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性规模论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庆芬 潘晓霞 时间:2010-06-2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外汇储备规模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外汇储备规模由1979年的8.4亿美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19 460.30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为中国带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分析了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多种因素的同时,综合国内外关于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分析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进行研究。
  关键词: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实证分析
  
  1引言
  
  外汇储备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也是国际领域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和稳定货币汇率的能力,一直受到国际金融机构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动用外汇储备来平衡贸易赤字,而不必采取某些政策措施来加以调节,以免对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储备过少,出现贸易逆差时,须调整国内总需求,抑制进口,进而对国内相关产业进行调整,影响国内财政政策及贸易政策的实施。另外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并对持有的外汇储备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防范外部因素带来的危机、特别是基于资本项目的剧烈波动而带来的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储备过多,增加基础货币并通过乘数效应扩大了货币的供应量,这时如政府为了维持物价稳定,利用回购和发行票据收回过多的货币,又会容易导致“通货紧缩趋势”。要想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健的增长,保持适量的外汇储备是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在现行的外汇储备下,如何确定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2我国历年外汇储备的状况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外汇储备由短缺转变为重组,外汇储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由微不足道转变为日益重要。其迅速增长不但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且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资信力。下图显示了我国历年来外汇储备增长。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外汇储备从1986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呈现一个指数增长函数的形式,特别在2000年后,增长额度非常大,增长的速度更加快,1986年以来,外汇储备问题日益重要,外汇储备增长与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按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1991),国家外汇库存与中国银行外汇结存并存期。1991年以前的外汇储备由国家外汇库存和中国银行外汇结存两部分构成。其中,国家外汇结存占用基础货币,国家对其拥有绝对使用权,而中国银行外汇结存不占用基础货币,国家不能无条件使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外汇储备结存增长相对稳定,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可以说该期我国外汇储备的波动反应的主要是国家外汇库存的波动。
  第二阶段(1992—1993年),国家外汇储备初具规模时期。1992年开始,中国银行的外汇结存不再列入国家外汇储备,只有国家外汇库存才算官方储备。这样做是根据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条例中的规定,中国银行也将像其他商业银行一样,逐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即不再继续担负管理国家外汇储备的职责。因此,1992年和1993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较1991年略有减少,这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不可避免的现象。
  第三阶段(1994—至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快速增长期。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了外汇留成,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实现汇率并轨,建立了银行间统一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数量随之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到2006年10月,一举突破了10 000亿美元。
  
  3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分析
  
  理论上,国家外汇储备规模由外汇储备的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由于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持续性,外汇储备供给在一个时期内是绝对充裕的。因而,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基本由需求决定。外汇储备的需求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影响储备需求量的诸多因素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确定一国外汇储备需求的规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相关因素,并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出定性与定量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切中要害,才能做出决策。   根据前面所做的实证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三个项目:贸易顺差(含商品和劳务)、外债总额的增加和当年的FDI。反过来外汇储备的减少即用汇需求也集中体现于这三个项目,即:(1)维持正常进口的用汇需求(记作D1),(2)偿还外债本息的用汇需求(记作D2),(3)外国直接投资汇出利润的用汇需求(记作D3)。另外,汇率的稳定不仅直接影响国家外贸状况,而且关系到国内宏观能否正常运行,为此国家需要一定的外汇储备,以便在必要时对波动的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该项用汇需求记作D4。上述四个因素构成外汇储备需求的基本内容。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界定模型:
  ROPT=D1+D2+D3+D4=α×IM+α2×D+α3×FDI+ED+ξ
  其中,ROPT表示适度的外汇储备量,IM表示全年进口额,D为年末外债余额,FDI表示年末外商直接投资总额ED为国家维持既定宏观经济政策所必要的外汇需求。
  根据我国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国际惯例:20%≤α1≤40%;8%≤α2≤10%;8%≤α3≤12%;IM,D,FDI取当年数值。根据国际经验,货币当局为维持既定的宏观政策而对外汇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所需的外汇储备量根据该国货币是否自由兑换决定的,未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通常需要50—100亿美元;已经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该项储备的需求量一般为30—50亿美元。我国还未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而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是必然趋势,加之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及改革的过程中,将会极大地刺激外汇的需求。因此,该项储备需求较高,我们可将其定为60—100亿美元;ξ主要针对其他影响因素而言,如居民用汇、对外投资用汇都会对我国外汇储备产生相应影响,这一部分的外汇需求是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很难作一个确定的数值。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陈湛匀,2005)这一区间可大约定为200—400亿美元。
  (1)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是一个动态概念,它随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相应变化。每年进口额、外债余额和FDI余额各自不同,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基准值不断变动。尽管如此,基本的界定方程是不变的。
  (2)按此方法算出的结果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点,而是一个数值区间,具有上限和下限。它说明国家正常的外汇储备规模应该位于这个合理区间内。
  (3)考虑到我国是家,我国应遵循稳中略有上升的外汇储备政策。
  结合表1,从表2可以看出,1994年对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后,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基本上处于适度外汇储备的理论值区间内。2003年,外汇储备实际值偏离理论值26%左右,2004年外汇储备实际值偏离理论值55%,已明显显示出偏多的迹象。这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式平稳,出口贸易持续增加,全球FDI重心向我国转移以及新外债增加等有密切关系。但2006年及2007年的外汇储备规模偏离理论值超过100%,规模偏大。
  
  4解决我国外汇储备问题的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目前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较高,已明显超出了适度外汇储备的理论区间。外汇储备主要是为一国经济的内外均衡发展服务的,为了使我国外汇储备的作用充分发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政府采取了流出、消耗、吸纳3种战略。这些战略对控制外汇储备规模有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不能仅依靠上面三种措施来控制,应该发展更多的措施应对日益增长的储备规模。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4.1进一步推动外汇体制改革,完善金融调控体系,逐步将强制结汇制改为意愿结汇制,使国家持有外汇储备逐步实现从“被迫”保有储备向“意愿”调控储备过渡。同时,国家应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范围,放宽进入外汇市场条件,提高外汇交易规模,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自由浮动。
  4.2适时调整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推进币种多元化,化解汇率风险。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有70%都是美元储备,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人民币的升值更加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贬值”。因此,中国应根据国际汇市,选择时机调整和优化外汇储备结构,扩大欧元、英镑和日元的外汇储备份额,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美元汇率下滑导致外汇储备的缩水。
  4.3适时增加黄金储备份额,抑制外汇储备缩水和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的有关数据,我国的黄金储备由2001年9月末的500吨增加为2002年末的600吨,约为1 929万盎司,但这在我国国际储备中所占的份额是非常低的,这种状况和一个发展中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在美国的黄金储备就占据了外汇储备的74.3%。
  
  参考:
  [1]吴晓灵.中国外汇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迟国泰.国际金融[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许承明.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4][美]特里芬.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Agaraual J P.Optimal Monetary Reserv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CVII,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