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治蜀述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邦炜 陈盈洁 时间:2010-09-06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南宋前期苏州吴县人。同传
统时代的不少士大夫一样,他文人与官员,一身而二任。或许是由于其作为文人
的光芒太耀眼,以至他“入为从官,出为牧守”①的作为不免显得暗淡。其实,
范成大历任封疆大吏,所至兴利除弊,既受到宋孝宗的表彰:“卿南至桂广,北
使幽燕,西入巴蜀,东薄鄞海,可谓贤劳”,②又得到各地民众的肯定:“范石
湖歴典名藩,所至礼贤下士,仁民爱物,去思遗爱,所在歌舞之。”③当代学者
对范成大年谱的编纂和佚著的搜集,主要是从文学史研究的角度出发,但也为我
们了解作为官员的范成大提供了不少方便。④本文仅将其治理巴蜀期间的政绩略
加梳理。
  一、情系巴蜀
  四川在南宋时期是具有特殊战略地位的重要地区。清代史家钱大昕称:“宋
南渡后,以四川为上游重镇。蜀土富实,无兵革之扰,居官者以为乐土。”⑤其
中,“无兵革之扰”一语并不确当。四川地区既有“边防机事”,又有“西南夷
寇边”,以致“于时频易帅”。⑥南宋诗人陆游说得比较准确:“成都地大人众
,事已十倍他镇。而四道大抵皆带蛮夷,且北控秦陇,所以临制捍防,一失其宜
,皆足致变故于呼吸顾眄之间。”①因此,南宋人有“蜀自中兴以来,置帅尤重
”②之说。
  淳熙元年(公元1175)十月,范成大被任命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四川
制置使系川峡四路统兵大员,四川地区各都统制所率领的屯驻大军以及其他正规
军均受其节制。范成大感叹道:“成都以名都乐国闻天下,予幸得至焉”。③他
在《谢表》中说:“去国八千里,恨青天蜀道之难;提封六十州,岂白面书生之
事!”④其友人祝贺他“有节制全蜀之命”,称“此行甚宠”。⑤宋孝宗在信任之
余,一再告诫他:“蜀为西南屏蔽,兵民庶务,尤当平允”,并要求他:“早见
成效,以副朕倚注之意”,⑥ “并蠲民瘼”,“加惠彼民”。⑦
  范成大治蜀,不过两年而已。他在广西经略安抚使兼知静江府(治今广西桂
林)任上得到帅蜀之命,于淳熙二年正月从桂林动身,到达成都已是当年六月。
范成大一向体弱多病,且年届半百。淳熙四年正月,他因大病,请求去职,当即
行到宋孝宗恩准。同年五月,刚病愈,即离川,东归苏州。在这大约两年的时间
里,范成大并非都是四川地区的第一把手。淳熙元年十二月,沈复出任四川宣抚
使,范成大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制置使。淳熙二年六月,沈复升任同知枢密院事。
当年“七月,诏复四川制置司,以成都府路安抚制置使臣(范)成大摄使事。”
⑧他才得以复专节制全蜀之命。
  然而在短短两年之内,范成大政绩有声。陆游《范待制诗集序》称:“及公
之至也,定规模,信命令,弛利惠农,选将治兵,未数月,声震四境,岁复大登
。”⑨杨甲《縻枣堰记》说:“吴郡范公,以鈇钺镇蜀,仁行如春,威行如秋,
休养生息,人用以宁。”①范成大在病中,且即将离川,仍念念不忘巴蜀,“上
便民十五事”。宋孝宗赞扬道:“范已病,尚为国远虑。”②他后来还得知,并
亲自转告范成大:“蜀民思卿如慈亲。”③
  还值得注意,范成大离成都时,自发送行者人数之多、送行距离之远,实属
罕见。据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记载,淳
