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国雄 时间:2010-06-25
  摘要:由美国引起的这场危机,已席卷全球,波及方方面面,从虚拟到实体经济、从国际到国内,从生产到流通企业,从进出口贸易到国内市场,无一不受波及和影响,都面临着考验和挑战。如何应付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是零售业必须面对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中国零售业;金融危机;挑战

  Abstract: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at first arose in the U.S. has swept all over the world,which actually brought about great challenges to every part of the world economy,ranging from virtual economy to real economy,from international scope to native scope,from production business to circulating business,from foreign trade to domestic market. It proves a primary task for Chinese retailing to work out the right strategies to resolve this crisis.
  Key words:Chinese retailing;financial crisis;challenge
  
  面对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2008年末,中国零售业不仅没有迎来“银九金十”的销售旺季,不少地区、不少行业、不少业态不仅增幅减缓、甚至出现销量下降、效益滑坡、信心不足,处于不安、迷惑和观望的态度。如何应付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是当前中国零售业必须面对的首要任务。
  
  一、要树立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这场金融危机波及的深度和广度,是一九二九年那场经济危机以来所没有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没有哪一个国家不被波及,没有哪个地区和企业可以避免的。中国商业企业同样面临着这个考验,都要经历一次洗礼,受到市场的检验。要有危机感、急迫感和使命感,正视困难,面对问题,采取果断措施,把这场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于最小的程度。要认识零售市场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只有零售市场稳定,人心才能稳定,中国经济才能稳定。而中国消费品市场的稳定,直接影响世界商品市场的稳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不仅关系企业自身的生存,也关系中国经济能否保持稳定增长的大问题。
  
  二、要冷静分析,认识波及的重点和程度
  美国是这场金融地震的中心,世界各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一般呈现以下特点:美国压力大于欧盟国家,发达国家大于中国家;虚拟经济大于实体经济,国际压力大于国内压力,沿海大于内地、城市大于、批发大于零售、百货专门店大于超市便利店、高档商品大于中低档商品、奢侈品大于一般生活必需品。金融危机导致货币紧缩、失业人口增加,直接影响和改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变化,购物消费更为理性化、精细化和现实化。因此,奢侈品、高档商品、耐用消费品和涉外的服务业首当其冲,受其影响,销售量明显下降。这在欧美市场已经凸显,而也迅速向国内市场波及,沿海大城市上述商品的销量明显紧缩。
  
  三、危机中机会与挑战并存
  要认识危中有机,转危为机,同样存在机会与挑战的双重机遇。有对策,还要冷静分析,危机危机,危中有机,转危为机,寻求生机。应多角度、大视野来研究中国市场开放后,面临的第一次市场危机,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地分析,正反两方面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就出口商品来说,销量减少是暂时的,由于我们消费品具有价廉物美的竞争力,不仅在发展国家存在着广阔市场,在发达国家同样也会受到青睐的。这几年美国消费者由于购买中国产品受益多达6 000亿美元,相信在货币紧缩的条件下,它们在收紧口袋的条件下更会想念和购买中国商品,以达到减少开支,维持正常消费水平的目的。只要我们认真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出口战略,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出口数量的下降是暂时的、局部的。在国内市场同样有危有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很多的机会。随着国家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不仅直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是大部分投资基金转为消费基金,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扩大内需、保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稳定增长,创造必要的条件。但从世界范围来说,中国仍算一个“轻灾区”,同样有增长的空间,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不管在奢侈品绝对额、市场占有率或是发展速度上,中国都是居于世界的前列,不少世界一流品牌厂家都在压缩中国内地以外的投资或开店,专注中国市场的开发。加快进入速度,降低进入门槛,为中国商品市场的品牌推广和普及创造条件。   四、信心是应付危机的基本武器
  要有信心,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太远。信心比黄金重要,信心比货币值钱,是应付危机基本的武器。有了信心,就能冷静以对,分析;有了信心,就能心生百计,寻找战机;有了信心,就能转危为为机、化危为机。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太远了,低潮之后必有高潮。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本身就是第一道“防火墙”,可以防止市场的缺失和不足。国家控股的四大银行,完全可以保证20多万亿民间储蓄安全无虞,不会产生挤兑和抡购现象。同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和应急办法,保证市场稳定、人心稳定,把危机的冲击降低到最低程度、缩小到最小范围。
  (二)国家4万亿的投资,引发至少10万亿以上的庞大工程,为零售市场的提供广阔的天地。仅就4万亿投资来说,最终要有60%转向消费基金,以50%消费率、五年周期,每年可增加2 500-3 000亿销售,拉动社会商品零售额2-3个百分点;既可减少危机带来的冲击,也为新市场的开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中央对多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和大量资金投入,将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将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七亿农民以每天增加一元的消费品计算,同时可以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个百分点,甚至更多的。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可以说没有落实好中央支农扶农富农的要求;到2020年农民收入翻翻的指标也无法达到。
  (四)以危促改。政府加快各项改革措施,以危机为契机、化压力为动力,深化、医疗、社保、工资和保障房等改革,不仅可以直接减少居民负担,扩大消费投入,更重要的营造宽松的消费环境,明确消费预期收益,释放消费压力,也为扩大内需创造必要的条件。现阶段中国人民不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怕消费,不敢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在整套社会保障制度系统没有建立以前,就无法放心消费。
  
  五、要提升内生力
  笔者认为同样的压力会有多种不同的结果,有的企业不受冲击,无损大局,立足潮头,乘势发展,有点企业转危为机,走出困境,从调整中寻找生存空间,也有的企业都经不起冲击,悄然出局,被市场所淘汰。同样环境,同一市场,同一业态,为什么会有种种不同的结局呢?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关键还在企业自身的实力、活力和抗风险能力。不要怨天,但要忧人,不要怨环境,但要从企业内部寻找答案。
  市场是无情的,它不同情弱者,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只相信实力。强者发展,弱者淘汰,中庸者勉强生存,这是不以人们主观愿望而转移的客观规律。市场中无数例子说明,企业活法有千万种,但死路只有一条。活在经营,死在管理。管理是基础,管理是核心,管理是经营要素的优化组合,是内存的竞争力。企业的失败,不在经营,而在管理,在于人心的涣散,在于制度的失灵,在于资金链的断裂,从内在动摇了企业的根基,一旦有风吹草动、滋生变故,就会轰然倒塌,一夜无存。而经营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和途径,在金融危机的风尖浪口上,可以通过一定的营销措施,把冲击降低到最小的限度,达到维持现状,防止销量大幅下滑的作用。但不能寄托在促销形式和促销手段上,要做好内功的文章,利用这次危机,来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完善运行机制,推进资本组合,调整发展战略,强本固基,夯实基础,先做强后做大。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渡过目前困难时期,转危为机,立稳脚跟,稳步发展,也可以为风暴过后全面推进,开拓更大的市场,奠定扎实的发展基础。
  冬天来了,春天不会太久,但是没有冬天,也迎不来春天。只有做好过冬的准备,才能迎来灿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