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现状的成因和理性思考
作者:卢金标 于晓默 游旭东
摘要:时下,西方一些国家主流媒体认为本次世界危机的根源在于的低消费水平和高储蓄率,笔者认为这是西方对自身过度消费和过度投机的自省不够和对中国消费现状的误解;是夸大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来推脱自身责任的做法。本文从影响中国人消费观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较较低现状进行剖析,进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中站在新的视角,理性思考消费不足问题并提出了几点解决思路,阐述了发展中经济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在健康、、持续的发展中不断求解的经济发展思路。
关键词:消费 成因 思考
众所周知,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去奢崇俭的消费观点是在几千年的生产力较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当前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
一、影响现代中国人消费观的主导思想和文化根源
论思想对中国消费理念之影响,当首推儒家。其代表人物孔子的治国思想里就有“节用而爱人”的主张,强调君子应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奢则不逊,俭则固”。墨家思想里更是把节俭思想做为核心学说之一,提出“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道家老子也提出“去甚(极端),去奢(奢侈),去泰(过分);并提出“俭,故能广”的修身观点,说的意思还是俭以养德的古训。法家的代表人物管子在先秦其他学派消费思想上提出了“度”的概念,在其《八观篇》中提出“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多所生,生于无度。故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管子在其《乘马篇》中进一步论述“侈则伤货,俭则伤事”的观点,说的是过度消费会造成供给匮乏,过度节俭会造成“事已而后知货之有余”。可见,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消费观的主体行为就包括奢侈,适度、节俭、吝啬四个级别,自百家废黜,独尊儒家的西汉到清王朝灭亡期间,在‘俭以养德’的儒家思想浸润和影响下,中国消费思想和文化的主流接受了儒家的节俭的消费观。例证中,像隋朝那样因奢侈无度而亡国的例子在中国上也是比比皆是,以至于很多帝王之家也兴节俭之风,雍正在《圣谕广训》道:“生人不能一日而无用,既不可一日而无财,然必留有余之财而后可供不时之用,故节俭尚焉”,雍正是不是自己这样去生活的,不得而知,但说的道理是明了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仍然提倡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胡锦涛同志也多次强调全党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多数国人依然秉承着节俭的持家方式,可见中国节俭消费观是有着深厚牢固的思想和文化根源的。
二、造成低消费现状的社会因素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低消费能力是生产力较低的主因造成的,那么到改革开放近30年后的今天,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逐渐提高,但我国的居民消费总量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2006到2008年间,我国居民储蓄的总量虽然达到了20万亿左右,但消费占GDP比重这几年一直在40%左右的低位徘徊,远低于2006年世界平均水平为61.4%,其中政府消费支出只占GDP的12%,也低于2006年17.3%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花钱呢?造成这些现象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虽然改革开放30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还没达到共同富裕,绝大多数人还在向小康生活目标奋斗。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劳动者收入水平仍然较低,我国还属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2007年末我国GDP总量虽然排到了世界第四位,但人均GDP只有约2500美元,同期世界人均GDP约7500美元;2007末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纯收入仅为人民币4140元,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消费水平的高低,正所谓量入而出,刚稍稍超出温饱生活水平的中国要短期内使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幅提高仍然将面临很多困难。
其次,在近30年的发展中,投资和净出口的增速远高于GDP增长的速度,特别是近五年来,投资和净出口的增速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甚至已经是GDP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见表一、二),这就使发展稍慢的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因稀释而下降。
