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能源竞争及其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谭斌 王霏 时间:2010-06-25

  摘要:目前中亚地区是仅次于中东的油气资源富集区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世界各主要强国和地区实现、和能源利益的角逐场。中亚能源竞争对我国能源安全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积极构筑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能源安全战略。
  关键词:;中亚能源;能源安全;战略
  
  前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以其特殊的战略资源储备地位和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市场需求,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焦点,一场对中亚石油资源和市场资源的争夺正在全球范围内激烈展开,并越演越烈。面对丰富的中亚油气资源、面对激烈的中亚能源角逐、面对我国目前石油进口路线单一所隐藏的巨大风险和我国独特的中亚地缘优势,积极而审慎的制定我国的中亚能源战略是我国总体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中亚能源竞争的主要外部势力
  
  (一)美国
  美国从其全球战略角度出发,十分重视中亚里海地区的政治与经济战略地位,已制订和正在实施为夺取和控制21世纪的能源供应基地和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中心——中亚里海地区的新战略。该战略的要旨是:支持该地区国家对俄罗斯的独立倾向,把该地区纳入西方体系;遏制并削弱俄罗斯和伊朗的影响,逐步把该地区变成“美国的战略利益地区”。[1]美国根据自身的优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上述战略目标:首先,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积极抢滩里海油气资源开发。1993年美国谢夫隆石油公司获得哈萨克斯坦田吉兹油田的开采权,吹响了美国对里海地区能源开发的进军号。最近几年,美国公司已获得了里海16%的石油资源和11.4%的天然气资源的控制权。如加上美英合资公司在该地区的影响,美英两国已控制着里海27%的石油资源和40%的天然气资源。其次,打破俄罗斯里海油气输出垄断地位,竭力获取对里海油气输出的阀门控制。随着美国力主建设的巴库—杰伊汉管线的贯通,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已成功打破了俄罗斯对里海地区油气输出线路的垄断,取得了对里海地区油气管道争夺战中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承载着美国重大地缘战略利益的“巴库-杰伊汉”管线的贯通被认为是西方打开里海能源“宝藏”的一把金钥匙。最后,积极扩大在中亚里海地区的影响力。一方面,美国以提供经济援助为敲门砖,拉拢该地区国家,力促他们接受西方经济模式,在扩大其经济合作的同时扩大美国在中亚里海地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美国又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在确保其能源利益的同时,扩大美国在中亚里海地区的影响力。[2]
  (二)俄罗斯
  对俄罗斯来讲,中亚里海地区是其传统的势力范围,也是其南部边界的天然保护屏障。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俄罗斯的西面是不断东扩的北约,东面是冷战后重新巩固的美日联盟,南部是力图扩大势力范围的穆斯林世界,地缘战略环境本已日渐恶化,如果再失去中亚里海地区,其地缘战略空间的伸缩余地将更小,所以俄罗斯决不能放弃在中亚里海地区的影响力和势力范围。从能源角度来看,俄罗斯本身油气储量甚丰,是世界级的油气出口大国。近年来,俄罗斯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就是:借助能源优势推行能源外交,以此促进国家经济复苏,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维护地缘政治影响,改善国际环境,重塑大国地位。而里海地区油气出口对俄罗斯来讲是一种威胁和竞争。如果,优质、成本相对较低的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大规模开采和销售,势必会与俄罗斯的油气出口争夺国际市场,这不仅会影响俄油气出口,甚至还会延缓俄经济复兴的进程。所以,影响并控制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的开发与运输,对俄罗斯来讲是利益攸关重大的战略问题。[2]
  (三)日本
  2004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不断创出新高,这对石油消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的日本来说,是很难承受的一件事情。因此,中亚地区的石油以及天然气,对日本的吸引力比以往更加强烈。此外,日本也越来越认识到中亚的油气资源对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甚至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日本都不能直接从中亚获得油气,但是中亚稳定的油气输出仍对日本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麻生所言,“ 虽然日本目前并不直接从中亚进口油气,但中亚作为一体化的全球油气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与日本的利益息息相关”。总之,日本对任何能保持国际石油价格稳定的措施都十分感兴趣。此外,日本也希望能在核能领域与中亚开展合作,尤其是购买中亚地区的核原料。“ 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可用于核能发电的铀的价格也随之上升。面对石油等一次性能源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日明确提出提升核能产业国际竞争力及‘核能外交’的战略构想。”哈萨克斯坦是世界第四大铀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铀储藏国,其铀储量约占世界的30%。2005年哈萨克斯坦的铀矿开采量达4 300吨,日本对在这一领域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合作是十分感兴趣,因为铀矿的丰富能量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日本来说非常重要。[3]
  (四)印度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印度能源消费增长率每年都超过6%。印度本身石油产量有限,目前有70%左右的能源依靠进口,每年进口约7 500万吨。预计到2010年以后,印度进口的石油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1.5亿吨。能源问题是印度经济腾飞的一个瓶颈。为了避免对中东的严重依赖,印度像其他大国一样开展了四面出击的多元化能源外交战略,北上中亚是其重头戏。1995年印度公司就参与了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勘探、开采。同年10月,印度又与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了在石油领域合作的协议。1997年,印度石油公司获得了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巴甫洛达尔地区勘探石油的5年许可证。印度与哈萨克斯坦决定在阿里别克莫拉和库尔曼加兹两个油田进行联合开采,其中印度公司分别拥有15%和10%的股份。另外,印度还在哈萨克斯坦的其他多块油田购买了开采股份。为了维护在中亚地区的石油利益,印度在2002年获得了塔吉克斯坦的阿伊尼空军基地,同时还明确表示愿意与哈萨克斯坦在军事领域进行合作。
  