熙四年五月,范成大“疾愈而行,送客数百里不忍别。后公谢病吴门,往来者伺
候谒舍,或经月,必一见乃去,其得士心如此。”送行者大都从成都合江亭远送
到青神(四川今县)中巌寺,“至慈姥巌(中巌寺后山)前徘徊,皆不忍分袂。
”他们“即席作诗,不觉日暮,遂皆不成行。”范成大诗云:“明朝真是送人行
,从此关山隔故情。道义不磨双鲤在,蜀江流水贯吴城。”第二天早上,才依依
惜别。范成大与其好友兼下属陆游分别时,“至挥泪失声”。范成大写下了“泪
落中巌水不流”的诗句。范季申、郭中行等6位送行者与范成大同游峨嵋山后,在
嘉州(治今四川乐山)作别。范成大诗云:“我本住林屋,风吹来锦城。锦城亦
何乐,所乐多友生。相从不知久,相送不计程。横绝峨嵋山,欲去有余情。”其
中,杨商卿父子等3人一直送到合江(四川今县)。范成大诗云:“合江亭前送我
来,合江县里别我去。江流好合人好乖,明日东西南北路。”这些送行者虽非都
是,但其中毕竟有不少巴蜀人士。如杨商卿即是富顺(四川今县)人,9年后与范
成大在苏州重逢。范成大记述道:“富顺杨商卿使君,向与余分别于泸(指四川
泸州)之合江,渺然再会之期。后九年,乃访余吴门,则喜可知也。”④
  范成大离开四川后,依旧情系巴蜀。他留恋巴蜀的山水:“老来万事总萧然
,犹忆西州暑雪边”;回忆四川的物产:“荔浦园林瘴雾中,戎州(四川宜宾的
古称)沽酒擘轻红”;怀念巴蜀的友人:“四海西州故旧多,烦君问询各如何?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关心四川民众沉重的赋役负担,盼望朝廷予以免除:“
十年关陇困科输,圣德如天尽扫除。”⑤
  范成大对巴蜀一往情深,而四川民众思之如慈亲。何以会如此,无疑是由于
范成大治蜀政绩卓著。其政绩大致可概括为蜀士归心、轻徭薄赋、整军经武、击
强抚善、与民同乐等5个方面,现依次略述于下。
  二、蜀士归心
  与四川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关,宋代四川士大夫的乡土观念较强。宋高宗曾说
:“惟蜀人道远,其间文学行义有可用者,不由论荐,无由得知。前此数年,蜀
中仕官者,例多隔絶,不得一至朝廷,甚可惜也。”史称:“自秦桧专权,深抑
蜀士。”①北宋初期曾经有“蜀人(不)得守乡郡”、“蜀人官蜀不得通判州事
”②一类的规定,北宋中期逐渐被突破,然而直到宋孝宗时,仍有“祖宗时蜀人
未尝除蜀帅”③之说。歧视反而使四川士大夫即所谓“蜀士”在感情上容易接近
。如果说此前隆州(治今四川仁寿)虞允文、此后资州(治今四川资中北)赵雄
系蜀人蜀帅,容易得到蜀士的认同,那么范成大则是吴人治蜀,他必须在处理与
蜀士的关系,争取蜀士支持方面多下些功夫。范成大恰恰在这个方面做得很成功
,其主要措施有二:
  一是表彰名士。《宋史》卷386《范成大传》称:“蜀知名士孙松寿年六十余
,樊汉广甫五十九,皆挂冠不仕,表其节,诏召之,皆不起,蜀士由是归心。” 
孙松寿是郫县(今属四川成都)人,“刚方亷洁,不求人知”,“尝守汉嘉(即
今四川雅安),甚有惠爱”,“蜀人号为牧斋先生”。④樊汉广系江原(今属四
川崇州)人,曾任青神知县、眉州通判,“居家孝友,当官廉勤”,“奉法循理
”。⑤范成大将两位名士“同荐于朝,召赴行在,固辞不起,蜀人髙之。”⑥
二是网罗人才。据说,范成大在四川制置使任上,曾上《论知人劄子》。他认为
“未尝有不生才之世”,“常患于无知人之明”。使用人才应“各以其所长”,
发现人才当出以公心:“去胸中之私喜怒,用天下之公是非,以进退天下之才,
虽不能皆当,要亦十得七八。”①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周必大称:“凡人才可
