植于每位员工的心里,它往往渗透着企业创业者和主要领导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及经营理念,是不能被模仿和复制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5.通过市场营销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
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产生了革命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响,使新世纪市场营销体现出如下特征:营销目标层级化、营销决策整体化、营销对象多样化、营销手段立体化、营销过程信息化等等。如今企业的营销环境呈现出以顾客(Customer)为主导、竞争(Competition)激烈、变化(Change)快速 的“3C”特征,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企业必须进行市场营销创新,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营销机制。
进行市场营销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企业如果不重视市场营销创新,必将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使产品优势不能顺利地转化为市场优势,从而阻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我国“青岛”啤酒的主要技术指标均高于美国“百威”啤酒,但是由于该企业不重视市场营销机制的建设,市场营销、广告宣传及综合实力不足,使得“青岛”的知名度远低于“百威”,“青岛”品牌在我国的评估价值仅有2亿元人民币,而“百威”却高于它约380倍。
在今天买方市场全面形成的情况下,企业要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进行包括营销观念、营销机制、营销战略、营销队伍及等多方面的市场营销创新,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谋求企业的兴旺与发展。
(二)走“外部扩张”道路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一系列专长和技能共同组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所需技能或专长的缺乏。由于企业内部资源有限,企业内部发展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速度是比较缓慢的,企业还可以采取外部扩张的方式,通过吸收外部资源,加快自身开发核心竞争力的速度。“外部扩张”的方式主要有收购兼并、形成战略联盟等。在进行外部扩张中企业不在乎目标公司的盈利多少、寿命长短,唯一感兴趣的是目标公司的核心专长要正是本企业所急需的。
1.收购兼并
收购是指企业为了更加有效地建立和发挥核心竞争力,获得商业利润,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通过合法手段购买一个研究机构或另外企业的专利技术,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以收购的方式获得企业所需的核心技术,有利于企业缩短研制周期,减少风险,缩小竞争中的差距,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兼并则是通过兼并一个企业而获得这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和能力,是企业扩大、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是企业获取其他企业的核心能力(要素),或通过获取其他企业的某一种能力要素来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的一个快速而有效的途径,有时也是建立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种低成本方式。收购、兼并要求企业做好的整合工作,使被兼并企业在行为方式、文化等方面与本企业相融,成为本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舞台上,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为代表,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并购浪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集合企业优势,谋求构建新的、更高层次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让并购后的企业更加强大。许多公司都成功地实施了并购。美国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成为了飞机制造业的“全球霸王”,其核心竞争力大大超过了欧洲的空中客车。IBM公司以33亿美元兼并了莲化软件公司,促进了资源的重新组合。我国的海尔集团从1989年就开始收购兼并,到了1997年海尔共直接和间接兼并收购及控股了约30家企业,基本做到了兼并一家成功一家。其中海尔成功地并购了红星电器厂,提高了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购后,每台海尔5公斤洗衣机配套成本降低15.3元,使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p2.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活动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战略联盟是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策略。它能使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互补,参与者在共同合作、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扩展和改善企业的基本能力,从而有助于从战略上更新企业核心竞争力或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本企业可以吸收其先进的技术,借鉴其科学的管理经验,有利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采用战略联盟相对于企业间的兼并重组而言,并不强调伙伴间的全面相容,而是更重视各成员企业某些经营资源的共享和协调作用。联盟双方具有各自的某种竞争优势,通过不同企业优势互补而达到1+1>2的效果。国际许多大企业十分重视这种合作型竞争方式,纷纷结盟。1997年,美国IBM、日本东芝和德国西门子为开发256兆为存储芯片,联合投资19亿美元,调动高科技专家200多名,建立了研究联盟,以求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及培育
 (一)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涌现出了一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如海尔、长虹、联想等。从这些优秀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企业的成功都有着某种卓越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后盾。这些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有的体现在生产、服务等领域,有的体现在营销、技术等方面,例如:
 企业 核心竞争力
海尔集团国际星级服务、产品创新
联想集团机生产、软件开发与服务
康佳集团高新主导产业技术、数字化技术
江苏春兰管理体制与技术优势
长虹集团技术吸收、创新能力、低成本扩展能力
正广和 营销网络

 

我国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面比以前有了进步,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还十分低下。为了衡量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企业评价协会参照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和WEF(达沃斯世界)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内部能力的各种因素,选取了82个指标来评估企业的总体竞争力。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还很弱,不但同美国等大国相比有很大差距,即使与爱尔兰、丹麦等小国相比差距也很大。(见下表)

