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沿边开放与构建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沿边开放 国际产业合作带
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指出,在新的时期,我国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水平;并明确提出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针对沿海、内地与沿边不同的外向性经济水平,报告明确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即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我国西部地区如何按中央的要求,实现提升沿边开放的目标,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我国西南滇桂两省区的边疆地区为主要对象,对两省区与周边国家构建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战略意义、条件和构建的路径作初步分析。
一、提升沿边开放需要新思路
如何加快提升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沿海的开放模式能否运用在我们这样的西部地区?毫无疑问,东部对外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沿海地区通过引进外商投资、发展加工贸易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充分的利用海洋的低成本的通道,把产品运往世界各地。这样一种对外开放的模式使东部沿海地区在开放过程中收益很高,并使东部沿海地区在全球产业链当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国,而是个幅员辽阔巨型国家,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沿边省区以及周边的地区差异相当巨大。由于西部地区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地理区位,以及周边国家的环境,这些在东部地区极为有效的开放战略和政策,难以在西部地区获得同样的成效。西部地区缺乏以贸易作为增长发动机以引进外资、通过市场方式引进技术与产业的基础,与主要贸易港口的空间距离增加了大量的运输成本。因此,东部开放的模式不可能完全复制到西部沿边地区。面对西部地区的现状与对外开放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提升西部沿边开放水平,需要构建完全不同于沿海开放模式的沿边开放战略。
同时,提升沿边开放也需要考虑改革更新原来沿边开放模式和内容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沿边开放主要以发展边境贸易为主要方式。据不完全的统计,1982年至1987年,全国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仅为1.5亿美元;1993年达到51.52亿美元。进入21世纪以后,2000年达到48.6亿美元,到2006年增长到161.5亿美元,本世纪以来年均增长率达到24.68%。边境贸易对沿边省区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加强内地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效应。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近年来边境贸易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周边国家市场需求结构升级与我国边境贸易出口结构优化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现行的边境贸易优惠政策与WTO的非歧视原则是有所冲突的。为了缓解这方面的矛盾,国家必须对边贸优惠政策进行较大的调整,边贸的政策优惠将逐步减少。三是边境贸易模式、政策必须与次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也存在相互对应的问题,随着我国与周边次区域合作的推进,客观上需要根据发展态势调整沿边开放的内容和模式。因此,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对以边境贸易为主的沿边开放模式实现转型。
新时期的沿边开放模式,应当按照胡锦涛主席“在边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在内联上求发展”的精神去构建,至少它应该有这样几个出发点:(1)与沿海开放的理论基础为国际贸易理论不同,沿边开放更多地从经济一体化理论中获得知识支持。这一特点与沿边开放战略的重心是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而沿海开放主要在于发展贸易、建立制造业中心的世界工厂模式紧密相关。(2)深化次区域经济合作应当成为沿边开放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要从竞争性对外开放转变为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从单边开放转变到双边或多边互动开放,从注重富区的对外开放转变为由富区带动富民的对外开放,从以边境贸易为主的对外开放转变为综合性多层次对外开放。在系列转变中产生的边界效应以及它所产生的成本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如何有效的克服边界效应,将成为沿边开放战略研究的一些重点问题。(3)深化次区域合作,建设国际通道、弱化边界效应、加快要素聚集、依托内联外引,推动产业合作、加速与周边的二体化进程,形成沿边地带的经济增长中心,应当成为沿边开发战略要点。
为了有效地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可考虑构建中国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与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为加快“向北开放”构建的沿边经济合作带相呼应,扩大“向南开放”,推动沿边省区与周边国家地缘与地缘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界定与意义
面向“两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就是通过该区域参与国双边或多边的投资便利化,营造特定的制度环境,降低边界效应,顺应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发挥各方比较优势,利用资源开发与加工,提高当地优势资源的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从资源地区变成有特定产业支撑的经济增长带,创造就业机会,吸收当地劳动力就业,从而建立和拓展这些地区化基础。在国际上,不乏在边境地区建立国际产业合作带成功的例子,如美(国)加(拿大)边境国际产业合作带、上莱茵河跨国次区域产业合作带等。因此,构建面向“两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可成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使这些地区从“富饶的贫困”中摆脱出来的一种有效途径。
我国西南地区面向“两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范围分为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核心区是依托我国西南滇桂两省区的边境地区,在边界两侧条件适宜地区建立的若干个产业园区、开发区;拓展区是支撑跨境合作产业园区、开发区的资源地区,地理范围覆盖我国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南亚东部地区;辐射区是拓展区所能影响的周边区域,包括我国西南地区以外的地区、东盟其他国家和南亚国家。现阶段沿边国际产业合作带可以以现有的重点口岸为基础,围绕双方对应的口岸建设一批经济合作区、合作区、自由贸易区、国际经济合作区,使西南沿边地区形成贯穿东西的产业合作带,通过边境地区的要素优势互补,内地产业转移和沿边开放政策、次区域合作机制的结合,形成沿边国际产业合作的格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政府一直把周边国家为外交格局的首要,并强调中国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面向“两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构建,将有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
