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外贸竞争环境比较建议
关键词:基础设施;科技和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外贸竞争环境
论文摘要:我国对外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有效促进了我国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然而我国的外贸仍存在诸多问题,区域间外贸发展不平衡是其中之一,沿海地区外贸发展要明显好于内陆地区。究其原因,固然有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而基础设施、科技和人力资源、金融支持体系等贸易环境“软”因素如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青岛市与武汉市贸易环境竞争因素,找到两市乃止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外贸发展呈现巨大差异的部分原因并提出建议,希望以此促进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在外贸发展上扬长避短、协同发展。
法国著名学家D.芒图在其名著《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就写道,对外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酵母”;20世纪30年代D.H.罗伯特逊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更具说服力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亚洲四小龙相继提出并成功实施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最终都实现了经济腾飞。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保持持续高速增长,2007年对外贸易总额已超过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极大提高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中国正在日本、亚洲四小曾经走过的“光辉之路”上疾步前行。
然而我国的外贸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严重,集中体现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外贸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外贸发展明显好于内陆地区。究其原因,固然有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基础设施、科技水平、金融环境、政府政策等贸易环境“软”因素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青岛市与武汉市外贸竞争环境因素--基础设施、科技和人力资源、金融支持体系,从中找到两市乃至不同区域间外贸发展呈现巨大差异的部分根源并提出建议,希望以此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1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指城市中直接为维护城市生产与生活正常秩序和保证城市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的设施,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投资者在进行国际投资和实施国际贸易时,东道国基础设施竞争力一直以来是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岛市2004年被评为“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获“家满意奖”,2005年青岛市又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通过比较青岛市和武汉市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建设分项数据和排名可以清楚看到,除了个别项目外,青岛市在人均城建资金、燃气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污水处理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绝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分项上都要好于内陆城市武汉市。由于世界贸易和物流的发展,越来越强调货物周转的高效性,一国或地区的运输条件日益成为外商直接投资地选择的重要考虑因子,进而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较两市的交通运输条件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客运量、货运量或是货运周转量比较来看,青岛市总体上都要高于武汉市。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青岛市的城市基础建设要好于武汉市,而且优势较为明显,尤其是在交通运输上。究其原因,除了自身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外,武汉市在城市基础建设的规划和管理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一)重视建设过程管理,轻视运营和养护管理。(二)目前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系统过于分散,协调能力不强。(三)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较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四)市政建设规划滞后。(五)管理和维护成本偏高。(六)市政工程形成城市资产的比例不高,已形成城市资产的市政设施有没有盘活。(七)政府债务风险日益突出。
2 科技和人力资源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表面上看是产业、产品之间的竞争,而实质上是科技和人才之间的竞争。世界经济巨人比尔·盖茨曾说过:“给我20个优秀人才,我将再造一个微软。”跨国公司作为国际投资的主体,他们在选择投资地时,除了考虑基础设施条件之外,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源也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一国或地区若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将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砝码。
武汉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人才众多,尽管在经济发展上与青岛市等沿海城市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人力资源上特别是高等人才上拥有优势,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武汉市今后应保持在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等上的良好机制和势头,将人力资源上的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形成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早日实现城市经济的腾飞。而青岛市作为沿海城市,尽管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发达程度上要好于武汉市,但是由于城市历史较短,、教育和文化系统不如武汉市等内陆城市完善。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如今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力的提高已形成较为明显的互动效应,因此青岛市等沿海城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科技竞争力也在加速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也在提高,青岛市与武汉市在科技和人力资源之间的差距在缩小。
