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着力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圣明 时间:2010-06-25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描绘了在新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化的宏伟蓝图,是继续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本文就报告中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市场规律问题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十七大”报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一、关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说,我们要永远铭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宝贵经验。
  遵照这个指示,我们首先回顾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及其取得的宝贵经验。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说:“经济建设我们还缺乏经验,因为才进行七年,还需要积累经验,对于革命我们开始也没有经验,翻过斤斗,取得了经验,然后才有全国的胜利。我们要求在取得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比较取得革命经验的时间要缩短一些,同时不要花费那么高的代价。代价总是需要的,就是希望不要有革命时期所付出的代价那么高。必须懂得,在这个问题上是存在着矛盾的,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们主观认识之间的矛盾,这需要在实践中去解决。这个矛盾,也将表现为人同人之间的矛盾即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一些人同比较不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一些人之间的矛盾,因此也是人民内部矛盾。一切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任务在于尽可能正确地反映它和解决它。”他又说:“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对于许多人说来,承认这个规律是一回事,应用这个规律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又是一回事”。
  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方面,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率先垂范,并取得名载青史的成果。它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两篇论著里。在前一篇论著中,他首先肯定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发展这条规律,并据以确定了重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在这个基础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如何正确处理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方针和政策;在后一篇论著中,他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归结为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这些论断和观点都具有创新的意义。
  对于商品生产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1958年至1960年期间,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要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他写道:“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所有的经济单位(包括国营和集体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以便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合理地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毛泽东同志还创造性地把价值规律称为一个伟大学校。他说:“算帐才能实现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另一方面,也要指出,毛泽东同志晚年对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又持限制、甚至否定的态度。1974年12月26日,他在关于理论问题的谈话中说:“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了”。又说:“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看来,在商品、价值规律这些问题上,毛泽东同志的观点前后并不一致。
  如何全面看待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重大问题,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地解决好了,并创立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下面我们再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这里很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对经济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探索成果。马克思在其以毕生精力撰写的科学巨著《资本论》的序言中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据本人查阅,仅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和研究的经济规律就有三十多个。例如,商品价值规律、商品本性规律、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规律、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简单相对价值表现的规律、商品交换规律、平均数规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支付手段流通速度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保持比例数或比例的规律、调节工资一般变动的规律、劳动供求规律、各种特殊生产部门间分配工人人口规律、行业产生的自然规律、决定剩余价值量的规律、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规律、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劳动变换与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等等。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这些经济规律有的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也有的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至今还有现实意义。列宁也十分重视和研究经济规律。他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他在《帝国主义论》中还揭示了“生产集中引起垄断,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现阶段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中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斯大林根据苏联三十年的实践经验,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问题,其中,主要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以及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在这部著作中,他还专门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以上所有这些有关经济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艰辛探索都为我们今天更好地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问题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他又说,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密切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这些论断不仅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更是对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和新应用。
  邓小平同志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一种崭新的理论,是当今中国的“国富论”。不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在人类文明史上,都开创了一个时代。邓小平同志不仅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而且还强调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办事。他在1985年就指出:“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搞得好,有可能为今后五十年以至七十年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总之,我们现在要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他又说:“目标确定了,从何处着手呢?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喊空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按经济规律办事。就要培养一批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这些理论。将极大地促进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当前,在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方面,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双重效应的认识问题。市场及其运行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像一切事物一样,有二重性,有双重效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确实能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我们今后继续发展市场经济;运用价值规律的根本理由。但应当看到另一方面,市场机遇、市场信息、参与市场的能力、市场决策能力、市场运作手段等等,对每个人或每个企业并不是均等的,甚至相差十分悬殊,因而从市场获得的有的是利润,有的是亏损,即使是盈利也有大小多少之分。这样,市场虽然只有一个,但参与者却有三六九等之分。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二重作用,既可使一部分人富起来,也可能出现一部分穷人,发生两极分化。只要价值规律存在并发挥作用,必然发生两极分化。对于这种情况,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适当措施和政策,以削弱乃至消灭两极分化,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第二,对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覆盖面的认识问题。市场及其运行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是不是覆盖全社会的呢?不是。现代经济学早在上世纪初就已观察到了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现象,即市场在某些领域不能或不宜发挥作用。例如,义务领域、社会公共卫生领域、党政机关权力部门,等等。市场机制不能进入这些领域。为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有必要树立市场与非市场的界碑,避免市场进入失灵区或误区。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实质上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般说来,市场负责效率,而政府负责公平。二者虽然有分工。但又要协调。过去处理这个关系时,也曾出现过偏颇。政府为追求GDP更快增长,或限于自身财力,往往本应由自己负责解决的问题却推向市场,靠市场去解决。如,义务教育经费问题,公务员的工资问题等等,本应由政府去解决,但却部分地推向市场。结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市场机制充分展示了才能,却损害了公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如此之快,同政府反哺农业不到位也有一定关系。城镇居民住房问题上,也曾过分强调市场作用,而忽视政府应尽的责任。一般说来,至少有10%的人买不起住房,只能住政府的廉租房,千万不能把这些人推向房地产市场。政府要加快廉租房建设工程。
