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时代的管理创新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01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ERP协同管理
一、企业信息化
林毅夫、李永军(2003)对“企业信息化”的定义为:企业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来改造自己的业务与流程的过程。这种转化或改造过程既包括运用网络技术来实现内部员工之间、企业与外部相关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分享和合作过程,也包括运用机技术来改造企业内部单个工作内容的过程。按照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将前者即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过程称为“高级的信息化”过程;与之相对,以网络技术出现之前的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过程则称作“初级的信息化”过程。初级的信息化主要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初级的管理过程信息化,如办公自动化系统(OA)。
与初级的企业信息化不同,目前所讨论的信息化主要是以网络技术的运用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高级的企业信息化是运用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将各个离散的个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个体之间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分享。从企业价值链和业务流程的角度来划分,高级的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等。
二、后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时代———协同管理软件的应用
(一)ERP系统在的迅速发展
ERP在中国应用的导入阶段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引进国外管理软件开始到90年代中期(1981-1996)各大企业纷纷开始应用MRPⅡ。但由于产品复杂、实施周期长、成本高,加之当时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IT应用水平并不高,企业成功实施ERP的概率很低。
1997年开始至2004年,是中国ERP应用的成长期。这一时期,借助中国企业电算化的蓬勃发展,诞生了像用友公司这样一批基于标准财务应用的财务软件公司,并在推动财务软件普及应用的基础上,扩展供应链、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等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应用,发展成长为代表民族软件产业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RP(企业管理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由于产品简单适用,实施周期短,成本低,并有财务软件普及带来的企业管理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国产ERP产品在众多中国中小企业取得了成功应用。从本质上讲,ERP是一套信息系统,是管理者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一种工具。在ERP的系统设计中可集成某些管理思想与内容,也可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但是,ERP本身不是管理,它不可以取代管理。不少企业因为错误地将ERP当成了管理本身,在ERP实施前未能认真地分析企业的管理问题,寻找解决途径,而过分地依赖ERP来解决问题,也导致了很多企业ERP应用的失败。
近几年,我国系统管理软件市场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根据计世资讯(CCWResearch)的数据显示,预计2006年,我国系统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5.34亿元,同比增长12.9%。虽然 ERP在短时期内得到了众多企业的青睐,但企业的成长变化以及应对市场竞争变化的快速反应需求,要求企业管理软件具有能够随需应变地适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管理需求的新特征。因此将ERP的发展推向“业务基础平台”,平台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实现随需而变的管理特征成为可能。这一阶段,各大ERP软件开发商都开始了他们平台产品的研发, 像SAP、甲骨文、微软等国外ERP供应商和金蝶、用友、点击科技、东软等国内ERP供应商,还有以思维加速、普元、科诺为代表的独立平台提供商等都融入了这场软件平台化的浪潮。对整个软件产业而言,“业务基础平台”软件的成功应用至少有两个意义:可以快速地研发高集成、适合自己的高个性化应用软件,可以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所有需求,它对企业有着不同以往任何软件的价值;开创了一种信息化建设的全新合作方式:用户、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提供商、行业内系统集成商三者合作,共同建设成功的信息化系统。
(二)协同软件应用推动管理创新
21世纪是以客户为导向的信息化社会,而不是上个世纪以产品为导向的社会。因此,面对市场和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要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和改造。它不仅包括对产品和生产流程的重整,还要涉及到与之相关的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管理流程。于是,基于ERP技术的动态企业建模技术、智能资源计划应运而生,企业管理进入协同管理阶段。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从概念上可以得出,协同并不是新生事物,它是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当技术从人们日常生活和商业社会的边缘逐渐成为核心,人们就越来越需要技术能够提供更多的东西。作为一个新的软件热点,“协同”概念有着更深的含义,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也包括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同数据资源之间、不同终端设备之间、不同应用情景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等全方位的 协同。 协同软件的起源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用户需求,即新经济时代企业对敏捷性、实时性的需求。这是需求上的拉动,利益延伸,即因为需求所以出现了协同软件;第二就是产业的发展、技术的发展,由于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 软件、网络、通讯三大技术的融合,再加上信息技术和硬件的成熟,使得协同软件水到渠成,这是整个 协同软件出现的根源。据GARTNER统计分析,2004年中国协同软件市场规模达到5.89亿元,同时协同软件市场将以34.5%的年复合增长率发展,到2008年,市场总额将达到19.26亿元。目前我国协同软件相关厂商超过500家,其中相对成熟稳定的协同软件产品超过100个。协同软件主要应用于行政办公、商务、电子政务等领域,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运营中各个不同环节之间的协调平衡。ERP的侧重点是计划,对企业资源进行计划、统计与分析;而协同软件所强调的是“辅助多人多组织共同完成一件事务”,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协同软件是ERP等其他软件的重要补充,甚至是更为重要的信息化基础应用软件。