3金融支持体系
对外贸易运行是贸易商品运行与贸易资金运行的有机统一,这就决定了对外贸易与金融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对外贸易是贸易金融发展的基础,而金融又通过汇率机制、结算机制、融资机制和避险机制影响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都十分注重发挥金融的各项功能,围绕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不断完善贸易金融政策、产品和服务体系。
我们从银行金融市场和非银行金融市场两个方面比较青岛市和武汉市的金融体系。(1)银行金融市场。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贷款,而存贷的数量和资金运转周期主要取决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青岛市经济发达,集中了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青岛双星等很多全国乃至世界知名企业,企业存贷款行为活跃;同时,东部发达省份人口众多,高收入人群大量集中于此,个人金融活动活跃;另外,从中西部流动之东部地区的进程务工人员一般将收入存在工作所在地银行机构,所有这些都促使青岛市等沿海地区银行金融市场异常活跃。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银行、福建兴业银行等纷纷活跃于青岛市等沿海城市经济舞台上。至于外资银行,也主要集中于东部,尤其是沿海几个大中城市。而相比之下,武汉市等内陆省市资金吸纳潜力较小,且资金投放的风险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普遍设点较少,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也只有少数几家在西部设有分支机构,因此武汉市等内陆城市银行金融市场发育迟缓。(2)非银行金融市场。相比银行金融活动而言,非银行金融活动受政府调控和影响较小,基本上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资本“逐利”的市场天性使得以青岛市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省市的非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远远高于以武汉市为代表的内陆省市。
4 对策建议
面对以青岛市为代表的沿海省市和以武汉市为代表的内陆省市在基础设施、科技和人力资源、金融支持体系等外贸竞争环境因素上的现状和差距,为了缩小差距,扬长避短,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区域间协调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4.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无论对于沿海省市,还是内陆省市,基础设施对于外贸增长都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各地政府应当把基础设施的投入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尤其是以武汉市为代表的内陆省市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差,而基础设施对于中西部内陆省市外贸增长和整体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又处于“上升期”,因此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应当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有效促进内陆省份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吸引外资和促进外贸发展创造条件。
4.2建立和完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切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本对于地区外贸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与以青岛市为代表的沿海省市相比,武汉市等内陆省市在科技和人力资源上并不占劣势,很多内陆城市拥有良好的科教系统和人力资源培养机制,也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但应用于生产实际的成果比例偏低,难以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青岛市为代表的沿海省市之间科技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部分沿海省市并没有表现出跟自身经济发展程度相称的科技竞争力水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大科技投入,夯实科教基础,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机制,促进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提高产品和的国际竞争力。
4.3促进沿海省市和内陆省市金融市场互动发展,为外贸发展提供良好支持。
由于金融活动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青岛市等沿海城市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活跃的企业活动直接促进了自身金融市场的繁荣,资金“逐利”的天性还使得内陆省市有限的的资金不断流向沿海省市,进一步加剧了两地省市金融市场发展的差异。为了使资金的单向流动逐渐演变为双向流动,促进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金融市场的互动发展,除了国家财政支持和宏观政策引导外,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将在未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契机,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过程中引导东部企业和金融业到中西部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促进内陆省市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育,为内陆省市的外贸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4.4充分利用优势,努力发展“特色贸易”。
以青岛市为例,青岛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就具有鲜明的特色:青岛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时期形成了港口、、海洋等“特色产业”。青岛港是第一大国际集装箱中转港,在当前世界贸易越来越强调物流效率和周转速度的情况下,青岛市应该充分利用其港口优势,为其外贸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输条件。同时青岛市还是名副其实的“海洋科技城”,海洋产业总产值接近全国的1/10。青岛市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发掘海洋产业的潜力,将海洋产业优势与对外贸易很好的结合起来。内陆城市同样具有自身的自然优势,内陆城市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应在开发利用城市历史文化上下功夫。通过发展深层次、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产业作为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扩大对外开放度和加大对外交流的“纽带”。
:
[1]杨军.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演进[J].经济评论,2000,6.
[2] 范九利,白暴力.基础设施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4,4.
[3]肖庆文,沿海与内陆资金市场特点和资金的跨区域流动[J].东南学术,2003,4.
[4]匡国建.如何发挥金融在促进外贸平衡发展中的作用--丛广交会转型谈起[J].南方金融,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