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目标的新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华宁 时间:2010-07-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快速,众多深感传统的企业理财目标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纷纷在探索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的新目标。鉴于企业利益相关各方对企业理财目标的不同认识,目前相当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不正确,甚至出现有背社会发展方向的目标,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后果。因此有必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的背景下,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作深入研究。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环境下,通过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组织和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所要达到的基本标准。事实上,任何一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出现,都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而且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目标也会发生转化。应该承认,由于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同,人们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水平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前提下,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历史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呢?
  1、财务管理目标符合社会基本经济的性
  所谓符合社会基本经济规律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相抵触。在经济社会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主要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进行了高度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我国企业,当然应使它的财务管理目标符合发展生产力,符合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只有这样,目标才能有现实意义,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2、财务管理目标的统一性
  所谓统一性是指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能使制约企业发展的几个主要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制约企业发展主要矛盾有:企业利益相关主体的各自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收益和风险的矛盾以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联合,契约关系人不仅包括股东、债权人,还包括员工、客户、同业竞争者、政府乃至社会。按照理性经济人假说,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各契约关系人(利益主体)都会最大可能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在财富一定的情况下,强调一方利益,必然会损害另一方利益。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在契约各方相互博弈中的一种均衡。能够使契约各方达成统一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明确各利益主体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组成部分,在制定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时,要由契约各方的代表进行充分协商。通过协商能够使之达成统一的基础就是发展企业和互相让利,使各自达到满意的目标。在企业经营中经常存在着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科学的目标管理应该使这个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统一的办法是企业在赚取收益时要不忘风险,同时要正确处理风险,在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目前利益应服从长远利益。这两个矛盾都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在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使目标能够体现这两个矛盾的正确解决,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科学性的主要标志。
  3、财务管理目标的可计量性
  所谓可计量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指标必须能够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计量。我们知道,企业财务管理是运用经济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它的研究对象是企业财产物资的价值形态资金,反映经济价值必须能以货币进行度量。当然在满足货币计量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其他相关计量单位的计量,如社会效益方面的计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可计量性是它区别于企业内其他不同性质管理目标的显著性特征。
  4、财务管理目标的可控性
  所谓可控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密切相关,企业的理财人员对其能够进行控制。从本质上说,目标管理是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管理形式。企业经济责任制是一种以经济责任为核心,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从经济责任制角度来看,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质上是在明确规定企业财务管理的责任。如果所明确的财务管理责任与企业理财人员的工作无关或关系不紧密,企业的理财人员经过努力对其无法控制,那么,这种经济责任将无法落实,也不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就形同虚设,严重者还会挫伤企业理财人员的积极性。目标不具有可控性是目标管理的大忌。可控性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将所确定的量化指标可以按照工作的性质和业务的职责在所属范围内进行分解落实,以形成所属部分的可控指标。
  以上特征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它们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比较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标准。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同时具备这几大特征,才能说它是科学的。
  
  二、关于财务管理目标几种观点的评述
  
  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1978年以前的产值最大化阶段和改革初期的利润最大化阶段。实践告诉我们,这两种目标对当时微观经济领域思想战线上的拨乱反正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对我国经济的转轨变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今天看来,这两种目标都不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关于财务管理的目标,目前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学派:一是新古典产权学派,其主张企业的剩余索取和剩余控制权应当由出资者单方面享有,如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每股收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观点;二是利益相关者学派,其主张企业所有权应当由出资者、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甚至同业竞争者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分享,如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观点。
  1、利润最大化
  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的财富,利润越多,说明企业的财富越多。这里的利润是指利润,有据可循,易于理解,且便于和现行会计报表体系接轨。主张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人数不少。从其特征上看,该目标符合可计量性和可控性等特征。但是,它没有明确企业赚取利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缺少统一性特征,也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作为目标缺少了这些特征,就不利于建立企业利益的制衡机制,目标的激励鼓动作用也就不十分明显,这是该目标的重大缺陷。后来我国实行利润承包制的国有企业所出现的大面积亏损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该目标缺少统一性特征,因而也未能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结果使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短期行为。现在看来,把利润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不太恰当的。

  2、股东财富最大化
  它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股东创办的目的是扩大财富。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其投资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未来报酬,包括获得股利和出售股权换取现金。在股份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来决定,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最终体现为股票价格。他们认为,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大众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但是该目标也存在重大缺陷。首先它的适用范围很窄,非公司制、股份制企业不能采用。最主要的还是它有违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统一性两个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该目标只追求股东一方的财富最大化,这就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利益主体各方的积极性,不利于建立企业利益制衡机制。
 3、企业价值最大化
  它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近几年来,有些企业为了克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忽略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目标的片面性,提出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取而代之。该目标似乎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就能满足企业的各相关利益主体的目标需要,但仔细分析起来,它仍有不可克服的缺陷。首先,企业价值这个概念很不准确,可以作多种解释:从性质上看,企业价值有企业经济价值、企业社会价值、企业人文价值之分;从时间上看,企业价值有过去价值、现在价值和未来价值之别。这里所讲的企业价值究竟指的是哪种企业价值并不十分清楚。其次,它没有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最终的目标究竟是干什么,这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也不太相符。第三,它未能把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明确表示出来,这也有违统一性特征。第四,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太多,好多外部因素企业无法控制,这也有违可控性特征。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存在上述缺陷,所以它不适合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4、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企业理论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政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同业者,甚至是社区居民。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使各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所有权与控制》一书的作者布莱尔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所有那些向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以及作为既成结果已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集团”,并指出公司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而不应该仅仅是股东的利益服务,股东只是拥有有限的责任,一部分剩余风险已经转移给了债权人和其他人,而且股东所承担的这种风险可以普遍通过投资的多样化来化解。布莱尔认为因为利益相关者专用性资产的存在,利益相关者也就可以根据其资产的多少和它们所承担的风险来获得企业对其利益的保护,这样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分享公司利益也就有了依据。这样看来,该目标基本符合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特征。
  
  三、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是基于企业理论的选择。同企业目标多元化一样,受企业产权结构的影响,企业是一个多元利益的组合体,其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这就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一个多元化协调、多层次结合的有机体系。如果仅仅因为股东是企业产权的所有者,而提出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制度的要求。因而在构建大和谐社会这一前景下,我们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确立多元化协调、多层次结合和谐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即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所有者范围的扩大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奠定了现实基础。公司的所有者不仅包括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和债权人,而且包括人力资本所有者——劳动者,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公司运营不仅影响到在公司做了各种专用性或通用性投资的所有者利益,而且影响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顾客、供应商、销售商、同业者、政府、社区居民等等。正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害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抛售股票、债权人拒绝贷款、职工怠工、同业者相互仇视而攻击、政府罚税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选择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
  [1] 刘军: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世界经理人周刊 ,2003.12。 [2] 张献英:试论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企业经济,2004,11。
  [3] 高文:财务管,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