那么,协同软件又是如何提升管理的呢?通常在起步阶段,管理是贯穿各种资源的一根主线,当企业管理模式成熟的时候,管理就应该将零散在各处的资源全部包络,对于一个成熟的公司来讲,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其内部运营体系、渠道建设体系、产品服务体系、公共关系、资源网络等等,所有的资源构成了一张无形的管理网络。协同软件正是全面梳理了企业一切工作和业务流程,整合了企业一切资源,最终把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集中规划起来的办公管理网络,通过完整的解决方案和一套可操作的执行体系,创建、处理、跟踪一切管理事务。所以管理需求是协同软件的第一出发点,结合了企业管理需求的协同软件,真正达到了可协同的效果,帮助企业有效地把控整个管理网络。它的应用价值就在于在帮助企业建立规范化的管理网络,流程化的管理制度,标准化的管理行为和强而有力的执行体系。然而基于企业的不同状况和需求,选择适合企业本身的管理软件,才能有效降低实施风险和实施成本,建立企业完善的管理体系。使协同等管理软件为企业编织一张真正的管理网,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协同管理推动激励创新
在团队运作管理中,传统的激励机制有:薪酬体系激励,员工作为人,薪酬是其目标的需求函数,体现了员工个人行为所导向的目标和工作动机产生的源泉,随着企业组织的团队化、组织扁平化和决策授权化的出现,传统薪酬体系已显示出了各种弊端;目标理论激励,即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结合起来,一方面能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发现自身价值、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另一方面组织目标也因此而得以实现;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是各个团队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它的好坏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作用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信任关系,加强沟通形成一致使团队保持旺盛的活力和竞争力。
众所周知,管理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励和调动团队的积极性。为达到这一目标,在薪酬激励、目标激励等激励机制中,实行绩效考核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这些管理制度只是一个规定了公司运营准则和描述工作流程的书面文件,而非管理的本身。当那些文字在人们的行文上真正起到了约束作用,并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流程来运作,才是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
人大工商管理研修中心客座教授、北京起步软件总裁马科认为:“以我们普遍采用的‘事后算账’型的绩效考核思想,是根本达不到我们的期望的。比如,几乎所有的销售部门,都在执行高度量化和公平的业务绩效考核提成,但是,要让销售团队全力以赴,光有业务提成是远远不够的。”造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第一,每一个人是有惰性的。我们往往以为给出了一个合理的目标和奖惩,员工就会努力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第二,人们一般都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做得多,得到的少,都会倾向于认为企业分配不公、不合理。 因此,若企业仅仅采取了量化和公平的绩效考核体系,依然没有解决团队激励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以起步软件最新推出的“X3精确协同管理系统”为例,其中提出了“全面激励”的理念,强调全面的、全程的、即时的激励,建立过程中的、环境化的激励,满足员工的奖惩心理需求,充分发挥“记分板”效应,强化团队激励和内部竞争。
X3精确协同管理软件和ERP的关键差别是:首先,核心思想不同。ERP是“产品导向,生产聚焦”时代的企业管理核心软件,而精确协同管理系统则是“客户导向、运营聚焦”为基本特征的企业的核心管理软件;第二,管理目标不同。ERP的管理目标是成本最小化,而协同管理系统是同时以运营绩效最大化和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第三,管理对象不同。ERP重点管理生产相关人员,X3管理所有运营相关人员,包括业务人员、服务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第四,关注的要素不同。ERP只关注物料、生产和成本,而X3关注的是团队、活动、绩效、业务、协同和知识。因而,ERP强调的是对“生产资源”的精益管理,协同软件强调的是对“运营活动”所有相关要素的精益管理。
可见,“全面激励”的最终实现是需靠协同软件的应用实现的,如:精确协同业务管理软件,它可以为绩效考核提供最重要的事实依据,“各级管理者可以实时、清晰地了解和监控管辖相关业务领域内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项活动和任务、执行情况和具体过程。使管理者能对业务工作状况、下属的绩效做出全面、深入和细致的监控、分析和管理”。
[]
[1]林毅夫,李永军.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2003).[R].www.ccer.pku.edu.cn/cn/ReadNews.asp?NewsID=2315
[2]的企业家如何识别和管理人才.[J]. 管理世界,2005,(2):45-46.
[3]中国ERP应用回眸(2006).[R].http://tech.tom.com/2006-05-10/04BK/32637983.html
[4]细说协同:协同应用推动管理创新(2006).[R]. http://www.erpxp.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52&Page=2
[5]杨旭东,栗亮亮.基于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团队管理的优化分析.[J].求索,2006,(5):57-59.
[6]马科,任志宽. 生命型组织-创建21世纪的卓越企业(2006).[R].www.justep.com.cn
上一篇: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技术创新路径
下一篇: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