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变迁探究我国民营经济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制度变迁;产权
1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历程
综观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政策的变迁,民营经济经历了一个由不承认到承认,从承认个体经济到承认私营经济,从限制其发展到鼓励和引导其发展,从歧视其发展到与公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从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地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过程。
(1)民营经济的萌芽阶段(1978年~1987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我国实现四个化,大幅度发展生产力必须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这是新时期我国民营发展的前提。
(2)民营经济在曲折中发展(1988年~1991年)。
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首次从上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合法权益及合法发展。同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它规定了私营企业的标准、开办条件,私营企业的种类,明确了私营企业的登记管理和监督管理等重要内容。
但是,由于1988年开始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国家实行宏观紧缩政策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使民营企业发展受到重创。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舆论对私营企业极为不利,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发展速度减缓。
(3)民营经济的快速成长阶段(1992年~2001年)。
1992~1997年,民营经济的快速成长。1992年春,小平同志发表了“南巡讲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私营企业借助这股东风加快发展。其后,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方针,使得民营企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时期,民营企业大量参与了国有企业改制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也出台了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文件,有力促进了各地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4)民营经济在全球环境中发展(2001年至今)。
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这既给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05年2月19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通称“非公经济36条”)。它在市场准入方面取得了根本性突破,强调“非禁即入”的精神,对于打破原有国有企业垄断局面,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更多新的产业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 民营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就主要表现在:体制贡献上,实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产权激励方面,使私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科技创新方面,民营科技企业迅速成长,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贡献方面,就业和税收大幅度增长。
2.1 体制贡献
民营经济促进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基础。民营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竞争,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条件。私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创造了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对公有制企业改善自身生产环境、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2 产权激励
明确的产权界定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在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生产的今天,产品分工已经由行业内分工转化为产品内分工,一个产品可能由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加工、组装和销售。在这个过程中,明确的产权界定显得尤为重要。
判断私有产权有效率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排他性。私有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能够将外部效益更好地内部化,节约交易成本从而给产权拥有者带来安全感和高效率使用稀缺资源的激励,使私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 2.3 科技创新
民营科技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民营科技企业迅速成长,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据科技部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创新的70%、国内发明专利的65%和新产品的80%来自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95%以上为非公有制企业。
2.4 社会贡献
(1)民营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渠道。2000年~2006年,全社会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加7796万人,其有单位就业人员减少1672万人,广义上的民营企业增加就业人员9469万人。这说明,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场所,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2)民营企业缴纳的税费是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92年个体私营税收只有203亿元,占全国税收比例为7.8%,2005年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增加到4101.6亿元,占全国税收比重上升到13.2%。
3 民营经济30年的基本经验
民营企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经验: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务实的政策引导;及时解决成长中的政策与市场问题;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发挥民营企业家作用;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最终目标。
3.1 正确的理论指导
党的正确指导是民营经济稳步发展的先决条件。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可以适当减少。民营企业抓住大好机遇,大举收购兼并国有企业,提高了私营经济比重。
3.2 及时解决发展中的政策与市场问题
在成长伊始,民营经济就遇到了政策允许不允许其发展的问题。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再出现许多政策上的约束,甚至出现过民众抵制私营技能经济的情况。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善,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市场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没有党和政府及时解决,因势利导,民营企业就不可能顺利发展,逐步壮大。
3.3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发挥民营企业家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比如民营企业发展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而这些经验和模式主要来源于广大民营企业的社会实践,这些都是当地民营企业在党的正确政策方针指引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结果。
我国不断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统战工作,使民营企业家能够参与到国家生活中来。民营企业家群体成功完成了从社会边缘群体到重要的参政议政群体的转变。
3.4 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最终目标
我国保护私有财产,允许合法私有财产的存在,这样就能促使私营企业采取各种合法的手段改革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定合理的企业战略,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相对于国有企业,我国的民营企业都具有规模小、发展灵活、转型快的特点,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有着较好的适应性,能够较快地获取市场信息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使其转化到生产经营中去,节约了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