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行业收入失衡问题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 行业;收入失衡;垄断
近30年来,高速增长,成绩令世人瞩目。但是,高风险亦随之而来。世界上其他国家有很多类似的先例。这些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经历了相当长的经济衰退时期。中国所面临的重要风险,和其他国家一样,首先表现在经济收入不平衡的加剧。一定范围内的收入不平衡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这样可以保持经济增长的激励机制。但令人担忧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收入不平衡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凸显。其中,行业收入失衡问题更趋严重。
一、中国行业收入不平衡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按详细行业分组,2000年工资最高的是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当中的航空运输业,平均为21342元;最低的是采掘业当中的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平均为4535元,两者相差4.71倍。2004年工资最高的是业当中的证券业,平均为50529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当中的林业,平均为6718元,两者相差7.52倍。从2000年到2004年,4年间,行业差距扩大了1.6倍。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更大。
某些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收入的差距,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关注。特别是垄断行业的一般岗位,其收入水平与其贡献和价值背离。目前,电力、电信、金融、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国有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据调查,电力公司员工月工资不到6000元,但是加上奖金、住房公积金及各种补贴后,其年薪可达到15万元,相当于全国职工年均工资的10倍。所谓的垄断福利也就是这些奖金、住房公积金及各种补贴,具体分为两类:一是指电力、石油、银行、电信等垄断,员工除了得到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工资外,还可享受到住房、、医疗等方面的福利,因而使其总收入远高于一般行业。二是垄断企业以免费或极低的价格,向其员工甚至家属提供本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这类福利多集中于公用事业领域,比如公交系统职工免费乘车,铁路职工坐火车免票,电力系统职工享受免费“福利电”等等。
二、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提出:在机会平等情况下,效率和平等之间存在某种负相关的关系,即权衡(trade-off)。在机会平等条件下的结果不平等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可以刺激劳动的积极性,提高效率;二是对于有些先天禀赋差的人是不公正的,需要有社会的救助。但是,如果机会不平等条件下的结果不平等,演化成机会不平等对效率的关系,二者之间则绝不是负相关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消除机会不平等取决于效率的提高。在机会不平等情况下,效率和平等之间存在某种正相关的关系。
机会平等与否对效率影响迥然不同。机会平等与机会不平等同样可能成为结果不平等的“原罪”。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主要是因为机会不平等。
1.表层原因——垄断。规范的西方经济学认为,许多因素都会造成垄断,但规模经济、专利制度和政府干预则是造成垄断甚至造成某些行业近似完全垄断的主要原因。站在的角度来说,垄断是经济不可避免的一种经济现象,对于垄断的概念界定一般是这样的:所谓垄断是一种排他性的经济控制,即指少数当事人或经济组织(极端而言只有一个经济主体),凭借其经济优势或超经济势力,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商品价格、商品数量及市场供求状态实行排他性控制(直至独占),以谋取超额利润的经济行为。垄断的排他性控制主要是依靠经济优势即依靠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价格优势等,从而设置各种经济壁垒,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也就是形成所谓的经济垄断。经济垄断对于我国行业收入失衡目前影响较小,故而本文暂不分析。与经济垄断相对应的是指行政垄断,行政垄断是与、政府行为等超经济势力等相联系的排他性行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或体制转型国家,行政垄断属于常态的经济现象。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然垄断,指的正是厂商具有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持续下降所带来的规模经济的特征。如果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存在多个生产厂商,就某种程度而言,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自然垄断实质上也是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使提供单一物品和服务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家公司(垄断)或极少数企业(寡头垄断)。我们把这种由于技术理由或特别的经济理由而成立的垄断或寡头垄断称为“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垄断”。但研究表明,规模经济效益并不是自然垄断行业产生的本质条件,而只要存在所谓的“成本次可加性”,该行业就属于自然垄断行业。
我国行业间收入失衡的具体原因在于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的相辅相成,唇齿相依的“尴尬”联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大多实行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制度变革,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但在自然垄断行业中,没有对自然垄断边界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没有对其纯粹强自然垄断部分和可引入竞争部分进行剥离,而仍然以其自然性全部处在国家行政性垄断的庇护之下,形成了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交织在一起的双重垄断特征。自然垄断使企业具有取得垄断地位的经济理由,而行政垄断能够排除在位垄断经营者的合法的、潜在的竞争对手,由于其他的市场主体几乎无法进入,导致垄断行业经济行为的扭曲。如,超额垄断利润的获得多通过垄断价格而不是靠提高技术水平,使得企业垄断地位更具有行政色彩,强化了企业在行为上的垄断,造成了企业和行业的高收入居高不下并呈刚性增长,行业的收入分配同市场脱节,行业内普通岗位的工资收入高于我国平均的劳动力市场价位,比其他行业同工种职工的收入高出很多,因而造成行业间收入失衡严重。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任何关系的维系如果缺乏利益共享的基础,都是难以长久的。我国的带有行政垄断色彩的行业有:石油、成品油、广播电台、无线有线电视台、烟草专卖、食盐专卖等,往往扎根于自然垄断,而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企业仍然主要是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不管是何种形式,实质上与公司改革以前并没有太大区别,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由于政府目标、企业目标、管理者目标的差异和非对称信息,自然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和“所有者缺位”等问题,这样使垄断性行业收入分配更具个人主义倾向,行业收入偏高也就成了自然趋势。