  二、我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现状
  
  我国与中亚的油气合作已经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以哈萨克斯坦为重点,合作范围扩及周边中亚国家的合作态势,合作形式包括油气资源开采权、修建跨境油气管道、并购在中亚国家及外资在中亚的油气以及油气生产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
  1997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收购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油田,是中国石油在中亚地区的第一个大型投资项目,中石油拥有该公司的85.6%的 股份。目前,公司原油产量已有1999年230万吨提高到 2005年585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28亿立方米,成为哈国第四大石油公司[4]。2002年5月,中哈石油管道正式动工修建,该管道全长3007公里,其中哈国境内长2 755公里,中国境内为252公里,西起哈国西部港口城市阿特劳,途经阿克纠宾和库姆克尔油田,通过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到达中国新疆独山子炼油厂。中哈石油管道是中国第一条跨国长距离输油管道,同时也是哈萨克斯坦第一条不经过第三国与市场直接相连的管道,使哈国丰富的油气资源与中国稳定的石油消费市场实现对接,既推动了哈国石油出口多元化发展,也为中国获得安全稳定的油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与此同时,中国石油企业成功并购了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油气资产股份,迅速扩大了中国与所在国的油气合作。土库曼斯坦是中国在中亚地区油气合作伙伴之一。2006年4月,中土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土库曼斯坦政府关于实施中土天然气管道项目和土向中出口天然气的协议》。协议规定,从2009年起30年内,中国每年从土过购买天然气300亿立方米。为保障建成投产后的土中天然气管道有足够的天然气供应,双方还将共同勘探开发土境内阿姆河右岸的油气资源。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功获得了乌兹别克斯坦两个油气合作项目。中国油气企业还和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俄国斯卢克石油公司、马来西亚石油公司以及韩国国家石油公司共同组成咸海财团,与乌国政府正式签署咸海水域油气勘探开发协议。

  同时,中与中亚各国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1998年,石油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及美国贝克休斯公司签订了钻井和修井的合同;为中哈油气股份公司、北布扎奇钻井项目、克孜沃尔钻井项目和美国公司在里海的钻井项目提供了技术和设备。中国石油企业的工程技术服务为中国石油企业进入国际油气领域创造了条件。
  
