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科学发展观谱写发展新篇章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作者:肖元真 陈金良 查建政
[摘要] 观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指导我国正确行进在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化建设进程的行动指南。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与科学分析,从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把握发展走势,走科学发展道路、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以供我国政府、、事业和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决策时和借鉴。[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一条主线;正确运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向全世界全面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为我国下一步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当前的中国,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举国上下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谱写发展新篇章,是21世纪我国尽快全面迈入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指导我国正确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行动指南。
一、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正如经历中国革命长期探索,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确立了“科学革命观”一样,我们党在经历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探索和实践后,形成了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十七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报告通篇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论是回顾过去5年工作和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还是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全面部署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工作,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运用和生动展开,充分体现了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巨大作用。
1.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根据我国发展实践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社会的发展,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观历史视角,把科学发展观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加以阐述。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对中国社会全面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实际上是在党的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取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与其他发展理论相区别,就是因为它以每个人的发展为逻辑起点,而不是以一部分人的发展和另一部分人的不发展为目标,人的发展又是指每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都必须由人民来共享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必须要满足4个方面的要求,即: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入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所进行的全面、完整的阐述,表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认识的升华,奠定了新的历史阶段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
2.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的意义与实践。进入21世纪,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都贯穿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掌握了科学发展观,就掌握了理解这些重要战略思想的关键。具体来说,无论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还是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每一个基本要求,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才能逐一实现。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新农村建设,是人的发展的城市布局结构和自然历史环境;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生产力布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的发展的内在精神情操和道德底线。
党的十七大根据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对原有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了适当的修改,经大会一致同意的修改过的新党章加入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修改将大大加快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步伐,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政府系统考核指标体系。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考核指标体系,应当包含以下4大指标:一是经济指标,包括GDP、政府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等;二是人文民生指标,包括居民失业率、居民安全感等;三是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政府负债率、企业破产率、资源产出率、城市单位面积GDP产出率等;四是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公众对环境满意率等。这4项指标凸显出人文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在新党章中写入科学发展观,还有利于健全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机制,有利于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有利于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以党章的法规形式,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地位,正是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政治举措,也是进一步提高我们党的整体执政能力、领导水平、思维方式和干部作风必须的重要条件。这一举措有助于树立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尊重民意的民主精神,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将这一战略思想从理念转变为体制、机制、制度、政策、措施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我们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正确运用观分析与把握发展走势
经过近30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懈努力和锐意进取,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只有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充分研究和把握经济发展脉搏,才能真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正确认识和充分把握当前经济形势。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方向是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部分的物资涨价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现象。要正确认识当前和相当一段时间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只是一种相对过剩,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繁荣相对而言是理性的和客观的。而当前经济发展伴随的物价上涨、结构调整伴随的经济增速、战略伴随的资本市场等问题又成了人们热议而面对的重要问题,而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一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矛盾,才能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对当前面临的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有关部门已从需求管理的角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此轮物价上涨,归纳起来有4个原因:一是制度性变革引起的,主要是人民币汇率改革释放了被低估的价值,是由我国货币的购买力与国际接轨引起的;二是农产品长期供求关系导致价格较低所形成的近期恢复性上涨;三是农产品周期性供求波动所形成的阶段性价格波动;四是我国2007年实施的民生政策增加了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使有效需求出现突发性增长,引起物价上升。不难看出,上述4个方面都是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只要从总供给管理入手增加有效供给和增加收入水平就可以化解物价问题。因此,在治理通胀问题上,应当强调总供给管理与总需求管理方式相结合,在总供给管理上下工夫,而不是单纯用总需求管理方式来处理问题。
经济增长速度问题,是当今我国需要认真思索和加以把握的问题。科学发展的精神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型度量中国的经济,实践多次证明这是不可行的,现在已经到了彻底反思唯西方经济学及其代表者是从的时代了。从实际生产力水平预测,我国经济再保持20至30年的二位数增长也是正常和可行的,这种高速和持续的发展也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与社会发展的。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不能简单地把金融业理解为服务业。金融业具有反映价值、管理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功能。因此,一个国家的金融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我国需要按发展的要求确立大国的金融和资本战略。认真研究和合理把握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伴随而来的流动性问题、资本市场问题、信贷市场问题和金融对外开放问题。资本市场的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很多作用还没有充分评估出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定位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和解放生产力,要积极发展和准确把握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规模。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是基本健康和有序的,其发展方向是符合我国经济成长趋势的。振兴中华需要一个又好又快发展的金融市场,并用它来合理配置经济资源,逐步把握和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2.经济发展将凸显人的主体价值。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中更加重视人的主体地位,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目标的进一步体现。从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看,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使然。当前,我国已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老百姓在基本生存问题解决后,必然会形成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一过程,就是要求使人本身得到比以往更多的关照。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就是要使这一现实要求落实在国家改革发展的战略层面。
把人的主体性作为发展的首要价值,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快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人的全面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在我国未来的发展模式下,我们将更少地依赖于资源,唯一途径是更多地依靠人本身素质的提高。由此,我国必须尽早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性跨越和从人均资源小国向节能减排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供人民共享。
把人的主体性作为发展的首要价值,需要以和谐理念为宗旨,致力于公共和文化建设。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的幸福感与文化和观念上的社会认同感成正比。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以及由此带来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我们通过进一步的文化体制改革,吸纳和整合各种合理的价值观念,使得我国成为一个与经济和人口大国地位相对应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和文化大国。
把人的主体性作为发展的首要价值,还需要以满足人们的社会参与为重点,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在改革发展新阶段,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都将发生深刻变革。在这一进程中,人的自由选择权将被得到充分地尊重,整个社会的活力将得到更为充分地激发,广大社会成果的社会参与意识将会稳步提升。由此还应当把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以确保正确的改革方向,并为各项改革开辟更大的社会空间。需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积极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
三、走科学发展道路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实现新时期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1.以科学发展观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等。这些发展中必然引发和存在的问题,决定了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的发展与改革必须是注重民生和以人为本的、统筹区域和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
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伴随着经济快速成长而来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经济亮起偏热的黄灯,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和资产价格逐渐上涨为经济持续发展带来压力。同样,在对外经济方面,又出现了国际收支平衡压力增大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总体而言,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着发展不够平衡、能耗比重过大、潜伏金融风险、民生问题较多和反腐任重道远的五大挑战。 而要顺利化解以上问题,实现社会又好又快的,就必须从过去一味强调高速度转变到既要有较快增长速度,又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观:一是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即从发展目标维度上注重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的人民和广大的地区;二是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即从发展机制维度上注重使发展的进程表现出有序性;三是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从发展动力维度上注重发展的势能具有长效性。
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强调:一是把经济增长的动力放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把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在解决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和、医疗、住房、文化生活等问题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多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三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化、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明确没有好的环境就没有高的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的目的也就无从体现。四是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五是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六是深化改革,逐步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确保改革开放的成果落到实处。
2.以科学发展观指引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的社会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创造,是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时代的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走什么路、举什么旗、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根本问题,鲜明地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和为民谋福上。
我们充分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需要及时确立与国家战略地位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更多大国作用。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自觉地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重大任务上来,立足全国发展大局,把握区域发展定位,把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继续抓好体制、机制、制度、政策和建设;把着力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
: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R].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肖元真.新世纪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大趋势丛书[M].北京: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周振华.中国经济分析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下一篇:从科学发展观视角看循环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