用者,公悉罗致之幕下,用其所长,不以小节拘之。其杰然者,则露章以荐,往
往光显于朝,或至贰府。”②杨万里说:“范公荐蜀士数十人,公(指简世杰)
为之首。”“边防机事,范公专以委公,公悉心襄赞。”③其实,简世杰只是范
成大治蜀期间的重要幕僚之一,他系进贤(江西今县),并非蜀士。然而范成大
确实罗致、推荐了不少蜀士。如前面讲到的富顺杨商卿(名光),据《吴船录》
卷上可知,即是其另一重要幕僚。在范成大推荐的蜀士当中,以胡晋臣最著名。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即今四川崇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进
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光宗时,官
至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还应当指出,总领四川财赋军马钱粮李蘩作为朝廷
派驻四川的大员,系晋原(今属四川崇州)人,是位标准的蜀士。他虽非出自范
成大推荐,但范成大与他互相配合,并大力支持。范成大上奏说:“李蘩以身任
此事,臣以身保李蘩。”两人齐心协力,以致“孝宗大悦”。④
  如果说措施之一起到了争取人心,“蜀士归心”的作用,那么措施之二还收
到了网罗人才,办好事情的效果。四川制置司一向事务繁忙:“幕府率穷日夜,
力理文书应期会,而故时巨公大人亦或不得少休。”⑤范成大治蜀期间,幕府的
事情办得井井有条,显然是他将有能力的蜀士罗致于其幕下的结果。
   三、为民减负
  四川是当时民众负担特别沉重的地区。自绍兴年间陕西被金朝攻占后,原属
陕西秦凤路的关外四州⑥划归四川利州西路管辖,四川成为对金作战前线,养兵
之费猛增。史称,“初,蜀之财用止以赡蜀。自屯驻大兵,始竭民力,公私俱困
。”⑦这种状况到淳熙年间已延续长达50年之久。由于“蜀民久困”,宋孝宗“
以蜀为忧”。①范成大关心民瘼:“西堰颇闻江涨急,东山犹说雨来迟。锦城乐
事知多少,忧旱忧霖蹙尽眉。”②他治蜀期间,禀承宋孝宗旨意,在减轻民众负
担方面,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减折估。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5《折估钱》称:“大抵蜀
中之折估,与两浙之月桩,皆以赡军得名,其事相类。”两者都是南宋时期不同
地区以对金作战急需为名而征收的杂税。范成大认为:“蜀自失陜,竭其力养关
外军,而折估最病民。” 淳熙二年六月,他为此“奏凡三四上”,指出:“逺方
州县吏为朝廷根本忧者几人?折估不办,上司怪怒,百方贴补,下伤陛下赤子,
而不恤后日意外之患。其间贪墨,又或并缘,此所以实闻于朝廷者寡也。”请求
朝廷:“去四川数十年之害,培其本根,徐用其力,国家长计也。”③并提出具
体建议:“四川酒课折估虚额钱四十七万余缗,乞自淳熈三年为始减放。”宋孝
宗当月予以批准,“诏以湖广总领所上供钱内拨还”。④这一减负之举受到四川
民众的普遍欢迎。当年秋天,彭州(今属四川)上奏:“奉诏拨上供钱对减本州
三县酒课额,民间作佛老会以报上恩,乞以功德疏随会庆节(宋孝宗的生辰)表
疏同进。”宋孝宗“弗许,令守臣谕以国家裕民之意。”但他高兴地对执政大臣
说:“前日蠲减蜀中折估钱,人情欢感已如此。若异时兵革偃息,数十年来额外
横赋尽蠲除之,民间喜可知也。”⑤岂止彭州一地而已,四川各地莫不如此。范
成大奏称:“令下之日,百万生灵,鼓舞欢呼,如脱沟壑。寰区四路州县节次申
到,自今年七月十五日以后,各于寺观启建感恩祝圣道场。”⑥
