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边饷结构与南北转运制度(上)
明初、军事、的核心问题是北部地区的边防及其他行政区域的驻军及军需供给,尽管永乐迁都北京改善了这一结构性难题,但北方地区所依赖的南方地区供给问题却并未得到改变,有明一代全国物资的流动,必须依靠明代统治者所设定的南北转运制度来解决。
一、明代兵马统计
(见表一)
明代天下兵马、粮料统计表 表一
军数(名) 马数(匹) 粮料额(石) 银额(两)
各镇 永乐 万历 永乐 万历 永乐 万历 永乐 万历
原额 现额 原额 现额 原额 现额 原额 现额
蓟镇 85546 124206 21830 40224 312242.9 453351.9 312242.9 453351.9
辽东 94693 83340 77001 41830 345629.5 304191.0 345629.5 304191.0
保定 29308 34697 1199 4791 106974.2 126644.1 106974.2 126644.1
宣府 151452 79258 55274 33147 552799.8 289291.7 552799.8 289291.7
大同 135778 85311 51654 35870 495589.7 311385.2 495589.7 311385.2
山西 25287 55295 6551 24764 92297.6 201826.8 92297.6 201826.8
延绥 80196 53254 45940 32133 292715.4 194377.1 292715.4 194377.1
宁夏 71693 27934 22182 14657 261679.5 101959.1 261679.5 101959.1
固原 126919 90412 32254 33842 463254.4 330003.8 463254.4 330003.8
甘肃 91571 469091 29318 21660 334234.2 171188.7 334234.2 171188.7
四川 14822 10897 54100.3 39774.1 54100.3 39774.1
云南 63923 62593 233319.0 228464.5 233319.0 228484.5
贵州 28355 103495.8 103495.8
广西 121289 38951 442704.9 142171.2 442704.9 142171.2
湖广 68829 251225.9 251225.9
广东 65215 238034.8 238034.8
南直隶 102167 7149 372909.6 26093.9 372909.6 26093.9
浙江 130188 78062 475186.2 284926.3 475186.2 284926.3
江西 39893 20848 145609.5 76095.2 145609.5 76095.2
南赣 20076 73277.4 73277.4
福建 125381 38484 457640.7 140466.6 457640.7 140466.6
山东 45848 167345.2 167345.2
河南 51197 18669.1 186869.1
总计 1587151 1120058 5793101.2 4088211.7 5793101.2 4088211.7
资料来源:关于明代军马统计永乐原额、现额及万历原额、现额数据,参见梁方仲:《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为说明明代前期与后期的官方统计数据,本表仅采用“永乐原额”和“万历现额”。
应该承认,明代南北转运的主体是军饷。因此有必要将明代天下兵马的总数量进行统计,其目的则在于根据天下兵马数量及分布地区的统计,进一步对其粮料及银两军需的需求量有大体的估算。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在上表的粮料及银两统计中,仅以其军队人员的平均数为准,其依据是根据明代军匠人户日粮供给以人均“日米一升”计算。而银两的统计,则按明万历时宣府督抚官郑雒奏疏所说“军壮只给银一分”计算(注:万历时宣府督抚官郑雒奏疏所说:“军壮只给银一分”,是说在宣府、大同地区“每军日给食米银一分,盐菜银五厘”。而在边境修边墙城堡的工役,“军壮只给银一分”,“民壮照旧一分”,而“各营修工军夫,东路(宣府镇分东、西二路),盐粮五厘”。因此以“军壮只给银一分”进行推算,应大体不错。)。
第二,虽然有部分年份的兵马统计数据不详,但仍然可以估算出有明一代全国的驻军,明初约在160万人,至明末约为120万人,而军马数仅以明前期九边地区论,即近3万匹,以全国而论,当有5万匹。这样一来,就形成明初年供给粮料约580万石及军饷银580万两,明末年供给粮料约410万石及军饷银410万两的局面。
第三,尽管统计依据是以官方米粮1石合银1两的官方比价进行换算,但在实际交易中,其粮价与银价显然是不相同的。换句话说,粮贵还是银贵,乃是根据市场银米价格的变动决定的,这对于价格变动所引起的米价或银价的额外开支,显然应由国家的军费开支来承担。
第四,应注意的是,在统计中,关于军马的供给问题,因草、料的价格及马本身的价格问题极为复杂,须另文专述,故略而不计。尽管如此,其马价与马料、马草及军队装备等问题,开支亦是相当惊人的。