1、有利于我国西南地区边疆与周边接壤地区在共同增长中实现共同繁荣。中国西南地区边疆与周边接壤地区长期处于发展滞后状态,贫困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关系,但这一区域是全球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区,是典型的“富饶的贫困”格局,在这一地区构建国际产业合作带,能够通过这一地区资源的共同开发,摆脱贫困,形成共同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共同繁荣。
2、有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协调和统一。构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合作带,形成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合作,逐步建成一些跨境城市、商贸中心、产业基地等产业支撑力强的边缘增长中心,带动这一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国际产业合作区产业的发展,将支撑已经初步形成的国际通道的物流规模,方可发挥国际通道的经济效应。
3、有利于解决我国西南沿边地区与周边接壤地区存在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与西南沿边地区接壤的周边地区,仅靠农业无法解决长期以来获利极大的毒品种植,也无法解决一系列周边地区社会经济问题。通过国际产业合作带,开发优势资源,延伸资源开发产业的产业链条,提升资源产品的附加值,增加这一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能够有效缓解这一地区长期存在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有利于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国际通道经济效应。通过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构建,在这一区域形成一批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吸引中国具有技术优势的到这些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投资办厂,有利于走出去的企业形成聚集效应,获得递增的规模报酬,降低商务成本,避免单一企业走出去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同时,有利于国际通道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5、有利于我国的“富邻、睦邻”外交政策收到实效。老挝、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与我国的发展差距较大,仅靠贸易往来,难以解决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但是这些国家对于利用国外资本、技术发展民族工业积极性高。通过构建面向“两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双方合作建立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在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中实现共同增长、共同繁荣,能够形成实施我国“富邻、睦邻”外交政策的有效载体,使“富邻、睦邻”外交政策落到实处。 三、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环境和条件
从的态势上看,构建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环境已经形成,条件已经具备。
1、该地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已从体制性框架协议向具体合作项目转变。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区域合作的国家战略,合作领域从贸易领域向人员培训、资源合作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纵深推进;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大的资本集团正在积极介入这一地区。我国应顺势而谋,向具体的产业开发、资源加工方向发展,深化区域一体化。
2、所涉及的国家参与次区域产业合作愿意强烈,希望借助我国的产业发展带动其国内经济发展,缓解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矛盾。近期周边国家对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积极参与,老挝北部九省已经委托中国帮助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吸引中国的矿业勘探对北部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勘探,都充分表明希望引进投资进行产业开发的强烈意向。事实上,滇桂两省区和国内其它地区与周边国家的一些产业合作项目已经实施或正在启动,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效。
3、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与周边国家所进行的外交活动,已经卓有成效地营造了良好的国际产业合作环境。多年来,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周边国家各级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沟通,建立了互惠信任的合作机制;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也积极推动该地区的产业发展,以减轻当地的贫困程度。由于亚行对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积极态度,无疑对沟通各方、改善投资软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我国在总体上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有能力、有动力开展对“两亚”的产业投资。越南北部、老挝北部、缅甸北部等地区的才刚刚起步,急需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加工业和制造业,提升产业层次。我国在冶金、生物资源开发、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加工制造技术都较为成熟,符合周边国家产业开发的技术要求。企业到“两亚”地区投资办厂,可有效实现产业转移。除滇桂两省区外,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和重庆强大产业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也是发展与周边国家产业合作的重要经济资源。
5、云南、广西作为中国走向东南亚、南亚的对外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完善。昆曼、昆畹、昆河高等级公路和泛亚铁路东线建设,泛亚铁路中线和西线规划、建设在稳步推进;广西自治区与越南的公路、铁路运输条件不断完善,通畅便捷的陆路正在成为构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合作带的坚实基础。电信、能源方面合作项目的启动,进一步改善了该地区的产业发展的配套条件。随着我国西南地区与周边接壤的口岸与各类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贸易便利化进程的推进,由条件和制度差异造成的边界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
四、沿边国际产业合作带对西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对我国西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将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与周边国家共同构建的国际产业合作带,是我国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形式,它不仅带动边境地区的发展,而且对我国西南地区将产生各具特点的正向效应。
