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角下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透视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改革开放 哲学视角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唯物史观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进一步澄清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从唯物论视角看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有地运动着的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就要实事求是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理解和把握世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先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国民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使计划经济逐渐松动。党的富民政策出来后,乡镇起来了,外资进来了,农民实行承包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三年,的面貌就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联产承包解决了温饱之后,农民就开始搞商品生产,开始想着致富,就开始搞乡镇企业,并带动了农村的化发展。从此,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1984年,中共中央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总体开放格局;1996~2000年,宏观调控使经济软着陆;2001年,跨入世贸组织大门。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下,奥运会成为经济腾飞的强劲引擎。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23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后,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而同时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是3.3%。如果改革开放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就不可能带来这样的结果。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30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从辩证法视角看改革开放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确地解决和处理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改革开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集中亿万人民的智慧,吸取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明确了中国化建设的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最集中的表现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从认识论视角看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辨证过程,就是实践和认识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的、的展开。改革开放,在理论上有三次争论。第一次争论是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这个争论,实际上要解决我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当时有两个最突出的状况:一是经过十年动乱国民到了快要崩溃的边缘,二是整个社会出现了很严重的信仰危机。首先需要解决思想问题、认识问题。所以就有了关于真理标准和思想解放大讨论。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日益活跃,在1991年就开始了第二场大讨论:我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指出“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哪个手段好,我们就用哪个”。党的十四大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基本上形成一个共识:要全力以赴地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各种市场化的改革加速进行。
市场经济在调动人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两个日益突出的问题:第一,搞市场经济,私有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出现了众多富翁。第二,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强调优胜劣汰,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私有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国有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迅速拉大,这两条过去都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表现。于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我国又发生了第三场大争论,还是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专门讲了对改革开放的评价,强调改革开放是改变我国命运的关键环节。
从唯物史观视角看改革开放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开放历程中,从承包制到股份制再到多种形式的合作制,从经济改革到民主建设、社会文化建设,都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和创造。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逐步摆脱“等靠要”的体制依附,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行为主体。市场经济要求经营主体平等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并接受优胜劣汰的考验。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不能再是单调的、求同的、保守的收敛性思维,必须运用多向的、发散的、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出决策。
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实践不仅带来了制度和体制的改变,而且带来了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作为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前所未有地调动出来。
:
1.曹力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N].杭州日报,2008
2.亚夫.以新思维化解改革开放新阶段五大矛盾[N].上海证券报,2008
3.杨涛.改革继续在开放中前进[N].江苏科技报,2008
下一篇: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