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如何撑起养老的第二把保护伞
摘要:年金作为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企业年金的含义和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分析了企业年金发展滞后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对策,从而使企业年金更好的撑起养老的第二把保护伞。
关键词;企业年金;养老保险;税收政策
一、企业年金的含义
所谓企业年金,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实力和经营状况,按照量力、自愿的原则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保险制度。
二、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企业年金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养老体制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发展的,政府对于企业年金的发展,一直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主要体现在相关法规的出台。早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首次提出“将补充养老保险名称规范为企业年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年金市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5月1日颁布实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之后,2005年又颁布《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以及配套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运作流程》、《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专家评审规则》等配套法规。
在政府相关政策和法规的鼓励下,企业年金的发展已经有十五年之久,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数从2000年的16 247家,增加到2004年的22463家,参加计划的职工数也由2000年的560.3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703万人,年金积累总量则由2000年的191.9亿元到2004年的493亿元。虽然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数和参加计划的职工数每年都在增加,但和国外相比,总体上发展的速度相当缓慢,并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基金积累虽已初具规模,但是参加人数的总量相对较小,仅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3%。第二,行业发展快于地方,行业水平高于地方。在行业中,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快于其它行业。电力、石油、石化、民航、电信、铁道等行业明显高于其他行业。2004年,电力行业积累达到58.7亿元,为全国积累总量第一名。第三,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水平决定年金发展水平,沿海和发达省份快于内陆落后省份。第四,国有企业参保积极性高,外企和中小民企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较低。
三、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滞后的原因
1.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是激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手段。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补充养老保险之所以达到较高的覆盖水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这种激励机制,仅在个别试点地区中规定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部分可以在成本中列支,这样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但覆盖面偏小,而且其税前可列支的比例也远远低于国际上主要国家的标准。并且对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退休时领取年金待遇等方面尚无明确的免税政策。
企业年金制度缺乏基本法律支撑体系,2004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两个《试行办法》,多为一些原则性和笼统性的规定,也并未过多涉及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部分,缺乏可操作性。对企业年金中的“四种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资质界定、代理的风险控制与信息披露、市场进入门槛和退出机制等方面,以及企业年金的投资品种、比例等还有待出台详尽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欠缺使得企业年金投能在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中茁壮成长。
2.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能力和动力不足。
第一,目前,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缴费已达到职工平均工资的40%(含住房公积金),超过了国际上通行的警戒线。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本来就不强,要想建立企业年金,企业必须设计方案,并经企业各阶层代表讨论通过,建立企业年金后,还必须定期办理缴费手续,随时调整缴费费率,负责监督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状况等等,这些都将会增加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负担,甚至导致经济效益下降,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这样看来,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在现有的条件下的确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第二,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建立企业年金的动力。缺少动力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各项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企业年金从建立到管理、运营、监督的各环节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使得企业没有一个明确的依据;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很多管理层仍倾向于通过增加职工现实的收入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激励措施还可以直接的反映现任企业领导的业绩,然而企业年金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将来而不是现期,这种长短期效应的差异性也导致企业管理者宁可多发奖金也不愿去建立企业年金。
四、发展企业年金的对策
1.政府有条件的采取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2005年企业年金调查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宁波、杭州、大连和沈阳几个城市的企业认为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有吸引力的比例分别为86.8%、74%、60.5%、58.5%、78.4%和72%,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中认为企业年金有吸引力的企业分别占到74.9%和69.9%,统计后总计有73.7%的企业认为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具有吸引力,因此,政府提供的优惠税收政策是我国企业年金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资金来源上,除了应该扩大企业优惠的覆盖面和适当提高企业缴费的税收优惠比例外,还应该对个人缴费部分给予相应的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优惠,以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二是对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给予优惠政策,从而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三是解决好受益人领取企业年金
时的优惠政策问题。对职工所得企业年金应免征个人所得税,尽快出台这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坚定职工参与企业年金的决心。
2.加强立法,完善制度。运用法律是政府宏观调控和规范企业年金的重要手段。世界上推行企业年金的国家,无不伴随着相应的立法:英国于1995年颁布了《年金法》,1999年又颁布了《福利改革和年金法案》;美国1935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案》;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法》于1953年生效。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起步较晚,相应的立法很不完善,因此更应该不断加强立法:用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企业年金的筹资方式、方法及出资各方的比例;规范企业年金经办机构,对经办机构的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管理,防止防范风险;规范企业年金的基金投资与运营,规定投资的范围和各项投资的比例,最大限度的降低投资风险。
3.加强企业年金风险的防范与监管。企业年金是一项长期的养老计划,从建立到领取跨越几十年时间,为了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它实行市场化运作,这必然会带来很多投资风险,其中包括基金本身运营过程中的操作风险,还包括外部环境的市场的风险等等。这就要求政府加强监管,保证基金运行的安全性。政府的监管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监管企业年金理事会的工作,以保证企业方案公平合法并得以实施;第二,监管托管机构的工作,以确保账户资产安全;第三,监管投资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和投资行为,如任职资格、市场准入、经营场所等,以保证其规范经营。
4.企业年金的发展也应遵循“三步走”方针。
首先,明确发展企业年金的基本条件。一是依法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企业;二是要具有良好的效益。企业要想实施企业年金计划,不仅要一般的盈利,还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三是具备良好的民主管理制度基础。在企业内部应当有比较健全的集体谈判制度,具备良好的民主管理基础,这是建立企业年金并顺利实施的保证。
其次,根据企业年金建立的条件和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可以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电力、石油等行业选取一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企业和跨国企业作为试点,通过政策优惠等措施鼓励其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同时,培育一批具有综合企业管理能力和法律素质的人才,以适应企业年金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最后,已经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可以分地区、分行业的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除了政府适时的推出相关的法规政策外,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定期召开企业年金大会等形式交流经验,听取企业年金方面专业人才的专题报告,从而进一步扶持新进入的企业,最终实现企业年金在各地区、各行业的共同发展。
5,提高职工对企业年金的认知度。通过宣传等方式让职工对企业年金有更全面和深层次的了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年金建设中来,让企业年金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起到激励的效果,从而增强企业和职工的联动效应和凝聚力。
:
1,邓大松,刘昌平.企业年金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周宇梅,章建伟.发展企业年金,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商业研究,2004,(13):63-65.
3.韩肖萍.浅谈企业年金.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8):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