长期以来,沿边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如何形成互动,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区域均衡格局的变化表明,仅有沿海地区的高度开放,必然导致要素和产业在沿海一带空前聚集,这样的局面并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很难带动诸如四川、重庆等内陆腹地的对外开放。同时,内陆腹地对外开放既需要借助沿海地区与世界市场的高度关联,也需要依托在沿边地区形成增长新一极,四川、重庆等内陆腹地的巨大的经济能量通过沿边增长极可转移产业,直接走向东南亚、南亚市场,并获得外部资源支持。因此,沿边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构建与形成,对于重庆、四川等地加快内陆开放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云南省将在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带受益。周边国际产业带的形成,能够使云南省从通道地位转变为合作主体地位。云南长期致力于通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但是由于云南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产业聚集效应没有形成,通道建设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很好体现,缺乏从次区域合作中获得利益的能力与基础。在通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跨境产业合作与分工,依托通道布局产业,与周边国家合作建立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吸引中国的加工企业进区办厂,合作发展加工业,提升产业开发层次,形成产业聚集区(点);与周边国家合作开发这一区域的优势资源,支撑加工业的发展(面),通过形成“点一线一面”相结合的产业带,云南的产业将具有更大的市场半径,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升级。与此同时,云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由于地处西南边疆,周边国家贫困落后,市场容量小,消费能力弱,使云南省在国家的对外开放战略中一直处于弱势。通过构建中国面向“两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圈,云南在推动中国的产业向东南亚、南亚地区进行梯次转移,支撑中国企业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作用得以凸显,将成为支撑中国实现南向互利合作战略的重要平台。
广西自治区在获利于北部湾战略实施的同时,也将从中国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中受益。国家发改委最近批准的北部湾经济区规划的主要区域集中在沿海地区,并没有包括与越南陆地接壤的边境地区。与越南陆地接壤的边境地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完善,资源条件较好,并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配套条件,一些产业合作项目已经启动,是最有条件进行国际产业合作的地区。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的形成,对广西将形成沿海(北部湾战略),沿边(周边产业带)开放带动内陆地区发展的格局,并为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注入新的内容。
五、构建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步骤与对策
构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涉及因素很多,需要政府之间、地区之间、相关国家之间多方面努力,也需要国际组织协调与参与,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推动国际产业带从初级形态向机制化发展。
加强研究,高起点谋划是构建国际产业合作带的基础。构建我国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就合作的具体产业、重点领域、合作方式、产业布局、合作策略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统一认识,高起点谋划,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高起点谋划需要及时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充分论证构建我国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合作带的可行性。构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构想,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睦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应争取在中央和国家部委的主持下研究、论证这一构想的可行性。在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获得国家的支持,争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在政策、资金、外交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推进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建设。
与此同时,还必须强化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口岸功能。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是扩大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关键所在。目前铁路、公路建设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仍然是对东南亚、南亚扩大合作的薄弱环节。建议在未来较长时期期间把以铁路、公路为重点的通道建设列为重中之重,尽快形成贯通沿边与内地、比较完备的交通。要加强一类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口岸功能,提高铁路和公路通关能力。逐步将二类口岸升格为一类口岸,推进口岸加工区和境外园区的建设。根据口岸所在地区条件和进口资源品种,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资源加工区建设,实现资源落地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和完善软环境是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重要支撑。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边境地区政府间的政策协调、外交磋商,建立定期沟通、协商和信息交流机制。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人民币对外结算机制,统一出口退税政策,用政策引导方式,允许建立跨国投资合作银行,积极引导和鼓励口岸地区商业银行开展货币兑换业务,允许在周边国家开通人民币银行卡业务,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应积极发挥商务和外交部门、境外企业、行业协会等各自优势,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应发挥国家在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中的政策引导作用,应制定统一规划和对外政策,强化统一领导,建立协调机制。国家应从长计议,可以考虑设立口岸基础设施专项基金,保证口岸在发展中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根据周边国家出入境的实际,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出入境管理办法,放宽边境通行证管理和第三国车辆出入境限制,为跨境人员经商、企业间经贸往来提供方便。重视建立云南、广西与周边国家自由贸易区的研究磋商,可以重点考虑在云南瑞丽、腾冲、广西凭祥等地建立综合保税区,赋予口岸保税功能。应尽快制定更为优惠的政策,鼓励、引导国内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到周边国家投资创业,协助企业解央实际困难,确保企业在境外扎根、发展、壮大。
上一篇: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政策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