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制定我国“十二五”工业技术战略路线图的建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速建 王钦 刘湘丽 时间:2010-06-25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二五”规划编制、国民复苏,以及国际竞争格局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的体现方式将会发生质的变化。实际上,新形势要求中国工业必须加快进入以创新求发展的新阶段。促进科技创新同工业发展的互动融合,尽快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产业需求牵引科技创新,正是中国工业创新发展的本质内涵。
  工业技术路线图是促进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互动融合,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政策工具。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为发达国家所广泛采用。如美国的《集成制造技术路线图(IMTR)》、欧盟的《光学与纳米技术路线图(MONA)》、日本的《2009技术战略路线图》。这些国家制定工业技术路线图的一个重要初衷和基本背景就是促进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和有效互动,形成双向反馈,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转化,形成研究开发与市场的相互刺激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社会变革的活跃状态。也就是说,工业技术路线图一方面能够为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指明方向和实现路径;另一方面从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又为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一、工业技术路线图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基本纲领
  
  就中国工业发展而言,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是主导、支柱产业的升级发展,都有赖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最终实施主体,因此如何引导企业行为,如何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就成为产业化的关键。未来的技术方向是什么?相关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如何?具体技术创新资源存在何处?技术成果的成熟程度?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领域和前景?未来技术研发的进度、要求和目标?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企业在实现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中需要了解的,而这些问题正是工业技术路线图要系统回答的。
  工业技术路线图是科技界和企业界之间在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方面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它是在企业界和科技界深入沟通、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方向、目标、进度,以及实现路径的清晰、明确、图示化的表达。但是,这一点通常正是我国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体系构建,以及政策实施中所缺失的。
  2007年科技部组织有关专家开展技术路线图研究,旨在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这一研究更加侧重技术层面的研究,关注的是10—15年或者更长时间科学技术的研究问题,具有科学技术路线图的意义。但就产业层面而言,国家工业技术路线图一直是缺失的,对于5—10年的产业化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缺乏系统、持续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造成了科技和企业层面之间技术战略上的断裂,影响了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创新体系的建立,而且还造成了各部门政策上的不一致,各主体资金和创新要素投入上的不一致,以及对《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执行评价标准的不明确。客观上,降低或延迟了科技对促进工业发展的作用。
  因此,在“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亟需由相关产业发展管理部门,例如,可由发改委或工信部有关部门组织产业界(包括企业人士)、学术界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共同编制工业技术路线图。自2005年开始,日本政府由经济产业省产业技术环境局研究开发课负责,编制的具体工作主要由经济产业省属下的“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牵头(个别领域为产业团体牵头),组织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专家编制产业技术战略路线图。
  
  二、工业技术路线图将为产业化研发项目决策和预算提供基本依据
  
  工业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是各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以及政府部门决策者们对国家产业技术战略方向形成共识的过程,是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形成清晰判断的过程,从而有利于明确提示主要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动向、国家或企业应重点开发的技术内容等,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在产业技术研发方面投资,其中重要一环就是预算方案的编制和项目立项的决策。而工业技术路线图在产业化思路的指导下,会对国家重点产业技术、具体研发项目情况,以及研究项目进度情况进行描述,从而成为预算编制和项目立项决策的依据,避免重复投资或偏离目标的投资。例如,日本经济产业省就是在每年4月完成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进而提出预算,基于此形成相关项目计划(IPG)。
  
  三、工业技术路线图将为各类产业化政策的整合、协同提供依据
  
  在以往的管理体制下,科技部、发改委和工信部都有关于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相关信息的沟通、传播渠道都较为有限,出现了立项及实施中的重复、割裂,甚至无效的现象,阻碍了产业层面以研发创新促进发展的效率。而技术战略路线图则可以为所有的参与者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确保各层次促进产业化研发的各类活动都沿着技术战略方向协同推进。   四、技术路线图将为产业融合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指引
  
  工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过程实际上是“不同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设定共同的课题,在寻找答案过程中形成共同语言、促进知识融合、促进不同领域技术融合”的过程。因此,编制工业技术路线图的过程,将会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相互理解与协作,集结各方力量,推进技术渗透与融合,为产业升级寻找到新的途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关键是具体业务方向的选择,以及有效的引导和支持。例如,日本的经验是产业省对有关地区创新和产学联合创业的新兴项目,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战略的地区联合体、产学联合体,对其给予补助。对于要申请国家补助的单位,经济产业省要求它们运用技术战略路线图来进行论证,并编制了《新事业计划讨论手册》(2007年4月),指导如何使用技术战略路线图。也就是说,相关企业可以以产业技术战略路线图为依据,确认自己的技术的定位,检索出与此相关的技术。在此基础上,该企业就可以选定自己的开发目标,描绘出达到目标的路线图,制定出具体的战略。这样会大大提升新兴产业发展的进程和成功率。
  
  五、制定工业技术路线图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三个层次的内容架构
  工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事情,更重要的是管理体制和制度层面的改革。例如,日本产业技术路线图包括“进程设想”、“技术选择层”、“技术发展实施层”三个层次,并逐层向下分解,很好地处理了远景(国家目标)——制度——技术层面的问题。
  在“进程设想”中,主要是对被称为“国家目标”的未来社会以及新技术的市场做出明确的描述,列出到达目标所需进行的主要研发任务,并对随着技术开发任务进展而实施的相关国家制度的改革、技术标准建立等,做出系统化的表示,给出制度改革的时间表。
  在“技术选择”层中,在概述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所需要的产业化技术课题、要素技术以及应有功能的同时,沿时间轴对国家应该掌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描述。对技术课题等的综合描述,目的在于使相关人员对其技术领域有整体理解,有体系地开展研究,并且有利于其他领域的人理解技术的全貌,降低进入门槛,促进竞争。另外,对关键技术的时间轴式描述,也为国家研发投资指出了方向和进度。
  在“技术发展实施”层中,描绘出各要素技术及应有功能的开发时间轴,在各时间点上给出具体的目标,作为技术创新进展的里程碑。这个内容利于盘点研发进度,分析与其他技术的开发进度的关系,并且也为其他国家机构、产业界和学界理解自己在整体进度中的位置以及相互关系提供了可视性工具,也利于技术合作与技术融合。
  (二)动态调整的编制过程
  工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是一个动态修订的过程。由于技术战略路线图是从现有技术基础出发对未来做出了合理的设想,当技术创新处于连续性状态时,这种设想有益于提高效率、节省资源。但对于非连续性、破坏性的技术创新,基于连续性基础的信息有可能对创新造成阻碍、延误。要克服这个问题,就必须及时地引进新信息,修正战略方向。如日本产业技术战略路线图是每年4月对上一年的技术路线图进行修订,将技术动向、市场动向以及研发成果等信息进行更新,下一年4月进行发布。至今已经出了5个版本。5年来,其技术战略路线图的内容、编制方法以及功能都在不断地扩展、丰富。在最新2009版本中,不仅有对8大类30个领域(即信息通信类6个、纳米技术与材料类4个领域、系统与新制造类含5个、生化技术类4个、环境类4个、能源类2个、软件类3个领域、融合战略类2个)的技术开发的描述。
  (三)可视化、信息化的编制要求
  更方便、直接、快捷地获得技术信息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日本经济产业省在工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过程中运用了可视化的彩色图表进行表述,非常清晰、直接;另外,在自己使用技术战略路线图的同时,还编制了相关检索系统(“Kamome”),供各企业、学会等的外部相关者使用。通过这个检索系统,可以获得关于新研发题目信息、与其他领域开展共同研究的信息、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