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能力与企业成长指标体系设计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文斌 时间:2010-07-01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的生存危机问题逐步引起重视,如何才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长并保持长盛不衰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综合借鉴企业能力理论的成果,系统地分析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并提出企业成长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企业能力 企业成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企业的生存危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综观企业能力理论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的相关研究中,主要是从各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来界定企业能力理论。各种理论对企业能力进行了分析,从而逐步完善了关于企业能力的界定。而在企业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企业能力的要求和侧重点必然存在很大不同,因此迫切需要设计出一套反映企业成长的指标体系。本文尝试通过分析企业成长中存在的阻碍因素,建立一套评价企业成长性的指标体系,从而为预测企业成长,为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可操作性的战略框架提供有益的帮助。
  
  企业能力理献综述
  
  对于企业能力的讨论,多年来一直是管界的热点问题,但由于缺乏权威的定义,不同的学派对其含义有着迥异的理解。1942年,Schumpeter和Penrose首先提出了企业能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Ansoff,Snow和Hrebiniak,Hitt和Ireland提出了企业竞争力的概念,Prahalad和Hamel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Chandler提出了企业组织能力理论,近年来,Teece,Pisano和Shuen又研究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这些概念和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企业能力理论的内涵,也使该理论成为了企业战略研究的主流理论之一。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有关企业能力内涵的讨论逐步兴起,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陈劲等认为,关于企业能力的一些主要观点可以归结为整合观、观、协调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架构观、平台观和技术能力观。夕康建中认为,企业能力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期望目标的必备素质和潜能。他将企业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能力、辅助能力和潜在能力。因此企业能力包括三个层次,核心是知识,第二层是结构,第三层是文化。而余长春则认为,企业能力与企业的设备、技术、制度等要素有关,然而,从更深层次上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这些要素基本上都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种联系也许是直接的、也许是间接的。因而,可以这么认为,企业能力是由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通过对企业中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维持、组合、使用、优化而形成的,体现在企业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而最终指向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
  
  企业指标体系综述
  
  在对企业能力内涵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成长进行分析,建立企业成长指标体系成为研究发展的必然。近些年来,学者们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析视角,运用系统方法、动态模型、模糊层次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不同但相似的企业成长指标体系。
  杜纲、姚长佳、王军平(2002)将其研究建立在资源能力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基础上。他们将企业能力分为柔性和刚性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其中,柔性主要是指企业对动态环境的有效反应和适应能力,既包括被动的响应,也包括主动的创新和影响环境。相应的,刚性则主要是指企业自主技术的实力和水平,包括狭义的研制开发技术、生产制造技术、广义的市场营销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等。然后他们分别对两个维度进行分解,赋予指标权重。从其指标看,主要包括市场、管理和技术三个层面,而对组织、企业文化、知识、信念、规范等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因而其指标体系在完备性方面略显不足。
  吴正刚、韩玉启、周业铮(2004)从企业能力及其指数定义出发,设定了知识生成体系、基础管理体系、组织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协同博弈体系、价值实现体系等六个一级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立相应的二级指标。在进行实证调查后对每个二级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成长指标体系。他们采用动态评估方法,又与实证调查研究相结合,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发展得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
  上述两种研究思路主要在于对指标体系进行分解,虽然每个子指标都被赋予了相应的权重,但各个指标对企业能力的影响程度体现得不够明显,各个指标之间缺乏联系性。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思想,部分学者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对企业能力影响的大小分层讨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冒乔玲(2002)和隋波、薛惠锋(2005)的研究。
  冒乔玲(2002)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提出由基础层、核心层、外围层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基础层为安全性评价指标,核心层为前瞻性评价指标,外围层为相关者利益评价指标。这种分层方法较好的指出了各指标对企业能力的影响程度,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各指标的解释上有所欠缺,而且由于其主要从财务这一分析视角切入,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其他因素,导致全面性较差。
  隋波、薛惠锋(2005)的研究则是基于赵晓(1999)的理论分析。赵晓在其所著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1999)中提出了一个分析企业成长系统的三维框架,他认为,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应包括外部规制结构、内部治理结构和市场-技术结构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隋波和薛惠锋将三个方面进行细化。但是,他们在选择指标时却过于简单,很多影响企业能力的因素没有加以考虑,导致其设计的指标体系难以全面反映企业能力系统。
  
