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路径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唐生明 罗勇 熊轶欣 时间:2010-06-25
  摘 要:我国的城镇化要实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方针,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的城镇化道路。不仅是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城乡结构,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化与城镇化;路径选择
  
  1 推进工业化,加速化进程,必须对我国的城镇化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的城市化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因此,其城市化也就有其特定的内涵。我国的城市发展受中国工业化落后于发达国家100—150年的影响,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城市发展的水平落后发达国家上百年。从1978年至2002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39.1%,年均增长0.88个百分点,是世界同期城镇化平均速度的2倍多。研究表明,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从30%上升到70%,英国花了二百多年,到1850年左右才实现。美国从1820年到1920年间花了大约一百年时间。中国估计到20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6%,要达到70%的目标,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因此,真正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将是长远而艰巨的任务。
  城市化有着自身和特点,大、中、小城市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其规模结构取决于历史条件、区位条件、生产要素集中的能力及其他社会政治文化因素。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均城市化占地是1.23亩,去掉退耕还林面积也要0.8亩,按此,如果到2015年中国的非农业人口再增加3个亿,中国的城市化率也才能达到45%,耕地却要占掉2.5亿亩。所以,土地以及粮食供给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矛盾就成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极大制约,为了减轻城市化与农业在土地资源上的矛盾,必然要走大城市化的道路,这就使中国城市的“容积率”水平比任何国家都高得多。容积率高就意味着高楼大厦多,而高层建筑每平方米消耗的钢材比一般性建筑要多出1/3。这就引发了钢材的供需矛盾。而这个矛盾的解决仅靠国内生产是不可能的。另外大城市的过度膨胀,也会出现城市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尤其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能力有限,主要靠发展大城市来实现人口转移和集中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路子,适度发展大城市,合理引导大城市规模扩张;坚持以现有中小城市扩张为主,遵循小城镇成长为小城市,小城市成长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的梯度成长的城市发展一般规律,加快县域和部分条件较好的建制镇的发展,使之成为功能完善,实现人口集中的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2 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而城镇化又能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有利于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在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理应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头戏。
  很多实证分析表明,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这个层次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小城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是新世纪头二十年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小城镇已经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不少地区通过实践走出了富有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如:北京的郊区城市化实践、广东的板块式城镇化、苏南中心城市圈发展模式等,在城镇化的发展实践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加快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拓宽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城镇化建设的资金只靠政府一家投入就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必须发挥市场优势,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努力促使城市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在县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使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化、化的必然趋势。城镇化的健康稳步发展,不仅能解决好农业、农民和农村的问题,更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般来说,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民的收入越高,上海市2006年城镇化率为88.3%,居全国之首,上海农民的收入也居全国第一。
  
  3 发展小城镇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必须从国情出发,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各地区城市化水平也不可能一样。因此,在我国推进城镇化,不能走一些国家只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我国的城镇化要实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方针,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注重发展小城镇,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因地制宜、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城镇的潜力,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益,防止乱占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在城镇数量布局、城镇规模的把握、城镇功能的定位上,要严格按规划办事,不能遍地开花,盲目铺摊子,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把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要注意发展小城镇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要创造条件加大对小城镇建设及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改进户籍制度,取消政策限制,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要把握好先有“市”后有“城”的顺序,以农产品加工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努力在小城镇形成有特色的符合当地生产力水平的支柱产业。要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要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努力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要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建立劳务市场、提供援助、劳动安全、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努力为农民进城打工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降低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和社会稳定的风险。要改革小城镇管理体制,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
  
  
  [1]?温铁军著.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陈吉元、韩俊等著.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3]?R·科斯、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4]?M·托达罗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