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对经济的预期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法定节假日;旅游经济;预期影响
一、“黄金周”的积极作用
从1999年开始,实行春节、国庆、“五一”放七天长假。2000年开始把为期一周的长假称为“黄金周”(以下法定七天节假日均成为“黄金周”),实施已7年有余,这一重要举措的最初本意旨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其积极作用大致有以下三点:
首先,促进了、信息、景区、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安全等服务设施的配套组合,推动了旅游产品的调整优化,加速了旅游消费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的转变。其次,“黄金周”刺激了人们的旅游消费,拉动了内需,这种假日经济不仅带来了收入,而且还增加了外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还使人们的旅游意识增强,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最后,加快了温、冷旅游地的开发、建设,促进了人流、消费流、资金流、信息流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地区的流动,带动了城郊、和山区的。
二、“黄金周”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一)对食宿餐饮业的影响。假日的集中旅游客观上加大了食宿餐饮行业的经营成本。为适应对假日集中的旅游消费,造成该行业硬件设施供给的常年性、稳定性与假日消费需求集中性之间的矛盾,假日期间的供不应求与此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为该行业生产经营的安排带来了困难。如按照“黄金周”的需求量建设交通、住宿等旅游供给设施,势必造成常年性的过剩;如不能满足“黄金周”的集中需求,“黄金周”期间骤然而至的客流,人为地造成了“旺季”的服务压力,使餐饮业、酒店业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利用“黄金周”所能产生的效益又会大大减弱。
(二)“黄金周”对于旅游业收入的影响。由表1、表2可以得出,1999年(开始实行黄金周)之前,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全国连续数年的旅游收入增长都十分快;实行“黄金周”之后,连续7年,虽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较以前快了许多,但每年的旅游收入比以前降低,为12%左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实行“黄金周”以后,虽然就“黄金周”内来看旅游收入有所增加,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确造成了旅游总收入的下降。 (三)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正确处理旅游供给常年候的刚性与旅游需求时段间的弹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历来是关系旅游能否良性增长的关键之一。在未实行“黄金周”制度时,这个矛盾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气候造成的淡旺设施的常年性、稳定性,而实行“黄金周”制度后,旅游需求的集中性、跳跃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四)对运输业的影响。“黄金周”带来的旅游热潮,人流和车流的猛增,使本来就拥堵的交通更加不堪重负,带来了交通运输方面的安全隐患,拥挤的车道,人山人海的车站旅客,给交通的正常运行带来了额外的压力,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不断增加,抢扒偷盗,车祸事故屡见不鲜。这一切,都严重影响着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安全。
(五)对消费市场的影响。“黄金周”期间旅游、娱乐、餐饮、购物的集中花费,尽管使消费市场火爆一时,但是社会的总消费量在一定时段内基本上是一个恒数。节日期间消费的火速升温总是伴随着节后的急剧降温。从全社会一个较长时段来看,几个短时段的集中或超前消费,并不能从根本上刺激和扩大消费总量。这种突击性的消费并不能夯实国民长期、稳定、可持续消费的基础。由于消费的集中,如果不采取行政限价措施,势必导致消费价格上涨、甚至暴涨,导致游客不满。
三、法定节假日调整后的影响
目前,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已基本形成,调整后的假日总天数增加1天,即由目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同时也对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作了调整:元旦放假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
(一)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对经济的影响预期总体分析
1.可以假设,放假形式为商品B,除去商品B以外的其他商品的总和称为商品A,商品A的价格或者他的机会成本不变(短期内物价稳定),商品B的价格参照消费者在调整后的放假方式下的成本,明显该方式下的成本降低了,即价格降低了。
采取无差异曲线与效用函数模型,求商品B的需求函数。
假设:纵轴为除去商品B以外的其他商品的总和商品A,横轴为放假形式商品B。在改革以前,在商品A、B及其效用函数之间存在均衡状态,均衡点为C点,对应的横轴数值为10天(全年法定假日数)。如图a所示:
由于商品B的价格降低,所以,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预算线的斜率将增大。新的改革方案,是一种更优的均衡,效用函数离原点更远,效用更高。其均衡点的横轴数值为11,纵轴数值可以认为不变(每个人每年工作的时间很长,少工作一天对其影响很小)。
结论:放假形式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正常商品,随着消费价格的降低,需求量将增加。即随着放假总的时间增加,人们的效用增加。
2.由上节对“黄金周”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消费者“五一”长假出游,存在消费的负外部性经济。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手段,来减少这种负外部性,是社会总福利增加。如国家减少“五一”放假的时间,使得消费者的大部分消费意愿得不到实现,遏制外部不经济的增加,同时增加传统节日的放假时间,使得在改革中五一放假所损失的不人道得到更人道的补偿。从而社会得益至少不会减少,而负的外部效应得到减少,整个社会得到帕累托最优改进。
(二)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对经济影响的具体分析
1.假日长短对消费的影响。调整前:“黄金周”日消费量呈现逐日递减,社会成本则呈现逐日递增;居民消费在前三天一般比较平稳态势,但后四天则是下降趋势,“黄金周”后的一段时间消费则极为平淡。同时,由假日经济带来的各种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却逐渐增加。为了支持“黄金周”有效运转,我们所支付的直接经济成本和间接社会成本,恐怕要超过“黄金周”带给我们的利好。
调整后:短期内“五一黄金周”消费量会有下降,然而,随着假日分散投放分散短假期条件下,消费者受到不规则消费冲动的刺激,消费量呈现不规则变动,但每次假日消费的刺激效果都很明显,对消费行为的刺激以及全年假日的略微增加,全年消费总量反而可能上升。
2.“黄金周”整体的边际效用递减趋势。“黄金周”至此实施已7年有余,虽带动旅游市场和相关行业迅速。但由于边际效用递减,“黄金周”期间随着时间的持续,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强度在逐渐减弱,效用与需要性已经大不如前,如果扣除景点门票涨价和其他旅游服务价格上涨的因素,旅游收入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
设两种放假模式下消费者消费支出相同,两种假期模式下边际技术替代率如图b所示:
L2>L1,则:MRTSsl= - dl/ds>1
由于两种假日方式的替代率作用,在同样的消费支出下,较短的假日消费效果完全相当于“黄金周”的效果。因此,缩短“黄金周”而增加短假投入,可以更好的刺激消费。
四、对调整后黄金周的评价
总体来讲,“黄金周”调整后有利于缓解旅游拥挤减少安全隐患,让消费者在更好的享受不同季节旅游带来的乐趣的同时, 更有效的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体现了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理念。另外,从经济角度来说,调整后法定节假日对消费需求量不但不会起到负面的减少作用即不会比调整前的消费刺激作用弱,相反,如果能更好的利用不同季节的旅游资源,那么,对经济增长将会产生长远的拉动效用,因此,笔者认为利大于弊。
:
[1]任萍.黄金周旅游利弊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7).
[2]卞显红.我国假日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步研究[J].广西师范院学报:自然版,2001,(18):48-52.
[3]刘思敏.关于黄金周的思考与建议[N].旅游报,2005-05-23.
[4]冯琼兰.假日旅游的外部不经济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发展,2005,(3):28-30.
[5]王伟伟,戚晶. “后黄金周热”的理性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7.
下一篇: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