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由于对经济发展的良好预期,在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现在是又好又快)的政策感召下,在次贷危机发生以前,由于国外需求旺盛,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中国大量的政府和民间资本积极投资中国经济建设,在财富积累速度低于投资速度情况下,投资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的发展,特别是2006年到2007年以股市和房地产为主体的虚拟经济体系的近两年急剧的泡沫化,个体投资者在非理性房产投资和股票投资中消化了多年积蓄的资本,伴随泡沫的破灭,损失惨重,消费也就受到冲击,这一点我们从近一年多的一路下滑的消费信心指数中已经显现了出来。另外,由于投资过度引起了生产性消费的急剧扩张,加剧了供需的失衡态势,致使PPI高位运行,CPI难以下落,促使居民将更多的储蓄用于投资保值,而没有加快消费升级的步伐,如200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月度金融数据显示:10月人民币存款当月下降4498亿元,同比多降6020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下降5062亿元,同比多降5052亿元。这个数字创下了多年来单月储蓄下降的最大跌幅。
可以说投资过度是中国近两年来消费受到打击的最大的一只黑手。
第三,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个人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速,生存消费比重较高,抑制了居民的消费升级。政府财政收入大幅提高,自2004年至2008年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最高是07年,分别达到12%和9.5%,落后于同年政府31.4%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这五年中,政府财政收入最低增长速度都达到17.0%,然而在这期间,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还很不够,公共消费偏低,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比重)逐年下降,但工薪阶层的大部分储蓄要还是更多的应对房租,,医疗,养老保险等几大块。如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教育、医疗、房租这三大块大约占居民消费的一半左右。另外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30多年的大背景下,伴随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由于对子女赡养父母的负担偏重的预期,大部分工薪阶层对晚年生活的忧患意识较重,造成了中低收入者有钱也不敢花的局面,其实这种因为对晚年低收入生活的忧虑导致在收入较高的时期加大储蓄的行为,从而影响到当期的消费状况的现象在西方经济学派中也不乏支持者,著名的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阿尼(Franco Modigliani)提出的消费生命周期假说(lire-cycle hypothesis)就强调了消费者在其中青年时期加大储蓄可以使其把一生中收入高的时期的收入转移到收入低的时期。
第四,中国的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收入较低,2008年初我国农村人均消费支出3265元,(当期农村纯收入为人民币4140元),城镇人均消费支出11855元(当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中部尤其西部大部分地区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出现了一定的区域性贫富分化现象。如2007年末,广东省总人口约7900万,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达到22243.44亿元,而同期四川省人口约8700万,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7450.9亿元,人均持有量相差了3倍多,这还不包括人均固定资产和投资的差距。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国消费总量在GDP中的比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略高于中国家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消费品市场的自身的发展速度是迅猛的,也正在加速迈出均衡发展的步伐。(见表四)
三、面对世界经济危机,理性思考我国居民消费问题
当前,波及世界的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影响较大,在出口受挫,投资速度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中央提出了加大政府投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是英明果断的。但面对传统的节俭消费理念和造成消费相对不足的社会多种因素如何做好消费的文章呢?下面浅谈几点观点供大家探讨:
首先,站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发展的高度,理性看待中国当前消费问题,加大生产的监管,规范消费市场,净化消费环境,引导正确的消费导向,倡导健康明智的可持续的消费理念。
现在有人讲,只要消费就是爱国,大有掀起一场以消费爱国运动的势头,然而经过一番热冷以后,我们是否更应该反思那种没有规划,重复建设行为;反思不顾需求现状,过度投资行为;反思不顾社会效益,不讲科学,盲目发展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项目行为;反思不顾人民安全,销售有害产品的恶劣行为;反思不顾经济安全,疯狂投机等行为是否才是造成我们自己的发展瓶颈所在呢?我们能否把问题的症结仅仅放到消费不足上?我们经济出现的问题不是仅仅扩大消费就能解决了的?
“毒奶粉”事件以后,老百姓不太敢喝奶了;鸡蛋里发现苏丹红后,老百姓不太敢吃鸡蛋了;某些药品致患者死亡后,老百姓不太敢看病了,到底是谁让老百姓不敢消费了?
