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前中国社会分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曾焕平 时间:2010-09-05
 [摘 要]由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导致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在受机会和教育质量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阶层差距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本文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出发,探讨了当前社会分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分层 教育公平 教育机会均等
  作者简介:曾焕平(1977-),男,福建泉州人,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以先赋地位为主的分层模式逐渐被以后致地位为主的分层模式所取代,个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程度。接受什么类型、层次和质量的教育,都会影响到个人的和社会地位。由于不同社会阶层在家庭收入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对子女的教育需求和看法也就不同,不同阶层的子女在教育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并进而影响到教育公平问题。这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探讨了当前中国社会分层复杂条件下的教育公平,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中国教育公平和社会分层的理性认识
  (一)教育公平的理性认识。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的概念,在社会分层的条件下,教育公平是相对的,它会随着时代的不断、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变化和发展。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和具体的社会制度来谈论教育公平,必须把它与社会阶层结构和阶级差别结合起来,尽可能的从各阶层受教育权利、机会角度来研究教育公平。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所理解教育公平的内容是: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2.教育公平和社会分层紧密联系,各阶层成员不论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都有接受教育的同等机会。3.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由追求低层次的机会公平向追求高层次的结果公平演进的历史过程。
  (二)社会分层的理性认识
  1.社会分层的基本涵义。社会分层理论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社会结构或社会不平等的一种理论,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关于社会分层的表达有很多,国内学者对社会分层较为一致的概念是:社会分层是将社会成员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高低不等的层次,社会分层的实质是各种社会稀缺价值物的分配及占有,它体现了社会资源的不平等。
  2.社会分层的标准。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因划分标准的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层次结构,即社会存在阶层间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社会群体对资源占有的不同,不同群体利用其占有的社会资源来获取不同的社会地位,因此,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是多元的。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韦伯把财富、声望、权力分别作为经济标准、社会标准和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即“三位一体”说;马克思则提出了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来划分阶级的标准,布迪厄提出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四种概念,并将各种资本占有的状况作为人们影响地位的主要因素。国内对社会分层标准的研究有如下几种:李强的政治分层和经济分层,他认为改革开放前是政治分层,改革开放后是经济分层;陆学艺把职业作为划分利益群体的主要标准,职业是社会分层的指示器和主要标准;李春玲认为消费实践和消费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消费也成为人们社会分层的一个维度;另外,景跃军和张景荣也提出了社会分层的标准是人们与社会性资源方面的社会差别和不平等,以收入、政治权力、职业声望和教育程度作为指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当代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按阶级划分、按收入或财富划分、按权力划分、按知识和技能划分等几种划分方式。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沿袭了国内外多元标准的划分模式,提出了按照各阶层所占有的社会资源的类型和多少将社会分层划分为经济分层、文化分层、职业分层,并把城乡家庭收入差异、文化水平差异、职业地位差异作为三个维度来衡量,而教育公平则主要是按照教育社会学里的内涵,即各阶层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来进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我国当前社会分层变化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二、当前中国社会分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分析
  现阶段我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阶层所占有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明显不同,占有资源的不同使得他们所处的地位也不同,地位的不同又导致机会获得的不同。反映在教育上,各阶层的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享有的机会和资源也是不同的,地位高,资源丰富的家长能为子女谋取较好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地位低的家长为其子女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是很有限的,人们渐渐感觉到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教育的差距明显增大。因社会分层导致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是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分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经济分层是指按照收入差异来划分社会群体,主要表现为城乡家庭收入的差异、不同职业、同一职业不同岗位收入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收入水平差距更大了,各地人均GDP相对差距、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和最穷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1]这直接影响到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城乡教育的差距更加突出。
  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以下困境:农村中小学入学率低、辍学率和流失率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明显不足,农村学校危房面积较大。[2]近年来,国家政策已经向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有所倾斜,但是距离从根本上达到投资公平这一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教育资源上的不公平必然带来教育机会不平等。然而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有关教育公平的问题逐渐过渡到非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使得家庭经济状况成为能否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原因。在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制度还不健全的前提下,高校学费使得许多优秀的学生由于交不起学费而面临失学,高校中日益涌现出大批的贫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成了阻碍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伴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各阶层家庭收入的差距也在扩大,导致不同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和投入明显不同。国家在物价方面的改革、高校招生收费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家庭教育消费的负担,产生了许多由于教育致贫的家庭。同时,有些学校为了满足各种经济层次的家庭对教育的需求,以择校生、选位生、赞助生等名堂,收取各种费用;一些公立学校则滋生教育腐败,教师以各种“辅导”和“补课”方式再次把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拒之门外;还有一些“贵族学校”,以其优越师资和环境条件,收取高昂的教育储备金向社会招生,这些现象使的教育的不公平更加突出。
  (二)文化分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文化分层主要是指以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来衡量社会分层结构。不同文化阶层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经常用于分析文化分层状态的指标是: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在我国现阶段,就业人口中各文化阶层人口所占比重为:“文盲阶层约占25.1%,小学阶层占36.44%,初中阶层占27.44%,高中阶层占9.39%,大专以上阶层占1.7%”,[3]由此可见,家长的文化程度与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存在相关性。