企业总体竞争力国际比较(1999)
国家 美国 荷兰 加拿大 瑞士 新加坡 芬兰 香港特区 瑞典 爱尔兰 丹麦 中国
数值 100.00 91.94 91.04 90.52 89.97 89.42 88.06 87.04 83.68 82.89 25.72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38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竞争力状况 《经济研究》 2003年第2期)

当前,我国企业竞争力弱、核心竞争力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我国同一产业中普遍存在企业数量过多、规模偏小的弊端。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差距非常明显,我国500强企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的平均值仅分别相当于当年世界500强平均规模的0.88%和1.74%。按照国际标准,汽车生产厂家只有年产100万辆、年销售收入100亿美元以上才算规模经营,才有规模效益,我国122家汽车制造企业中最大的一汽和二汽多种型号汽车产量的总和也只有20多万辆,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由此可见,我国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弱,难以与国外的跨国企业相抗衡,难以应付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
2.企业盈利能力不强
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差距很大,从1998年世界500强企业的统计数据看,中国石化(73位)总收入340亿美元,利润仅有1.94亿美元,收入利润率仅为1%,在27家入榜的石化行业中排倒数第六,这与排在第一的埃克森石油公司6%的收入利润率相差很远。
3.企业发展缺乏潜力,生命短暂
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5年,而美国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0年。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竞争中没有后劲,缺少发展潜力。
4.缺乏核心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起步晚,基础薄弱等原因,导致我国企业普遍科研条件较差,缺乏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引入,缺乏技术创新过程中必要的防范风险的手段,缺少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的资金,我国企业缺乏对创新的投入已成公认的事实,1990-1995年,世界500强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约为5%-10%,而我国的大型企业仅占1.1%-1.38%。这些现状使我国在产品技术上一直受制于人,缺乏能够支撑自己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
5.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与发达国家和著名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十分落后,尤其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经营机制不活,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6.企业体制存在问题
从当前情况看,制度或一些体制问题,是制约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重要原因。我国企业产权结构的症结表现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不能分离,政府与企业角色错位,致使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结构,从而抑制了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使企业无法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再加上市场不成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
7.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抓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往往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认为企业文化无关紧要,只是搞搞表面工作。其实影响许多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正是文化因素,因为若是缺乏了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导向、约束、激励作用,企业就失去了发展的精神动力。
pp8.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不足
我国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不足表现在:我国企业的营销方式、手段单一,多倾向于将大量的营销费用投入到单一的电视媒体,造成企业营销活动缺乏深度、广度;分销渠道不畅通,分销不发达,控制和管理不力;不注重品牌的建设等。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企业产品优势和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的转化,影响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我国企业在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还很低。我国企业规模偏小,不仅没有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的资源优势,而且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商业能力与外国企业相比差距很大。核心竞争力水平低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总体竞争力的提高。没有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支撑,我国企业将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很难在愈演愈烈的竞争形势下获得长久的发展。企业只有具有了独特的、相对于竞争对手占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意识到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工作,提高企业的实力。
(二)我国企业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我国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抓好企业创新机制的建设工作,不断增强企业的各项创新能力,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进行资源外取。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就能够研制并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使企业获得长久发展。
我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强化研发力量,积极培养和引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春兰拥有各级研发人员3500名,占员工总数的1/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用于研发、创新的费用支出在5亿元以上,在企业制造业销售收入中的比例接近5%,企业税后利润中用于研发的是用于分配的5倍以上。第二,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型企业应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加强自主开发力量。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春兰集团建立了三个层面(赶超层面、更新层面、基础层面)的内部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开发、创新产品的能力。第三,企业要选择结合自身实际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采用模仿创新模式,减少开发成本,发挥企业的后发优势。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难题进行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及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技术的企业文化氛围,采用技术入股、岗位工资和建立重大奖励项目等多种分配形式,充分反映和体现科技人员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创新潜能,同时还要激发员工的创造力,鼓励员工勤于思考,继续学习,提高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
2.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进行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的需要,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