  三、中亚能源竞争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1.中亚能源竞争加剧直接导致我国能源安全风险上升。近几年,我国原油产出年均增长率仅为1.8%,而石油消费平均增长速度却达到4.9%,是世界上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据2002年国际能源署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石油需求年均增长7.4%(全球为1.4%),全球石油需求增加的25%来自中国,2003年这项指标达到36%。我国从1994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量不断飙升,2002年进口为6941万吨,2003年则上升了31%,达到9112万吨,对外依存度也由1995年的7.6%增加到2003年的36.1%,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5]石油的可持续供应问题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
  2.大国围绕中亚能源重新布局,挤压了我国在中亚的战略空间。美国通过军事和双重手段加强全球战略布局,旨在对世界重要油气产区发挥主导作用。欧盟与俄罗斯建立了战略能源伙伴关系,同时加强与里海、非洲的关系。日本则全方位与石油生产国的关系,扩大石油开发业务。在国际石油的获得方面,中国明显受到美国的遏制,美国的能源战略已经同未来中国的巨大能源需求和严重缺口联系起来,在中东、中亚、西伯利亚、南中国海乃至非洲和拉美的产油国,美国都有防止中国获得新的石油资源的战略安排[6]。未来全球性石油资源争夺将主要集中在中东、里海、远东、拉美及非洲等地区,逐步形成以美国为主导,俄罗斯、亚太地区及欧洲等多种力量交合的竞争态势,并由此引发、军事、外交矛盾和冲突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3.中亚能源竞争可能为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开发设置障碍。中亚位于“石油心脏地带”,中亚与里海是目前唯一不需经过海运就能运抵中国的石油供应来源地。中亚国家独立后,美、欧、日、俄各大石油跨国公司依靠形成的竞争优势和雄厚资金,纷纷进入中亚争夺油气资源。2005年中石油收购哈国PK公司的过程中,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就曾以拥有“优先收购权”为名向加拿大地方法院提出阻止中石油收购PK石油公司交易的请求[7]。同样,美国为了发挥在中亚油气产区主导作用,维护本国的能源安全,推出“大中亚计划”,旨在控制中亚的油气资源;日本还对中俄输油管道等项目施加影响,企图阻止中俄油气合作的顺利进行。
  