第五,表中所反映的数据,是和平时期的统计,如有战事发生,兵马的分布及军费开支,显然不是本表所能反映的。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应急及战事时期的军需供给问题,与招商开中纳粮的制度有直接的关系,而不是屯田收入所能解决的。
二、军饷类型及供给制度
具体来说,明代边饷解决的方案,主要有四大类型:即屯田、民运、京运、盐引。这四种类型的基本关系,则以明太祖所确立的以屯田来养兵,不费百姓额外负担的基本国策为准,制定“三分守城,七分屯种”的守边之制。至于“民运”、“京运”、“盐引”,则是屯田收入不足的辅助手段。按明代晚期山西边务给事中田大年的说法,其边屯与盐引开中的关系问题,应是熟知无误的。其文云:“熟闲边屯原广,惟当查覆旧额。各镇新开(盐引),即以补每年屯粮不足之数,不必另起征科。”显然田大年是懂得屯田在边境地区的意义的。至于盐引的发放,从其所采取的固边措施来看,“边屯盐引,当恤土商。每岁盐引不论主客,尽付总督衙门通派,土著之民,任其从便上纳。”(注:《明神宗实录》卷一二九“万历十年十月癸卯”条。) 如在陕西,成化六年陕西巡抚马文升奏《岁差主事督军计办粮草》疏,关于户部的看法则是:“以为陕西岁征税粮及部运银、布三百十九万,人千三百三十二石。彼处岁支粮料并银、布折支俸粮及冬衣布花折收,共用二百一十六万六百八十三石。”即是明证。
至明代晚期,由于边境地区实行边饷银给发制度,其陕西三边的粮料总额,据户部覆陕西三边总督郜光先所说,如在延绥镇,“该镇所需粮料七十八万八千八百七十余两,而旧额合民屯、盐引、粮草等项及京运只七十一万四千九百有奇节年备用客兵饷银大约七万两,今宜即以此数加给为主客兵年例定额。”(注:《明神宗实录》卷九六“万历八年二月戊寅”条。) 而在陕西、山西的所谓“宣、大、山西”三边的“年例主客兵饷银二十四万五千七百有奇”(注:《明神宗实录》卷一四九“万历十二年五月己卯”条。)。以甘肃为例,关于屯田,隆庆六年,甘肃巡抚廖逢吉题《盐引开中若干有无占卖壅滞》的奏疏中曾对甘肃地区的驻军情况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因查《会典》,甘肃一十二卫三所军士七万五百六十名,又加甘、凉、游击二营,每班官军三千员名;河东备御原额官军七钱五百三十名,共岁支九十万三千五百八十二石,共支武官俸墩夜并行粮马草料不与焉。盖国初大略如此。彼十本镇屯田止一万三千一十顷,屯粮止一十万四千一百石,其余率取给京运、民运、盐引。今查实在主客官军五万四千七百员名,并马嬴驴牛二万四千六百四十匹头,大约每一两买粮料一石,通该粮料七十万七千五百八十九石四斗,较之国初原额十之二焉。自弘治十四年,添设标兵一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名,马四千八十六匹,此以补各卫所额军逃亡之数,实非另添设也。屯田今实二万五千八百三十六顷六十亩零,征收粮料二千八百一十七石四斗零,草一百五十八万一千九百九十束,视国初几增一倍。”(注:《明神宗实录》卷八“隆庆六年十二月辛巳”条。)
关于军屯田额及科粮额统计 表二
屯田额(亩) 万历后科料额 万历后科银额
卫所都司 永乐-万历前 万历后 万历前后增减 (石) (两)
在京锦衣等54卫并后军都督府 633852 505286 -128566 288002.7
北直隶各卫所 1006426 4367846 +3361420 219781.6
南京锦衣等42卫 936879 2269666 +1332787 151525.8 10266.5
南直隶各卫所 2704105 4881836 +2177731 427437.5 6.4
浙江都司 226420 239061 +11641 68296.4
江西都司 562341 547138 -15203 21546.4
湖广都司并留守司行都司 1131525 5074973 +3943448 387545.4
福建都司并行都司 538137 869322 +331185 151804.9
山东都司 206000 1848749 +1642749 80348.5
河南都司 3639017 5559823 +1920806 333589.4
广东都司 7234 633880 +626646 150129.5
广西都司 51340 461035 +409695 55054.3
四川都司并行都司 65954527 4880410 -61074117 294339.5
山西都司 1296309 3371489 +2075180 101098.2 1027.9
山西行都司 1011821 2859034 +1847213 122438.2
万全都司 1906573 4789247 +2882674 198061.7
陕西都司并行都司 4245672 16840404 +12594732 823204.7
云南都司 1087743 1117154 +29411 389992.3
贵州都司 933929 392112 -541817 93811.7
辽东都司 1238600 2915866 +1677266 253201.0
总计 89319450 64424331 +-24895119 4351209.7 11300.8
资料来源:参见梁方仲《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所谓“京运”,实际上是指由户部所拨付的军饷银两。隆庆六年,甘肃巡抚廖逢吉题《盐引开中若干有无占卖壅滞》的奏疏中曾对甘肃地区的驻军情况进行调查,自“嘉靖三十一年起,每年发京运年例银一十万五千两,至三十七年,止发二万二千九百二十二两有奇。及四十五年,减去工本盐引抵补银二万八千五百七十五两,共发年例银五万一千四百九十七两有零。”(注:《明神宗实录》卷八“隆庆六年十二月辛巳”条。) 其结果是军饷不足。“至隆庆四年,以边储册内不对,将折补工本盐引、年例二万八千五百七十五两,亦不听发矣。”(注:《明神宗实录》卷八“隆庆六年十二月辛巳”条。)