  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家长接受教育的年限较少,文化程度也较低,因此他们大多从事体力劳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在1996年的一项全国性城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为12.38年,以下是管理者阶层、普通白领职员和体力劳动者,其受教育年限分别为8.24、7.8、2.56年。[4]可以看出,体力劳动者阶层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不到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四份之以一。
在城市,大多数家长接受的年限较多,文化程度也较高,因此他们从事的职业多数为专业技术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通白领、单位负责人等。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代际传承性,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研究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拥有的入学机会越多。”[5]一些调查显示,在城市的重点中学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不同文化阶层存在明显差异,占人口90%以上的体力劳动者的孩子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手段,而且越是精英的文化,其传承性越强。
  当前,我国各阶层拥有的文化资源差异很大,整个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高等教育还属于精英教育,能接受高等教育的还是少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下一代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和水平,影响到下一代接受教育的种类和程度。西方关于家庭文化背景与教育关系的一项名为IEA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原因,80%在校外,而家庭的色后悔文化背景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6]。总之,文化分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比分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更大,因为“文化阶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往往比较顽固,不太容易受其他背景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大幅度波动”,[7]再加上文化资源的形成和传递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要解决由于文化资源的差异所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现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三)职业分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社会生活来源的工作。在社会中,个人的权力、收入、声望都与职业紧密相关,获得某种职业的同时也就相应的获得了某种社会地位。职业所包含的社会评价(如声望)、职业资源(如收入)、权力等要素可以按照多少、大小、高低分为不同的等级,所以,权力是划分社会地位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干部、工人、农民三大阶层,这三大阶层之间的社会差异不大。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之间的流动增加,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重要,导致各阶层在权力、地位、收入、声望方面的差距拉大,形成了不同的职业群体和社会地位阶层。职业地位的不同代表着收入的不同,收入的不同意味着对子女教育需求和要求的不同。陆学艺在 《当代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按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资源的不同,将我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8]各阶层所拥有的资源存在巨大差异。
  在地区,大多数家长从事体力劳动,其权力、收入、声望都很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决定了他们不能够为其子女提供优越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这些家长苦于生计,只能为子女选择方便就业的教育条件或提早完成学业。
  在城市,拥有较高职位的家长,能够给子女提供优越的受教育条件,谋取优越的教育结果和出路,职位中层的家长也能够利用其优势,为其子女提供相对较好的受教育条件。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和热门专业,来自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相比之下,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子女的比例越来越低。教育公平受到了权利的干扰,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扭曲。
  
  三、如何缓解当前社会分层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社会分层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社会功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大量研究表明,教育与社会分层密切相关,教育是社会分层的一种手段,教育影响着人们的职业,而职业是制约社会分层决定性的因素,职业的高低决定着人们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高低。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各阶层之间分化的差距扩大已成为客观事实,但教育的不公平也加剧了社会的分化,这种分化会通过代际传递的方式一代代的传递下去,导致社会弱势群体难以跳出这一循环。虽然由社会分层所带来的教育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仍然可以采取措施来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一)解决教育不公平现状的最佳手段是给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使每个人在教育起点上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尤其是使社会中下层不会因为家庭出生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因为起点的公平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学研究表明,社会的稳定性和开放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社会各阶层之间缺乏或很少有流动性,个人通过教育不能向社会的中上层流动,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很严重。相反,如果社会各阶层之间开放性强,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实现向上层社会的攀升,那么这样的社会就有助于缩小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因此,给每一个人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渠道。
  (二)发挥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使教育公平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投入是有限的,教育的城乡差距、阶层差距仍然很大,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就更加重要。政府应该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在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投入上要更多的倾向于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使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条件。
  (三)扶持弱势群体,逐步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科尔曼指出“完全的教育机会均等只有当全部差别性校外影响消失时才能实现,由于差别性校外影响的存在,教育机会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9]当前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明显,不同社会资源的孩子享有的教育资源是不一样的,即使是相同智力水平的孩子由于所处阶层的不同,接受的教育也是不同的,基于出生背景决定的教育过程不平等是不公平的。政府应基于正义和公平的原则,从补偿教育的教育,尽可能使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向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把这些阶层的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立足点,对其进行利益补偿。只有多关注弱势群体,实行补偿教育,才能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以先赋地位为主的分层模式逐渐被以后致地位为主的分层模式所取代,教育在个人社会经济地位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促使人们对教育公平有了新的追求。这种新的追求对于消除社会分层复杂化对教育公平的消极影响是有帮助的。分层标准的多元化和人格化使社会成员的权力、收入、声望越来越取决于个人后天的受教育程度和努力程度,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更加频繁,更加开放、合理。教育和个人社会地位的紧密联系,反映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更趋于理性和良性发展,社会分层对于教育公平的影响,也只有在合理的分层条件上才有意义,它使全社会更加重视教育,关心教育的公平问题。
  
  
  [1]胡鞍刚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M]辽宁人民出版社
  [2]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4]刘精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M]辽宁教育出版社
  [5]王伟宜,谢作栩.家庭文化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 江苏高教
  [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7]董泽芳,教育社会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文献出版社
  [9]张文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