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动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一个像中国这样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并不走十分理想。改革开放,改变了这一历史现状: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今天,我们站在历史起点上,要加快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进一步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历史跨越
三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一步发韧于农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从1978年开始,中国农村经济改革,首先从改变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入手,在推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初期的核心内容。从时间上看,这一阶段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突破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像星星之火,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从局部地区扩展至全国所有省份。1980年,政策上明确提出在农业领域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这种体制下,仅仅几年时间,就基本上扭转了中国经济临近崩溃边缘的困境,初步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少年的中国十亿农民的吃饭问题。
在此基础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历经近二十年时间,实现了农村经济面分配制度上的改革。1985年,国家对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实现“双轨制”。取消了粮食、棉花的统购,将其改为合同定购。乡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促进了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农业单一结构转向多部门的综合发展。接着,农村税费改革2000年在安徽省启动,其他省选择部分县市进行试点。江苏省2001年在全省试点,取得了明显进展。2004年,全国取消农业特产税,吉林、黑龙江两省免征农业税,河北等11个省降低农业税3个百分点,其他省区降低1个百分点。这个二十年,可以说是中国农村经济翻天覆地的二十年。中国亿万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就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而言,开始走向小康。
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从2006年起在全国农村彻底取消农业税,这是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标志性事件。温家宝强调,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开始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
这三步改革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分配体制改革、农村经济税费改革一脉相承,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相关人士认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再造了农村经济市场的微观基础;农村经济税费改革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如今,国家又不失时机地推进农村经济综合改革,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从此也终结了中国延绵了2 600多年的种地交“皇粮国税”的历史。
中国三十年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实现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同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全面免除农业税、促进农村大发展正式接上了轨。
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全面腾飞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虽然它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使得它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比重逐步降低,但是,绝对不可以忽略的事实是,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不仅表现在农业提供的粮食为主的食品是任何产品无法替代的,它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原料,为农业机械、农业化工、运输、建筑、工业消费等等,工业的发展提供日益广大的市场容量;而且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为工业部门提供大批后备劳大军,并使工业部门的工资成本不致上升太高太快;同时,农业经济本身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向工业部门提供大量储蓄资金。 二、加快,必须进一步改革开放
1.要坚持用的发展观来指导农村经济发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都十分重视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美国的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日本的环保型可持续农业模式和西欧的综合型持续农业模式,其共同点都是通过立法来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为此,我们必须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走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把握农村产业的多功能特性及其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农业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要用发展的理念来引领导农业,必须突破关于农业的三个传统理念,扫除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首先,必须突破农业只是第一产业的传统观念,充分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如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其次,要突破对农业GDP统计的狭隘观念。在中国,对农业GDP的统计,只统计农业的初级产品如粮食、棉花等,一到加工环节有了附加值,就全算到第二产业的账上了,不再属于农业。这种狭隘的统计观念使GDP不能真正体现出农业的价值,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其三,要改革传统的政绩评价制度,突破“谁抓农业谁落后”的传统农业理念,要彻底克服“抓农业抓不出GDP、抓不出财政收入、抓不出干部政绩”的错误观念。
2.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农村经济的引导作用。当今农村经济的特点是高度市场化,但这并不否认政府的引导作用。产业市场化程度越高,要求政府提供的服务范围越广。因此,政府应尊重产业发展的客观,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法规为引导,用先进的理念、手段和经营方式促进其发展。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应体现在:一是实施规划引导。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确定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围绕经济发展的区域定位和产业功能拓展的要求,组织实施粮食、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产业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情防控、信息服务等服务性设施工程建设。二是加强政府扶持,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项目建设好、管理好,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要通过扶持逐步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化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贫困群众尽快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三是尽可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为中国农村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3.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村经济,需要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物流产业和构建完善市场体系的前提。要积极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的建设,改善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环境,消除农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的障碍。大力支持龙头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名牌农产品企业,开发名牌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积极发展多元化的农村市场流通主体,促进农村市场体系的形成。
4.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的投入保障机制。首先,要保证各项资金支农政策到位。在深入研究中央政策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农业的实际,加快对农业开发项目的论证、申报,搞好对口衔接,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和资金。加大各种支农、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提高其使用效益。要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把各种支持现代农业建设、支持农村建设的政策落实到位,形成现代农业的保障机制。其次,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除了把中央提出的“四项补贴”、“三个继续高于”、“两免一补”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落实到位以外,要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筹措资金,加大各种农业补贴的力度,扩大补贴的范围和品种,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全面、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再次,加快构建农村体系。农民贷款难、农业信贷低是长期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应加快农村金融整体改革,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担保机制,引导各种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逐步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最后,要大力鼓励农民投资现代农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主力军,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起着主体作用。要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和奖励等手段,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农业的水平。
5.要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的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离不开科学研究和大量的农业适用技术。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的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不断运用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点。第一,要改革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农业科研项目。重点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要从财政收入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奖励,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激励机制。第二,要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我们现有的农技推广机构仍然按照计划经济的思路来开展工作,服务力量小,服务范围窄,推广成果不明显。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当务之急是要对农技推广体系进行改革,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进程,逐步形成以科研院校为研发中心、以农业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科技示范大户为核心,广泛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和“手把手”、“面对面”的科技推广新模式。第三,要改革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强农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尽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尽早建立国家、省、市(州)、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提高农业信息技术的装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