我国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时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管理观念创新。管理观念创新对整个企业管理创新起着导向和决定性作用。只有管理观念能够与时俱进,符合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要求,在它指导下进行的创新才会有效。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在企业的管理中出现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新理念,如绿色管理——加速开发全球绿色消费市场;关系管理——从产品战略转向CS(顾客满意)战略;归核管理——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把核心市场、核心顾客、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人才放到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虚拟管理——运用网络转变传统商务方式等等,企业应借鉴和加以吸收各种新的理念,并用它们来指导企业管理实践。第二,组织创新。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多采用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它是一种集权式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等级现象严重,信息在部门间垂直传递,既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又大大束缚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企业要建立以分权为主的网络化组织结构来代替金字塔型结构,使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简化企业的中间管理组织的设置,使上层决策贴近执行层,信息传输更加容易,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企业战略创新。企业要谋求长期稳定发展,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独创性的经营战略。如今企业战略创新要实现战略的转变,解决好以下问题:从适应环境向创造环境转变;从竞争取向转向非竞争取向;从常规经营向超常规经营转变;从开发有形资源向无形资源转变;从依靠单一经营要素向有机结合多种要素转变。第四,管理方法、手段创新。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要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企业应结合国情、行业特点、企业自身特点,引进或创造先进的管理方法,如TQM(全面质量管理)、MRPⅡ(制造资源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JIT(准时生产模式)、CRM(客户关系管理)、FMS(柔性制造系统技术)等。在信息技术、高科技手段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应加强企业内外网络和数据库的建设和利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第五,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人才是企业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的载体,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人才有着高度的依赖性。现在企业管理要以“人本管理”为重点,人力资源管理要由制度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使企业员工由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管理,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企业现有人才群体的最大效能。
3.提高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的来临,要求企业适应21世纪的生存法则,进行企业改革,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更具活力。对我国企业来说,就是要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企业制度。
199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已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并明确指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
我国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按照《公司法》组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公司领导体制,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这种治理结构具有决策权、监督权与执行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相互合作的特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是产权关系明晰化,包括国有财产明晰、出资者产权明晰、企业财产法人所有权明晰,同时要求“两权独立”即国家对国有资产只拥有财产终极权,各方出资者对出资财产享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两种权利是独立的;二是企业产权法人化,包含企业财产法人化、法人财产独立化、资产管理价值化、企业资本流动化;三是出资者责任有限化,包含出资者权益有限化、责任有限化,出资者按出资多少享有相应权益和承担有限责任;四是经营自主化;五是管理现代化。现在随着我国加入了WTO,企业制度创新还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符合“入世”的要求,通过改革、创新,建立一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经营机制,使企业能够灵活地应对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尚未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我国企业目前进行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有:①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分散化和合理化,从而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②逐渐建立多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约束与激励机制;③在企业内部,正确协调“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④剥离不良资产,保留精干主体及进行资产的优化重组等等。
4.提高企业文化创新能力
21世纪,“文化力”对整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企业发展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要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就要借助于企业文化的作用,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我国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时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培养开放合作的文化。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等高科技通讯手段为人们架构起了广泛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也为企业搭建起了一个竞争与合作的国际舞台。这一新的经济形势要求企业为了竞争必须合作,在合作中求得竞争优势。企业间要结成企业战略联盟,以促使企业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现代企业应该建立开放合作新理念,奉行双赢的价值观,按照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是统一体的新观念来调整与竞争企业之间的关系,大胆借助外力完善自己,向外部寻求优势互补。第二,培养学习型文化。现在我们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有了全新的概念。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将来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实践已经证实并将继续证实圣吉的观点。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在企业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在企业中兴起学习型文化,把企业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于构建核心竞争力十分重要。许多企业在发展中难以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就是因为企业本身存在惰性,取得一些成功,就不愿继续学习提高,以致逐渐丧失原本具有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培养创新文化。为迎合知识经济的浪潮,企业需要创新,争取把企业建设成为创新型企业。在企业内部广泛宣传创新的意义,使它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和行动指南,培养和提高员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企业普遍形成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投入创新的良好风尚。第四,培养速度文化。全球最大的网络数据传输公司——思科系统公司总裁约翰?坎博斯说,在新经济中,“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从某种程度上讲,知识经济就是“速度经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步伐加快,使得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必须重视创新速度,培育一种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第五,培养可持续文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企业活力之源,是企业获得全社会和广大消费者认同的保证。企业文化创新也要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建立起可持续文化,实现企业的利润性、社会性、伦理性三者的统一。第六,培养WTO文化。所谓WTO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要把握世贸组织的有关知识,并形成自觉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信念。2001年12月11日,我国终于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这要求我国企业从此必须遵守国际竞争规则,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角度来发展自己。所以企业必须根据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对企业文化进行改造、创新。