  二是免科籴。所谓和籴,其本意是官府“与民为市,给以现钱。”但在施行
过程中,往往积弊丛生:“其籴于民也,既有抑配之患;其积于官也,亦有虚数
之欺。”⑦而南宋四川地区为解决军粮问题而实行的和籴弊病更大,既不给现钱
:“边民苦和籴,实不得一钱,吏且督输旁午”,①又强行摊派:“括兴元(治
今陕西汉中)、阶、成、西和、凤、文(治今甘肃文县)、龙(治今四川平武东
南)等州民户家业而均科之。”②人们气愤地说:“名和籴,实强取”;③“名
曰和籴,实科籴也。”所谓家业又称产业钱,系划分户等的依据。科籴按“家业
而均科”,似乎较为公平。然而“上三等户饶于赀用,自输自请,虽少损,犹可
及;下二等户势必付之揽纳之家,本钱既不可请,始逭责可耳!”④其中,兴元
府的情况最严重:“汉中久饥,剑外和籴,在州者独多,(知兴元府李)蘩尝匹
马行阡陌间,访求民瘼。有老妪进曰:‘民所以饥者,和籴病之也。’泣数行下
。蘩感其言,奏免之。”李蘩随即出任总领四川财赋兵马,宋孝宗“诏制置使范
成大同蘩相度以闻”。范、李二人主张“变科籴为官籴”,⑤即恢复和籴本意。
其具体办法是:“尽变抑配旧法,官自与农为市,不亏毫忽之价,不取圭撮之赢
,则军不乏兴,民不加赋。”实施以后,“九州数十万户踊跃呼舞。”⑥既保证
了军粮的供应:“民既乐与官为市,牛车担负,千里不絶”;⑦又减轻了民众的
负担:“而田里免科籴,始知有生之乐”;还促进了生产的:“今岁大稔,
米价顿贱,父老以为三十年所无。”⑧淳熙四年,范成大上奏:“关外麦熟,倍
于常年,缘去岁朝廷免和籴一年,民力稍纾,得以从事于耕作,故其效如此。”
宋孝宗读过奏疏,感叹道:“免和籴一年,民间便已如此,乃知民力不可重困也
。”参知政事王淮则建议:“去岁止免关外,今从李蘩之请,尽免蜀中和籴一年
,为惠尤广。”⑨
  应当指出,就全国来说,宋孝宗所说“额外横赋尽蠲除之”,是名口惠而实
不至的空话。就四川而言,范成大所云科输“尽扫除”之类,也只是美好的愿望
而已。李蘩作为蜀人,在四川任职时间比范成大长,他“欲奏蠲盐酒和买之弊,
以尽涤民害,会有疾,卒”,最终成为泡影。范成大在四川仅两年,办成以上两
大实事,也属不易。
   四、整军经武
  “蕞尔蜀口云屯九万八千之师,不为不多。”①四川地处对金作战前沿,担
负着捍卫秦陇的重任,驻扎着近10万御前大军。此时虽然张浚北伐失败、隆兴和
议达成,但宋孝宗仍壮心不已。范成大治蜀期间,“躬督属部,不遗余力”,表
示将“仰副陛下整军经武之实,上肃军政,下厌士心。”② 他在军政方面采取的
措施主要有三:
  一是亲自挑选武官。范成大指出:各级武官“于法应以材武人充者,皆须事
艺可观,胆勇可仗,方为称职。”然而实际状况是:一方面“才艺自振者十不二
三,废惰自如者比比相望”;③另方面“有材武卓然、堪备任使之人失职久闲,
理当收恤。”④其原因在于:“诸州将官以下窠阙,或以出职杂流及私家给使之
人为之,而西蜀尤甚。” 范成大上奏力主:四川沿边各级武官“不得以杂流出职
及给使无武艺人虚占,及不许时占差权。”同时建议:“内或有杰然自有武艺智
略者,从帅臣保明以闻,特与差注,及许一面权摄,以防遗材。”鉴于四川地区
“副将以下,乃分屯别州,名为副队,其实各当一面”,他认为,不仅正将,而
且副将也应“差曾经从军立功,或曾任兵官并沿边巡尉及经捕盗有劳之人。”⑤
为确保各级武官的素质,他“遇有陈乞差遣者,躬赴教场,按阅事艺,取四邑材
武应选之人,依资次差辟。”范成大报告朝廷:“一年以来,沿边城寨,诸州将
佐,皆易以材武之人,几已太半,只更数月,可以尽变。”请求吏部及时“给降
付身”,使他们“成就考任,安心效职,为惠甚大,所系不轻。”① “关外,四
川最为极边之地。” 关外四州的官员虽非武职,责任同样重大。范成大建议,从
