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联分析
作者:李雯 查奇芬 杜建国 吴梦云
摘要:作为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一个群体,民营科技企业在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理论的分析,从技术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四方面入手,着重阐述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现状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效应,并提出了如何通过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水平而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
一、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现状
“民营科技企业”并不是国际通行的企业分类,而是具有特色的专有名词。民营科技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的实体。[1]
民营科技企业首先是一个企业;其次是一个科技型企业;再次是民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2]目前,企业制度已经开始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建立,企业管理日趋规范化、化。截止到2008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16万家,从业人员1 500多万人,经济规模已接近10万亿元,缴纳的税金约占全国税收的1/10、全国企业缴纳税金的1/4,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5。
2008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我国科技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营科技企业数量:截止到2008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为159 384家,企业数量比2007年增加8.35%。(2)民营科技企业资产状况: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0.63%。(3)民营科技企业经济效益: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40.54%,人均收入达到5.15万元。全年总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102 444个,占企业总数的59.09%;100-1 000万元企业37 523个,占23.16%;1 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15 710个,占13.36%;1亿元以上的企业3 707个,占4.39%。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346家,超过20亿元的企业156家。(4)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长期职工总数达到1 500万人,较2007年增长20.58%。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约322万人,占长期职工总数的22%。(5)企业新产品开发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008年度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为2 132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2.22%,占全年总收入的2.10%。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技术性收入5 36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2.37%。
二、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是经济恢复,改革全面展开的时期。第二阶段:1985-1992年,是我国非农产业较快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1993-1996年和今后一段时间[5],是我国重化工业主导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总体上符合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但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二、三、一”的局面;将劳动力作为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配置来衡量,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呈现“一、二、三”的局面;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经历了一个重工业比重下降后回升,又稍降的发展过程;在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副渔的比例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基本一致的,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不丰富,在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客观环境等方面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同,因而产业结构也显示与众不同的特点[3]。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开始从较为简单、粗放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一个复杂的转折时期,经济增长将主要来源于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资源的更有效的配置。
我们把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划分为五大类:一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因素,包括条件和资源禀赋、人口因素、技术进步、资金供应状况、环境因素等;二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因素,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三是国际贸易因素;四是国际投资因素[3];五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其他因素,如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等因素。其中,技术进步是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一国产业结构成长的根本动因。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技术关联是产业关联的核心因素,各产业部门之间由于存在内在的技术关联而联系在一起。(2)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分工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改变着产业结构。科技进步是推动第一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第二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4],是第三产业突飞猛进的决定性力量。(3)科技进步刺激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民营科技企业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上国有经济自身的困难和问题,其自身的结构调整非常缓慢,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迅速变化。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任务就性地落在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身上。[4]
三、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现状分析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民营科技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其需要的关键资源是人才、资金和技术。
(一)民营科技企业技术信息来源分析
我们设计了13个技术信息来源途径,让企业填写。根据结果可以看到,最主要的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分别是:(1)市场和客户;(2)技术交易洽谈会、博览会;(3)专业期刊;(4)同行。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作为技术信息获取渠道都是较靠后的技术信息获取方式,说明这些科技企业孵化机构的服务还是很初级的,提供的只是建房收租、提供优惠政策的初级服务,关于技术、创新的指导工作很少。因此,增加入园的科技企业的技术信息来源服务是一项迫切任务。
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获取过程中障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得到四个因子,解释了92.35%的变异。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看出:F1都是一些技术生产、散播、交易机构。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技术生产机构渠道;F2是与民营科技企业的外部辅助资源有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扶持机构渠道;F3都是与行业内联系相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行业交往渠道;F4都是与管理者的专业知识相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专业知识渠道。[6]
(二)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来源分析
民营科技企业最主要的技术来源依次是:自己开发、购买、委托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发、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其他。有超过53.6%的企业选择研发方式获取技术;其次是购买,考虑到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实力状况,这种购买可能在更多情况下是以一种入股、参股的形式使得新技术进入民营科技企业的,委托第三方开发、与其他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也是主要的技术获取渠道,有41.1%的企业选择自主开发与合作开发和购买他人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进步方式;另有5.3%的企业采用其他的一些技术来源方式,如企业兼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等。
(三) 民营科技企业资金来源分析
从民营科技企业成长阶段的资金来源来看,调查结果表明,50.3%的企业发展资金完全依靠自我积累,35.7%的企业同时依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6.7%的企业完全依靠银行贷款。4.5%的企业依靠风险投资,2.8%的企业依靠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调查结果还表明,有35.8%的企业感到缺乏银行贷款的支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有22.7%的企业感到缺少风险投资的介入,还有21.1%的企业认为缺乏政府资金的支持。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普遍性障碍。
(四) 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来源分析
在高级管理人才的来源方面,33.2%的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培养,21.9%的企业主要依靠市场招聘,30%的企业同时依靠内部培养和市场招聘,只有极少数企业主要靠从别的企业挖人才;对于高级技术人才,27.2%的企业主要依靠市场招聘,24.5%的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培养,33.6%的企业同时依靠市场招聘、内部培养和从其他企业挖人才。
从所需人才的档次看,缺乏高级技术人才的企业占23%,缺乏高级管理人才的企业占21.9%,同时缺乏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企业占20.4%,有8.7%的企业同时缺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缺一般技术人才的企业仅为6.4%,缺一般管理人才的企业仅有5.7%。而缺乏熟练技术工人的企业占9.4%。
在人才方面,相比较而言,民营科技企业更多依靠内部培养获得高级管理人才,更多依靠市场招聘和挖别的企业的人才来获得高级技术人才。[6]另外,从别的企业挖技术人才的企业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从别的企业挖管理人才的企业所占比例,这也许是由于管理人才的管理才能需要与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等相融合才能发挥作用,而技术人才可以很快将自己拥有的技术应用于新的企业。这导致民营科技企业中技术人才的流动要大于管理人才。
四、 对策与建议
为了促进民营科技的高效、有序的发展,要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7]:(1)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的中介组织,向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2)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3)加强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尽快构建“大、中、小银行共同发展,国有、外资、私营银行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此外,还应加紧构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信贷担保服务体系。(4)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
[1] 戴迎国, 沈荣芳, 彭正龙.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选择模型[J].运筹与管理, 2002, 11(1):102-106.
[2] 陆立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区域产业竞争力[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2.
[3] 李冬梅, 许彦.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 2004(8):40-42.
[4] 李雯, 查奇芬, 吴梦云.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商业研究,2006(17):132-134.
[5] 伍湘. 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 2004,23(8):74-75,80.
[6] 李树丞, 刘长庚, 楚尔鸣.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出版社, 2002.
[7] 刘满凤. 创新绩效评价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