2.深层原因——制度。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带有倾斜性的政策制度以及政府权力的经济化必然导致行政垄断的形成。一方面,垄断行业通过阻碍竞争,享受国家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将其谋取的部分高额垄断利润以不同的形式分配给职工,导致行业高收入现象的存在;另一方面,垄断行业通过内部控制侵蚀大量国有资产,增加职工收入。某些垄断性行业在行业性亏损时仍然发放高工资,出现了企业亏损而职工收入反而增加的怪现象。其原因是他们手里有可以分配的国有资产。许多单位通过设立名目繁多的津贴、补贴及福利,增加职工的收入,侵蚀国有资产,影响了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此外,我国政府行政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习惯于凭借权力直接参与并力图控制经济生活,这使权力易于经济化、利益化,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强化了部门利益。一些政府机关,如税务、工商、环保也不适当地实行高收入政策。 对于价格体系、工资管理、法制建设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价格对于垄断行业而言大部分是垄断价格,是指垄断依靠自己在上的垄断地位所制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垄断价格是由商品的成品价格加上垄断利润构成。在垄断价格体系中,包括高于成本的垄断高价和低于成本的垄断低价。这样垄断企业在市场上就可以操纵市场价格。通过“贱买高卖”获得超额利润。而垄断企业的垄断行为则严重地破坏了市场正常的价格机制与公平竞争秩序,阻断价格在合理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造成生产能力的过剩或不足,造成资源配置损失,亦是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直接原因。不合理的价格体系造成不同的行业效益,国家垄断经营的有些产品(服务)定价过高,商品价格与其价值明显背离,扩大了行业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垄断性行业的经济效益中没有扣除垄断性效益和国家优惠政策带来的收益部分。这样,就使垄断性行业的工资水平在生产、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大幅度增长,侵占了一部分本应属于国家的收益。这种工效挂钩的方法并没有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事实上,垄断性企业在工资管理中还普遍存在随意增加津贴项目,擅自提高津贴标准,对工资外收入缺乏管理等问题,存在突破工资总额计划发放工资的现象。这与我们相关立法滞后有关。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反垄断、反暴利的法规,现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垄断与暴利问题涉及不多,也缺乏可操作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差距。
制度保护下的垄断“租金”的分配由于缺乏相应法规的约束,导致“寻租”现象在垄断色彩行业中更趋严重。经济问题演化成“腐败”问题,腐败有时成为垄断行业占据社会资源使用权的“保护伞”,最终成为机会不平等的“原罪”。
三、解决行业收入失衡对策
行业收入失衡问题日趋严重,查找病因对症下药,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规制。
1.限制行政垄断。行政垄断是与政治、政府行为等超经济势力等相联系的排他性行为。行政垄断的主体是政府,规制行政垄断本质上就是规制政府行为,政府应该本本分分的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不要越位。
政府重建规制结构应从本国实际出发,从放松规制入手,松紧结合进行结构重建。政府应努力促成垄断性城市公共事业价格构成体系的完善,鼓励社会竞争机制和非对称规制政策的实施调整,建立独立、公平、公正的反垄断法执法机构,避免“规制俘虏”问题的产生,加快立法,为垄断行业的有效监管和反垄断提供法制保障。
规范政府监管的配套措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准确界定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企业从自身出发,深化企业改革,做好规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垄断性行业的救济与制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充分培育和发展民间协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团体组织。
2.区分垄断边界。自然垄断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自然垄断行业的生产是由一系列密切相关的生产环节共同完成的,并非自然垄断行业的所有业务都具有自然垄断性。我国经济学家刘阳平、叶元煦指出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业务一般指系统业务。比如电力行业中输、配电环节具有较强的自然垄断性,而发、售电环节的自然垄断性已在逐步减弱,具有潜在的竞争性,这就为电力行业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四个环节的垂直分离、引入竞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这同时说明针对自然垄断行业中的某些业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存在潜在的机遇和可能。
较长时期以来,各国对自然垄断行业多采取国有化的办法,或将其置于政府的严格管制之下。然而,在独家垄断下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普遍出现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的状况。自然垄断行业的这种高价格、低效率不但使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而且也严重阻碍了相关产业和自身产业的市场需求的增长,成为制约基础产业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不仅是市场经济与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行业社会经济效率最高和竞争活力最强的客观要求。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解决收入失衡的最有效的办法则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而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土壤在于培育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要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全面开放垄断性行业内外部劳动力市场,清除国有垄断性行业在使用劳动力方面的壁垒,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把扭曲了的劳动力价格机制转变过来。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尽快实现资源配置无行业特权或行业歧视,使各行业在资源配置上具有平等的权利,既不享受特惠,也不遭受歧视。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行业收入失衡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应高收入阶层的必然是低收入阶层,对于行业收入较低的从业人员应该加以社会保障。加强对困难企业、困难行业的监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困难企业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特别是对企业离退休人员、转岗人员和下岗人员的暂时生活困难应给予必要的帮助。帮助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克服生活困难,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环节。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在全国实行最低工资保障线、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是解决行业收入失衡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要求。
:
[1]魏军.行业收入差距研究综述[J].湖南文院学报(社会版),2006,(3).
[2]吕晓兰.自然垄断、行政垄断与我国行业收入差距[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
[3]霍爱英.垄断与反垄断的合理性[J].价格月刊,2003,(8).
[4]罗志蓉.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浅析[J].创造,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