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节约型发展的制约因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邓峙 时间:2010-06-25
  【摘要】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以资源节约的可持续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但当前的确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本文拟从经济体系、政策引导以及科技进步等几方面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资源短缺 节约型发展 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已迫在眉睫。在资源短缺的国际大背景下,节约型发展是解决当前许多矛盾的重要途径。
  
  一、经济体系中对资源调节的约束不足
  
  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建立节约型经济体系、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是资源节约的根本办法,也是防治污染的有效途径。
  我国“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耗也相当惊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5.8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钢材消耗是美国的5.8倍,日本的2.7倍。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4%,而消耗的石油占世界的7.4%,原煤为31%,燃油为41%,铁矿为30%,钢材为21%,水泥为40%,氧化铝为25%。我国的所有资源与世界水平相比,没有一项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资源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天然气4.1%,石油8%,铝9.7%,水25%,铜26%,耕地40%,铁45%,煤炭86%。因此,这种靠资源高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具有明显的趋利性。如果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现了新的赢利机会,那么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加大投资,而这样做很有可能会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浪费。
   1、生产领域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不足
  当前我国面临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又往往超过其再生速度,这就不能保证持续供给。比如,出口产品中粗加工、低附加值的比重依然较大,合资中土地、各种资源的付出比例居高不下;没有能健全回收利用各种废旧产品、包装材料等物质的途径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资源的多种用途的综合利用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恰恰是我们当前需要大力开展的方面。
   2、流通领域效率低、环节多、费用高
  由于我国各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建设的空间布局不尽合理,有些资源从内地运到沿海进行加工,然后又把产品运到内地销售,存在着流通路程过长、流通环节过多、流通费用过高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各地均衡发展和调整经济布局逐步加以解决。
   3、城市化建设中的浪费现象严重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无论从规划还是土地征集、旧城改造等方面都没有体现节约的意识。在一些城市的建设中,不惜代价地进行大规模拆旧翻新,许多还可以长期使用的建筑物也被拆除,造成不少浪费。有些所谓新潮建筑过分追求造型的奇特和装饰的华丽,造价十分昂贵,未必经济实用。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应当注意克服城市建设中的浪费现象。
  
  二、政府在资源节约方面的引导不充分
  
  1、正确的引导机制亟待加强
  目前,能源的短缺已经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全国600个城市中400个严重缺水;近7年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在0.8亩以下。资源的供求矛盾和环境压力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面对这种情况,在管理和引导机制方面亟待健全完善。
  行政手段没有从根本上满足每个人的主观愿望,政府出台的各项措施可能会在短时期内产生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只能通过民主的方式,将大多数人的主观愿望统一起来,并且落实为具体的规范。某些地区政府部门过于偏重采用行政命令降低能耗,而没有通过软性的和刚性的法律规范统一人们的认识。可以想见,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地区一定会重新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所以,政府部门不能满足于行政命令,而应当通过更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工作,提高市场主体和广大公民的节约意识,让人们明白节约不仅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更映衬出一种高尚的人格和精神追求。通过典型的示范,使人们把节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就能真正形成节约的习惯。
  2、政府应成为资源节约的示范者
  当前我国政府部门是重要的能源消费主体,其能源的供给充足并得到重点保障。同时,政府部门又承担着资源配置、政策制定等重要责任。如果政府部门在使用能源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浪费现象,会严重影响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只有政府部门自己采取较为有力的节能措施并成为节约能源的示范者,它才能通过一系列的立法保障和政策引导来鼓励、宣传节能与提高能效,进而使这些节能立法和政策能够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3、保障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政府要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的各项国家标准,完善和修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的相关、法规,如《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耕地保护法》、《土地复垦法》、《环境保护法》等。对生产“三高”产品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要有强制淘汰制度;对重点耗能产品要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新上项目要建立完善的资源评价体系。同时,还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于奢侈浪费、摆排场、讲阔气的所谓“政绩工程”,要果断纠正。此外,还要完善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1)各级地方政府执法部门的监督。对资源开采、储存、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普遍存在着的大量浪费现象,要加强执法监管力度,果断杜绝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为和社会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对于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企业和项目,要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整顿。对违规操作、整改不利的企业,要及时给予警告直致停产关门,并要追究领导者的责任。
   (2)多渠道的舆论监督。各种新闻传播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利用它们的优点及时报道那些违规、违法的人和事,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从而引导全体公民关注资源的节约,关注环境的保护。只要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能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抨击那些违规、违法的事情,就能唤醒人们的节约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3)群众的监督。群众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最了解哪里治理有漏洞、哪里浪费了宝贵资源,他们最有发言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对于建立节约型社会尤为重要。首先,要建立一条信息畅通的渠道,使老百姓的意见和要求能及时反映给相关的政府部门。可通过建立专门网站,有具体机构进行治理,使信息上传下达。其次,对反映问题确凿,给国家挽回重大损失的人,要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总之,完善的监督体系的形成,才能有效遏制浪费现象,使节约意识和节约行为逐步成为国人的自觉行动。
  
  三、科技在节约型中的作用不显著
  
   1、可靠的技术支撑机制尚未形成
  科技发展对资源的综合配置利用极为关键。通过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方法改造传统产业,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
  我国节能潜力巨大。据专家测算,1996—2004年,我国推广绿色照明工程累计节电450亿千瓦时,相当于900万千瓦装机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0万吨。天津钢管公司采用节水工艺,生产能力翻了一番,用水量降低一半,公司万元产值取水量5.7立方米,吨钢耗新水2.97立方米,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7.2%,在全国特钢系统创造了“水重复利用率最高,万元产值取水量最低,吨钢耗新水最少”三项第一。假如全国的钢铁企业都能像他们一样,仅节水一项就能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节能产品也是节能的重要工作。自1988年我国建立节能产品认证制度以来,节能、节水、节电的新产品不断出现,仅节能冰箱一项,就累计为社会节约能源11.7亿度,节省能源费用支出6.7亿元,还减少碳排放39.6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361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物6.2万吨,减少固体颗粒物排放2.9万吨。可见,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开发利用,已成为节约资源的重要途径。
   但目前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较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仍占较大比重,科技进步的影响还没有落到实处,因此,要尽快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使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当全社会较普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越快,技术水平的提升就更快,科技进步的作用就越显著。同时,应尽快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包括发展节时、节地、节水、节能型的农业制度与农业技术。
   2、科技进步与创新欠缺明显
  当前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的关键在于依靠技术创新促进资源的节约,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因此,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状况。
   在我国,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的利用已产生了巨大效益,如农业生产中的“滴灌”技术大大地减少了水的消耗;“杂交水稻”的广泛种植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新型建筑材料的利用节约了土地资源;废旧轮胎的回收及综合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的实施无不蕴涵着科技的力量。但科技创新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缺陷: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原创力较差;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未能充分发挥,科研与生产中的实际需要有较大距离;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共同进行重大项目的方面存在不足;先进的科研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极不畅通。
  只有在现实发展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有效利用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才能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经济发展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