  企业成长指标体系设计
  
  对企业能力的不同认识导致不同的分析视角,研究方法的不同导致不同企业成长指标体系的设计。在对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成长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我们以王锡秋和席酉民关于企业能力理论的分层观点为基础,借鉴其他研究成果,对企业成长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一) 企业能力与企业能力系统
  在许多企业能力理论的文献中,人们似乎更加着迷于企业能力的认知性,像知识、技能专利或技术,而对能力的行为层面和文化层面给予的重视相对要少一些。这种直观的认识主要产生于核心竞争能力的识别,然而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当的片面性。
  企业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是直接影响企业效率和效果的主观条件,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组合,是个综合概念。能力系统能够综合反映企业的素质,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因此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能够较全面的反映企业能力。

  王锡秋和席酉民借鉴D.L.巴顿能力四种尺度(即知识与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与规范)的观点,以及杜兰德的三维能力模型(知识、诀窍和态度),认为企业能力作为一种作用力,产生于认知、行为和文化三个层面的互动。基于这种观点,在巴顿模型和杜兰德模型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能力的KSC模型,即企业能力是知识(Knowledge)、结构(Structure)和文化(Culture)三个方面相互藕合所产生的结果。其中,知识既包括明晰知识也包括模型知识,这是能力产生和作用的基础。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结构决定行为的观点,公司的结构反映了企业能力的行为层面。文化代表着价值、信念和规范等等,这些东西支撑和证明上述模式的合理合法性。因此能力包含了三个层次,核心是知识,第二层是结构,第三层是文化。作为一种作用力,能力根植于知识、结构和文化这三个层次的互动过程之中。
    (二) 企业成长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在对企业能力进行测评时,首先要确立测评指标体系,然后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测评。本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遵循如下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是对能力型企业的本质特征、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的客观描述,并为测评的目的服务,为测评结果的判定提供依据;
  2.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围绕测评目的,科学反映企业能力及其特征,指标概念正确,含义清晰,各指标之间不应有很强的相关性,尽可能避免显而易见的包含关系,对隐含的相关关系在处理时尽量将之弱化消除;
  3.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涵盖与企业能力相关的指标,全面反映企业能力的各个要素和整体情况。并且从中抓住主要要素,以保证综合测评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4.有效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合理构造层次数量和指标数量,能准确反映企业能力,与测评对象无任何关系的指标不应被纳入到指标体系中,既要避免琐碎繁杂,又要避免过于粗略;
  5.实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考虑现实可能性,指标的数量尽可能的少而精,信息集中,数据资料容易获得,并且测评方法易于掌握,降低测评负担;
  6.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静态指标反映的是当前的企业能力水平,依据主要是显性指标,动态指标反映的是企业能力的趋势和挖掘潜力,依据主要是隐性指标,它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
  7.可比性原则:各测评指标要具有可比性,即便于研究同行业间的企业能力的比较。
  (三) 企业成长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对企业能力与企业能力系统的分析,我们设定了五个一级指标:知识生成体系、制度体系、组织能力体系、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价值实现体系。在这五个体系中,知识生成体系大体对应KSC模型的知识(Knowledge),其他四个体系则对应结构(Structure),KSC模型中的文化(Culture)则散落于五个体系中。同时,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绝对隔绝开来,KSC模型的三个层面都反映在各个指标体系当中,这充分反映了该模型对企业能力的解释能力,即三个方面相互藕合产生企业能力。
  一级指标的具体含义如下:
  1.知识生成体系。企业能力的形成本质上就是一个知识创新的结果,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学习的竞争,本项指标就是考察企业的学习能力。
  2.制度体系。一套基本的制度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平台,也是一种管理保障。它的二级指标包括规章制度、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管理者素质能力、员工素质能力等五个方面。
  3.组织能力体系。外部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将促使企业组织不断的变革,本项指标主要考察企业组织创新和拓展能力,反映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4.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们直接为公司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发展提供动力。本项指标主要考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新产品研发、高精尖设备情况等方面。
  5.价值实现体系。考察企业市场价值实现的指标,涵盖了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品牌及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真实地反映企业能力的综合状况,建立一套科学的测评体系,对企业的战略决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对企业能力理论与企业成长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我们借鉴各项研究的有益成果,以王锡秋和席酉民提出的KSC模型为基础,以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贯穿其中,设计出了企业成长指标评价体系。当然,本文所研究的企业是指通用意义的企业,涉及到不同行业则指标选择和权重会有偏差,需根据本行业的具体情况加以具体分析。另外,在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对企业能力的要求和侧重点必然会有很大差别,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1.陈劲,王毅,许庆瑞.国外核心能力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1999
  2.黄津孚.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J].管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