  四、积极构筑中国中亚能源安全战略
  
  我国对中亚各国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在政治与安全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经济领域的合作初见成效。但是,我国在中亚地区所掌控的油气资源份额总体较少,在该地区获取的石油资源目前仅为其探明总储量的8%左右,不足美英在该地区所占资源的1/3。在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这与我国作为中亚近邻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我们认为我国要在中亚地区获得足够的、稳定的油气资源必须形成一揽子从国家?企业?新疆,统一的、长期的中亚经济、文化和油气战略。
  (一)国家层面
  1.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和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这是确保我国持续地、安全地与中亚国家经贸往来和能源合作的基本前提条件。增强和完善上合作组织,在应对地区政治动荡、安全挑战与威胁等诸多方面,建立整体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在不断完善上和组织政治定位和功能的同时,加强地区经济合作,积极地逐步推进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2.充分利用地缘文化和经济交往的便利条件,制定我国与中亚各国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长远目标。中国应充分利用地缘经济对中亚各国和俄罗斯产生积极影响,借助能源合作的契机,推动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共同稳健发展,加深中亚各国与我国的互信,达到双赢的目的。
  3.建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促进我国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经济纽带为强化我国在该地区的全面渗透和影响奠定基础。依托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对中亚各国经济社会固有的亲和力,鼓励、支持新疆和内地各类企业、资本进入中亚开展广泛的经贸活动,特别是油气合作项目。
  4.尽快建立与美、日等石油进口大国能源战略协商合作机制。 “竞争下的合作”将是21世纪世界石油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在海外能源竞争应该避免发生国际冲突,要与各国尤其是美、日等石油进口大国在石油领域共同合作或实现竞争下的合作,为我国争取一个相对宽松的油气资源获取的外部环境。
  5.有计划地扩大我国与中亚各国在人文、科技和等方面的交流,重点援助中亚国家一些急需的人文、社会和经济项目,为我国获得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6.加强大国间的协调合作,确保中亚地区稳定与发展。积极与中亚地区事务,主动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扩大影响,对地区稳定发挥跟多、更直接的做用;加强与俄罗斯、美国及印度合作,共同促进中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二)企业层面
  我国企业应积极配合国家实施中亚总体的经济、文化和能源战略,尤其是,国有大型垄断企业应主动成为国家在中亚经济利益和能源战略的忠实执行者。
  1.我国企业,尤其是油气企业应主动增强其竞争力,在国家中亚能源战略的统领下,对外团结一心、协调一致,增强对外竞争的整体实力,形成国家利益的统一体,保障国家利益在中亚地区的最大化。
  2.我国油气企业应在油气勘探、生产、提炼等领域,与中亚产能国全面合作,才能使中亚油气对我国的供应安全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此外,要积极参与中亚油田的勘探开发,这不仅可以在中亚建立起一批海外油气供应基地,以“份额油”的方式运回国内,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平衡国际收支,还可以对国内油气资源起到储备和保护作用。
  3.加强教育和培训,善于利用国际人才,形成强大的人力资源能力。中国企业应重视对中亚国家人才的培养,努力实现项目雇员本土化。这是中国企业能否长久保持与中亚经济与能源合作的重要环节。
  为实现上述目的中国能源企业应尽快形成与国家中亚经济、能源等相配套的参与中亚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的经营战略。
  (三)新疆层面
  新疆地处亚欧腹部,第二亚欧大陆桥中心,是我国与中亚、欧洲连接的惟一陆路通道,是继北美经济圈、欧盟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后的全球第四大经济圈——中西南亚经济圈的重心区。新疆的地缘优势注定它要成为承载国家中亚战略和我国企业开拓中亚市场的战略支撑点和通道。
  1.新疆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在我国能源多元化的战略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疆应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促进新疆经济的全面发展,建立政治稳定、经济上富足的区域,使新疆真正成为我国能源接替区和安全的国内国际能源通道。
  2.在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尽快将新疆建设成我国西部国际商贸中心,使其成为我国企业在中亚开拓市场的平台和支点。
  3.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开发西部,与新疆接壤的中亚可以看成是“我国西部周边的战略延伸”,我国加深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对新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新疆应紧紧抓住这样历史性的机遇,实现中央赋予的“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
  4.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引领下,新疆应积极配合国家加强对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如: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实现基础设施与中亚国家对接,使新疆能承担起我国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和安全的能源通道战略使命。
  5.新疆应积极向中央申请,有关开拓中亚及纵深市场、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实实在在的政策倾斜,为建设我国西部国际商贸中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总之,被动地接受中亚里海地区能源竞争的结果,不符合我国的利益。中国必须积极主动地寻求应对策略,争取有所作为。积极参与中亚能源竞争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清醒地看到,我国要实现中亚能源战略远非我国一、两家油气公司所能单独承担的,这需要在统一的对外经济与能源战略部署下,从中央、企业到新疆(地方),从外交、经济等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并需要从官方到民间做长期的、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在未来中亚油气资源的获取上,争取更大的空间和回旋余地。
  
  :
  [1] 张敏. 美国新中亚战略分析[EB/OL].学术期刊网硕士库.
  [2] 秦放鸣. 里海地区油气资源竞争的矛盾冲突及中国的战略选择[J].新疆社会,2007(1).
  [3] 朱永彪. 简论日本的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外交评论,2007,12(30).
  [4] 中哈合作的典范——哈萨克斯坦项目[N].中国石油报,2006-12-04(1).
  [5] 李连仲.我国的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04(10).
  [6] 黄仁伟.美国全球战略的经济因素及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4(2).
  [7] 郑羽.中俄美在中亚:合作与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