关于边境地区开中盐引的情况。如在甘肃,嘉靖“四十四年以前,每年开派淮浙盐三十四万五百引。四十五年后,止派盐二十七万七千引。”(注:《明神宗实录》卷八“隆庆六年十二月辛巳”条。)
应该说明的是,由于明代边境地区集结大量军队,如果屯田供给不足,势必以京运的方式来解决军需不足问题。为说明军需供给情况的危机,有必要对明代以九边地区为中心的边境供给线的军饷供给额进行统计。(见表三)
嘉靖隆庆时期各边镇军饷银表(单位:两) 表三
镇名 嘉靖前饷银额 隆庆时期饷银额 增加额
蓟州 67000 389000 312000
密云 15000 394000 379000
永平 29000 246000 217000
宣府 51000 333000 272000
大同 50000 420040 370040
山西 200000 213000 13000
延安 100000 367000 267000
小计 521000 2362040 1840040
资料来源:杨俊民《边饷渐增供亿难继酌长策以图治安疏》,《皇明经世文编》卷三八九。
根据万历六年户部的奏疏,可知当时户部对天下军饷进行清查的结果。按户部的说法是“户部题:万历五年,各边钱粮,今当类造揭帖进览。据各巡抚等官奏报实在数目,查算明白,随本进呈,以便御览。”(注:《明神宗实录》卷七六“万历六年六月甲午”条。) 按此说法,其所记录的边境地带的粮、料、草、银、铜钱、布匹的实际需要情况,可一目了然。(见表四)
明代边镇粮草银实在数目表 表四
镇名 粮(石) 料(石) 煤炒(石) 草(束) 银(两)
宣府 40094309.6(比上年 666260.9 403.4 277559(比上年少491210束) 871418.2(比上年多
少粮料60720石) 52250两)
大同 273571.3(比上年少 256669.8 1702165(比上年少362240 71585.7(比上年少
粮料26360石) 束) 187510两)
山西 107368.1(比上年少 117254.2 561.9 1144959(比上年少362850 462196.4两,铜钱2500
粮料20440石) 束) 文(比上年多银58770两)
蓟镇 270132.1(比上年少 99746.3(比上年 98.0 1684981(比上年多184550 31888.9(比上年多7410
58200石) 少13860石) 束) 两)
永平 191454.4(比上年少 64595.9(比上年 693.2(比上年 655567(比上年少362960束) 687.2(比上年少9600两)
32960石) 少3000余石) 多120余石)
密云 154573.3(比上年少 87965.0(比上年 2424199(比上年多449820 167535.0(比上年多
57760石) 少740余石) 束) 56300两)
昌平 199468.5(比上年少 20217.6(比上年 647886(比上年多111300束) 12578.8(比上年少750
6450石) 多870石) 两)
易北 35950.6(比上年多 16613.9(比上年 692658(比上年多64480束) 286146.2(比上年少
1820石) 多960石) 26760两)
井陉 55455.0(比上年多 22052.8(比上年 22(比上年少 151202(比上年多3320束) 64372.3(比上年多7570
1820石) 多2800石) 12石) 两)
辽东 113100.4(比上年少 58230.4(比上年 27224(比上年少草221000 114878.7(比上年多
8500石) 少3230石) 束),布62匹(比上年多62匹) 55370两)
延绥 2094233.3(比上年 127974.6(比上 294.6 1654006(比上年多1630束) 40711.1(比上年多16330
多33800石) 年少7070石) 两)
宁夏 51210.9(比上年少 124303.6(比上 3035772(比上年少495870 35375.1(比上年多780
13410石) 年少25130石) 束) 两)
甘肃 157524.3(比上年多 298161.2(比上 2889170(比上年多502800束), 190770.2(比上年少
16490石) 年多62420石) 布25656匹(比上年少13340匹) 16100两)
固原 115766.0(比上年少 123497.3(比上 134.0(比上年 2131942(比上年多55180束),布 576583.1(比上年多6130
43980石) 年少7980石) 少15石) 9754匹(比上年少6130匹) 两)
资料来源:根据《明神宗实录》卷七六“万历六年六月甲午条”记载编制。另,辽东镇内有客兵存积银两47100两。
虽为明代晚期的统计资料,但对于九边地区的实际边饷构成,应大致可以了解。所谓的军饷,严格地说则是实物粮草及军队官兵所需布匹、棉花等生活必需品,以及战备物资,如军马、兵器装备等。但在实物运转过程中,如果出现转运环节问题,以动员民间资本力量所组织的民运军需的政策就会出现停滞,而边境地区军队的供应则会中断,造成军队的瓦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明代所实行的开中制度,则是中国上最为成功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