四川四路现任官吏中慎重选辟,“其所辟官,不许辞避”,以接替关外四州的官
员中的“委实癃老及不堪倚仗者。”②
  二是改善士兵待遇。范成大调查后发现,蜀兵“迩来贫乏者众”。“原其致
贫之由,皆谓初招军时,只是单身,其后婚娶,人口渐多,势不能给。”为解决
蜀兵贫乏的问题,“前来宣抚司措置给钱付都统司,使自回易,以资贴累重之人
每月添支粮米。”所谓添支,即加俸或补贴。而回易则是官府或军队进行的赢利
性经营活动。但是其效果并不好:“缘本钱不多,军中营运不行。”于是将给钱
回易改为以钱放偿:“近来多是以钱放偿与合添支人,谓如每月借与钱引伍千,
即令出息一千,便将息钱准折添支。”范成大既反对回易:“军中贸迁,不无搔
扰,将兵干当,亦废教习”;又反对放偿:“虽军士少济急阙之须,而实无增添
之实。”他主张缩小添支范围:“合与增添者,止以入队人为率。其使臣及其职
名人,并不入队人,皆不须问。”其理由是“职名人”等“皆粗可足用”,而“
不入队人”并非作战人员,可以不问。他呼吁改善蜀兵待遇,认为如此则“所费
钱数不多,朝廷可以调度。”③范成大的建议受到宋孝宗重视。有地方官员上奏
:“金州(治今陕西安康,当时属四川)都统司例私贩茶盐,月科与军人,每名
三斤,高立价直,于请粮处剋除。”宋孝宗说:“蜀中军人贫甚,岂宜更有剋剥
!”④下令予以查处。
  三是坚持乡兵成法。当时,四川边境有称为“忠勇”、“义士”之类的乡兵
。《宋史·兵志六·建炎后乡兵》称:“关外西和、阶、成、凤四州所聚民兵,
谓之忠勇。”而义士则创始于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知兴元府兼利夔路制置
使王庶“以本路军籍单薄,乃籍兴元府、兴(治今陕西略阳)、洋州(治今陕西
洋县)、三泉县(在今陕西宁强西北)强壮,每两丁取一、三丁取二,与免户下
物力钱二百千,号曰义士。每五十人为一队,知县为军正,尉为军副,日教武于
县,月教武于州。不半年,有兵数万,每遇州教,则厚犒赏之。”①他们“勇鸷
健武,人材绝异,技艺纪律,性习所使,虽正军锐卒,未能远过。”②乡兵曾发
挥作用:“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一战,能为官军先锋”,③但却时兴时
废。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虞允文在四川宣抚使任上,“复籍三郡之丁,得
二万三千九百余人,结成队伍。因参酌陕西弓箭手之旧,为《义士专法》一百四
十二条来上。诏颁行之。”④其要害是轻其赋敛,寓兵于农,“非因调发,永不
得差。”⑤范成大发现《义士专法》正在遭到破坏,不仅“监司郡守多杂役之”
,而兴元都统制郭钧“又令守关隘烽燧,且乞与大军更戍”。范成大“力言其不
可”。⑥他指责郭钧“御众无术”,⑦请求坚持《义士专法》,则“攻有余力,
守不待劝。”⑧宋孝宗“诏遵旧法”。⑨
  宋代军政腐败由来已久,积重难返。范成大指出:“天下将兵之政,其弊甚
矣。竭诸郡之力以养兵,不为不久,而终无可恃之势。”他认为:“繄欲修明将
兵之政,则须招填阙额,葺治器械,准备激犒,三者举非徒手可办,今皆缺然无
力以及之。”⑩对此,范成大难免有力不从心之感。
  五、击强抚善
  南宋时期四川地区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很广。正如当时人说:“蜀自岷山、沫
若水外,即为夷境。”11范成大治蜀期间,如果说对金作战前线并无战事,那么
少数民族地区则不平静。范成大深知如何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汉族地区的
安宁,是个严峻的问题。他刚到任即上奏:“臣当内教将兵,外修堡寨,仍讲明