所以加大生产的监管,建立法制化的消费市场现在是势在必行,而且要实施得坚决、高效。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两者要协调发展,互为促进。我们不能因为要个别的经济指标好看,一味的追求快,我想只要是好的,稳健一点又有何妨?先哲不早就告诫我们后人“欲速则不达吗”?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也付出了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恶化等沉重代价,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经严峻的摆在我们面前。所以,要站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的高度上,找到我们的下一个阶段的产业竞争力在哪里,哪些是我们要扩大优势坚持发展的,哪些是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长远发展的,这一切还要结合中国人口压力的资源有限的大环境来考虑。
产业要发展,消费需求是主动力,是优质产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前,经济形势还很严峻,现在政府实施加大政府投入,鼓励适当消费,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战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把有限的购买力量发挥到最有希望的产业,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积蓄潜能。要指导提高中国的老百姓睁开眼睛消费的能力,支持中国的品牌建设,不能因一时之小利而使购买行为支持了一些不良的生产厂家和商家。应该拿出热情去支持有利于民族复兴的产业。这才是支持国家长远发展的高瞻远瞩的理性消费。理性消费要求我们不仅把消费看做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监管行为,一种间接理性的投资行为。
其次,加大二次分配力度,政策重心向中低收入者的民生问题倾斜,解决好老百姓后顾之忧,建立多层次消费体系,使购买潜力自然释放出来。
现在政府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和生活保障,但要让政府投入和居民消费联动的扩大内需政策真正发挥乘数作用,受益主体应该是人民群众。在扩大内需政策实施过程中,要保障居民储蓄和收入能够此消彼长,切不可造成居民储蓄花了,生活没来源的危险局面。另外,消费水平要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切不可鼓励无生活计划的盲目消费,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不可照搬西方凯恩斯主义的消费理论。虽然该理论有我们应该借鉴的地方,但对于我国国情,特别是低收入者或者中等不稳定收入者,节俭仍不失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一剂良方。如果中低收入者凭着微薄的积蓄和国家保障政策度过艰难期,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更何况如果经济复苏的较快的话,这部分的消费潜能会自然释放出来,无需过多操心。可以说,节俭的消费观大大好于超前无度的消费观,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美国糟糕的情形和世界对于中国的期望中领略一二。
当然,我们也要鼓励中等稳定收入者适度消费,适当时还可以加大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力度,推行高收入者的高端产品消费抵税政策,使购买潜力释放出来。
这两个消费阶层是拉大内需的真正的潜力所在,鼓励中高收入者适度消费也是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尚未见底的大环境下保障我国社会和谐的最稳妥的做法。消费是否适度,要看个人的经济实力,中高收入阶层在目前物价较低的情况下适度消费,也不失是明智之举,在经济萧条期在自己财力有余的情况下买到自己想买的廉价商品,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理财策略。如果更富裕者甚至可以投资国家的重点发展的战略规划项目,做一个名利双赢的受人尊敬的投资人也体现了当代中国新时代富人形象,确也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
再次,要抑制居民盲目外向型投资行为,引导民间资本到第三产业,促进消费合理升级。
由于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过度消费后果预计不足,或者说是因为我国自身竞争需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然而这种看似互补的发展模式能否继续走下去,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随着劳动法的颁布实施已经基本宣布结束,再者,以牺牲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必将难以为继,为配合中央产业升级的大战略,应该避免民间资本流入外向出口型的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或者重复建设的项目。
那么民间资本往哪里去,笔者认为将其引导投入到第三产业,将是不错的选择。
我国的第三产业产出占GDP的总量仍然偏低,在协调发展上,这,和我国人口密集劳动力过剩的现状是不匹配的。要保证居民消费和收入的良性循环,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加大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服务行业,可以避免民间资本的盲目投入风险,保存居民消费实力,为改进消费结构和促进消费升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消费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复杂的社会活动。我国消费现状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不能仅仅在经济学这个局部范围内找到注解,即使经济本身也必然受,文化,环境、生产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消费不足的问题多种问题的外部显现,发展中经济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在健康、科学、持续的发展中不断求解。
:
[1]《宏观经济学》[美国]N.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Mankiw张帆.梁晓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第五版
[2]《宏观经济学原理》王秋实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第三版修订本
[3]《中国管》苏东水,彭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2.第一版
[4]《新政治经济学导论》李增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第一版
[5]《国富新论:人的本性、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任大川.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09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