5.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创新能力
在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新的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市场营销创新,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将有利于企业开拓新市场、进入新领域。
在新世纪,我国企业通过市场营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时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更新营销观念。企业要树立新的营销观念,如不断革新产品,创造顾客需求;加强品牌建设、尽快成为知名企业;利用商务,消除中间商,节约成本;彻底改变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把客户变为合伙人,为企业进行宣传等。第二,建立反应灵敏、运作高效的营销机制。现在企业要建立柔性市场营销机制,及时收集市场信号和顾客信息,据此调节企业生产,同时快速地将企业的商品、品牌信息准确地传递给消费者,提高企业的机动性。如采用直销方式能使供需双方直接见面,信息交流充分,提高了产品销售速度,也节省了销售成本。第三,注重营销队伍和营销网络的建设。企业要强化销售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企业要根据产品、营销对象、区域的不同,建立相应的营销渠道,形成纵横交错、多维式的营销网络,利用网络优势,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新的信息,加快产品到达顾客的速度。第四,实施CS(Customer Satisfaction)战略。CS即顾客满意战略,其宗旨在于针对顾客需求变化、购买及使用商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来发现企业的不足之处,进而改善经营方式,创造出对企业更有利的经营战略。企业要以达到顾客满意为目标,在顾客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第五,利用电子信息手段,积极发展现代营销方式。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要逐步转向依赖双向互动的网络媒体的营销方式。消费者与企业可以跨越时空在网上双向沟通,使企业能更直接、更广泛地接触顾客,获取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同时企业可通过网络建立网站,宣扬企业形象,推广企业产品,从而获得时间优势、差别优势、市场范围优势。
6.以核心竞争力为依托进行外部扩张
企业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必须通过采取收购兼并、结成战略联盟的外部扩张方式来快速建立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扩张过程中要注意以发展企业的主业为主,以核心竞争力为依托进行扩张及展开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企业应使核心竞争力延伸到力所能及的范围,发挥出核心竞争力的溢出效应,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我国海尔集团兼并扩展是比较成功的,该集团在发展中,不断地吞并一些不进行创新、即将破产的“休克鱼”企业,海尔的扩张并不是盲目的,它围绕着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进行兼并的,通过整合被兼并企业来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海尔依靠其核心竞争力发展了强大的主业,同时也带动了其它领域的发展。
此外,对我国政府来说,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还要有赖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政企分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政府要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政企关系。此外政府还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如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保证公平竞争的有关、法规;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等等。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培育核心竞争力应把握的几条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几条原则:
第一,加速原则。未来竞争的焦点将是到达最终顾客的速度,所以企业要提高决策速度、新产品开发速度、信息传输速度、物资流通速度、变现速度等来提高企业的效率。
第二,不断创新原则。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维持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要抓好创新机制的建设工作。
第三,知识产权原则。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企业要管理好自己的知识资产,包括版权、专利、品牌、网域等。
第四,学习原则。未来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都应是终身学习者,企业要在不断学习中得到发展。
第五,动态性原则。企业要注意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变化的,在构建时,不能再局限于利用现有的资源、能力,而是要积极采取行动。迅速整合、重构新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第六,全球活动原则。我国加入了WTO,要求企业必须遵循全球竞争规则,在全世界范围内求发展,企业要学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资源进行管理,还必须掌握与外界交流的语言技能,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结束语:
作为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潮流,核心竞争力理论正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理论符合当前多变、开放、信息化的市场环境,符合加入WTO后与国际跨国公司竞争的要求,中国的企业家们必须认识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利用这一理论来指导企业战略的制定,把战略重点放在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上。我们相信,中国企业一定能凭借核心竞争力巍然屹立在世界企业之林。

 

注释:
[1]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31).
[2]诺曼尼科尔森.制度分析与发展的现状[J].V.奥斯特罗姆,D.非尼,H.皮希特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商务印书馆,1992(28).

【参考】
[1]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罗崇敏.论企业创新[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3]张维迎.CEO与北大对话[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4]周发兵.谈企业创新[J].商业研究,2001(5):9.
[5]曹刚.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J].经济师,2002(8):142-143.
[6]杜干庭.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何而来[J].开放导报,2002(10):24.
[7]王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选择[J].现代财经,2002(5):57-58.
[8]桂萍,谢科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J].科研管理,2002(3):22-24.
[9]黄津孚.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管理?新经济,2001(20):4-9.
[11]白津夫.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及其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0(10):22-23.
[12]薛顺兴.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法人治理结构[J].新疆社科论坛,2002(1):37-39.
[13]陆新文.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识别和培育[J].乡镇经济,2002(2):26-28.
[14]杨忠.国际兼并浪潮与核心能力构造[J].经济管理?新经济,2001(4):64-70.
[15]邱海峰.浅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51-53.
[16]李正中,韩智勇.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及内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7):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