寨丁教阅团结之法,使人自为战,三者非财不可。”宋孝宗“手劄奖励,赐度牒
钱四十万缗。”范成大“日夜阅士,制器甲,督边郡次第行之。”①其主要方针
可归纳为以下三条:
  一是奖优罚劣。少数民族地区的状况如何,与当地官吏的优劣关系极大。范
成大严惩其违纪者,撤换其庸懦者,奖励其优异者。“乾道九年,吐蕃青羌以知
黎州(治今四川汉源北)宇文绍直不雠其马价,愤怨为乱。”宇文绍直已被罢免
,淳熙二年,朝廷采纳范成大建议,又将其疾速“送千里外州军编管”。②“有
白水寨将王文才私娶蛮女,常导之寇边。”范成大设计把他擒获后,“命即黎州
教场斩之,兵威大振。于是专意恤民矣。”③“文州(治今甘肃文县)管下蕃部
作过,知州李彦坚畏懦失职;下任王彪,老谬不肯之官。”淳熙三年三月,宋孝
宗依据范成大的提议,将李、王二人罢免,“诏四川都统制吴挺选习兵官一员,
兼知文州。”知黎州禄柬之,潼川府(治今四川三台)人,曾知叙州(治今四川
宜宾),“蛮寇横江,边寨危急。”“柬之以军法诛召寇之人,群蛮詟服。”④
淳熙三年四月,范成大“奏其前守叙州劳绩,上恩加直秘阁。”⑤
  二是筑堡置戍。范成大“以黎为要地,奏置路分都监,増五寨,籍少壮为兵
。凡吐蕃扰边径路十有八,悉筑堡置戍。”⑥在普遍增筑堡寨的同时,重点加强
黎州的防卫。黎州原有被称为土丁的乡兵“凡千人”,淳熙三年,知州禄柬之“
请倍其数,又以等级,籍其少壮者,月给以钱。”⑦范成大又将战斗力极强的西
兵调往黎州:淳熙二年五月,“诏潼川府及绵州(治今四川绵阳)所屯将兵内各
轮差三百人,作两番,分上下半年更替于黎州屯戍”;十月,“更就绵州、潼川
两处屯驻西兵内各选差一百人。”⑧黎州“西兵未有营寨,只就城内寺院驻劄;
而互市诸蕃,亦入城安泊。”范成大认为如此“无以养威”,专门拨款,“令于
城外别立西兵营寨”。①然而黎州驻军毕竟有限,“即有边事,则调绵、梓(治
今四川三台)所驻大军讨之,地远不时至。” 范成大“所教成都禁卒,谓之飞虎
军者,今已可用,乃命五百人往戍之。”② 
  三是讨击抚摩。“文州蕃部间扰边”,范成大上奏:“奏乞预为文告,崛强
者讨击之,善良者抚摩之,使知畏慕,不可专示弱启侮。”宋孝宗予以肯定:“
深知事体,即日施行。”③范成大的态度似乎相当强硬,其实未必。淳熙二年,
吐蕃首领“奴儿结率众二千扣安静砦。(范)成大调飞山卒千人赴之,度其三日
必遁,戒勿追。已而果然。”④可见,其讨击的目的在于抚摩,避免事态扩大,
但求相安无事。
  按照的理念,范成大的少数民族政策确有可指责之处。他治标不治本,
不知开展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实现稳定与安
宁的关键。他认为:“蛮人所须茶、綵之类,皆是朝夕急须。其所产马,不卖之
(应作‘中原’或‘朝廷’),将安所用?故不患其马之不来。”⑤对茶马
互市的态度相当消极。六、与民共乐
  范成大作为文豪治蜀,势必格外注重文化建设。他上任后,首先视察成都学
宫,“谒先圣,率诸生列拜庭下,览古叹息。” 范成大发现学宫“屋室陊剥,木
老石腐”,决定“皆彻新之,盖逾年而役休,沉沉翼翼,严靓宏固,为西南冠。
”他“来新学,延见多士,与耆儒宿师,考难疑义,训诲熟复。” 蜀士杨甲称颂
道:范公“以儒长者治蜀,有大惠利及民。然其政发源,实始兴学。”⑥范成大
在这个方面的作为还有以下三点:
  一是重视文物。范成大亲自对成都寺庙中的绘画进行调查,并予以著录,写
成《成都古寺名笔记》。《名笔记》称:“成都画多名笔,散在诸寺观,而见于
大圣慈寺者为多,今犹具在,总而记之左,庶几观者可考。”赵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