  第四,正确认识和处理行政区划与商品流通的关系。有些地方规定,本地企业或居民只准购买本地生产的商品,或不准外地商品进入本地。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哪里的价格高,它就流向那里。如果画地为牢,限制商品流动,不准开展竞争,将损害效率,保护落后,不利于生产发展。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竞争的经济。只有通过开放和竞争,才能形成协调的区域关系,形成带动力强、联系密切的经济圈或经济带。   三、如何进一步着力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规律,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还说,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在这里只谈一谈如何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规律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按现在的认识,这些规律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表现为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经济发展过程的某种共同本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时间节约的规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规律,等等。第二类是在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表现为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发展的某种共同的本质。如。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以及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第三类是在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特定的经济规律。表现为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中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定的本质。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以上三类经济规律都是人类必须探索和揭示的规律,也都是经济科学和经济学者面临的研究任务。
  
  (一)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探索和揭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时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和贯彻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要特别关注两个“没有变”和“六个新”。所谓两个“没有变”是指“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是我们探索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同时,又要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深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当前,我国面临“六个新”,即“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对这“六个新”一定要深入研究。牢牢把握住两个“没有变”和“六个新”,就会更加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探索经济发展规律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探索和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必须立足于国情之上、深入国情之中,认真调查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按照这样的态度考察我国的现实经济生活,发现我国基本社会经济制度中有一些内在运行的规律值得研究。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产权发展规律;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规律;三是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规律;四是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五是区域经济梯度协调发展规律。这些制度、方针和政策都是立足于实际之上,是对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的正确认识或反映。除以上这五条规律外,还要对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关注的五大经济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和价值规律)在当代中国发生作用的形式和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
  
  (三)兼收并蓄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西方经济学一般以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永存或不变为前提,因而它不研究这种基本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是探索经济运行层次的规律。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首先研究和揭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个前提下,再研究各个层次的经济运行规律。现在看来,就研究经济运行不同层次的规律而言,西方经济学的成果更多一些。他们不仅有定性的东西,也有定量的东西,甚至用模型表达出来,值得借鉴。事实上,我们过去也吸纳了西方经济学中不少有关经济规律的东西。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恩格尔定律、吉尼系数、消费函数、收益递减规律,等等。至于专业性较强的也有,如,哈罗德——多玛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库兹涅茨周期理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奥肯定率、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乘数原理以及配第——克拉克的三次产业转移规律(定理)、库兹涅茨的三次产业演变规律、霍夫曼的工业结构演进定律、钱纳里的“标准结构”变动规律等。西方经济学已发现并阐明的这些规律及其他经济规律,即使是符合当时的实际,但也未必符合当前我国的国情。因而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对它们加以检验,以判断是非,对我国经济学者来说,更重要更紧迫的任务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近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经验,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和升华。提炼出新的理论,包括概念、定义、规律、定理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四)用反映经济规律的新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服务。探索、研究和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我国加快社会主义化建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因此,必须把有关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就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这个论断现在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理论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主要有以下四个任务。
  1 为各级决策机关服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报告中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学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当好党政领导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义不容辞。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借助于它可深入洞察社会。理论界的任务就是把最好的成果提供给党政领导,以便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率领亿万人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 为亿万人民服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经济研究也必须贯彻这个精神。对于亿万人民生产、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要深入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供给他们,使之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产效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还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在这方面。经济学界可以大显身手,为人民出谋献策,但要有对人民负责的高尚精神。
  3 为几千万服务。各类企业尤其是大量中小型企业迫切需要科技支撑。不但需要科学成果,也需要社会科学成果。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都存在着可循的规律,这有待于理论界,尤其企业管理专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客观存在的规律揭示出来,提供给第一线的操作者。这不仅可以丰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更将有力地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4 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服务。目前,中国的经济学状况不能令人满意,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比还显得滞后,尤其是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中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现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又向我们发出号召,要求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一定要响应这个号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定要在这个共同的思想基础上,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当今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既不能是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也不能是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学,只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一定要紧紧把握住“十七大”给我们指出的正确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这就是我们的历史任务和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