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史回眸与理论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牛广华 丁国浩 时间:2010-06-25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化进程中的多次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性转变,同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也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观这三大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就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中所产生的三次历史转变和形成的主要理论成果及其历史进程中的内在逻辑问题做一些基本的回顾、和思考。
  [关键词]改革开放 历史转变 理论成果 内在逻辑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进程中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辉煌的成绩。在取得这些巨大历史进步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过程中,经过我们党和人民的艰辛探索和创新实践, 实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次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历史转变,同时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这三大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和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最大的历史遗产和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的三大历史转变及其意义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勇于开拓,锐意进取,谱写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在这一波澜壮阔历史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次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历史转变。当然,在不同历史阶段实现的各个转变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而其中最重要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以下三次重大历史性转变:
  (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在经历了十年的文革浩劫和“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影响,经济社会长期停滞的背景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这次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大会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开始实现党在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以及重大历史是非问题上的拨乱反正,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开始了我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变。
  在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一历史转变的指引下,我国设立了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吸取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明确提出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开始了以扩大经营自主权,促进企业内部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等,改革开放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标志着我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历史转变的最终成熟。党的基本路线以的形式将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写进了党的章程及国家宪法,最终实现了这一历史转变的法律化、制度化和权威性。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一历史转变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是重新启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和基础。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一历史性转变,就谈不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就不会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局面。
  (二)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建国后的建设实践证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已经与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需要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明确了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后,我们党面临的新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和模式,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在此问题上,我们党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又一次重大历史转变。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它能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我们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成功实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基本形成。如果我们不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改变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很好地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难有出路。因为经济是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搞不好,社会主义的大厦就不会稳固。因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这是我国整个改革开放事业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成功确立之后,其它一系列的相关的改革问题,如政治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税制改革、体制改革、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医疗和住房的改革乃至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等等也就有了相应的依据可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建立,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注入了巨大的能量,国民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后来的经济改革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三)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
  我国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受具体的历史和实践条件的制约,尤其是传统发展观念本身的局限性,我国国内的改革和发展主要是促进了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张,而在经济整体素质和质量的提升以及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方面并没有实现明显改善,我国在取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例如: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等。尽管早在1981年我们党就提出了要探索经济建设新路子的任务,并于1995年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但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压力问题不但没有改观反而是越来越严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和障碍。
  在新的历史挑战面前,中国面临着必须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历史新课题。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这个重大问题,成为新时期指导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的历史转变。它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上述三大转变,是历史的、系统的、的,是我国社会发展主线上的关键点,支撑着我国社会发展实现了一次深刻的历史性蜕变,即从传统社会主义社会转向了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巨变。
  
  二、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围绕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逐渐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发展观这三大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三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当时我国的现实状况、具体实践和时代需要而提出来的,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进行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基本问题,是贯通、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和主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深化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所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创新理论,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贯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涵括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进行的所有理论创新及其成果。科学发展观已逐渐成为指导和统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新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成果。
  总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三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们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必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
  
  三、关于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内在逻辑的理论思考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走过的历史轨迹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有其内在逻辑的。
  首先,改革开放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并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科学的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同时又成为了指导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并取得成功的思想理论武器。实践的发展推动着理论的发展,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就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它们都是对改革开放的历史的、科学的总结。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今天讲科学发展观,就去怀疑和否定之前的发展成果,更不能因为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就去怀疑和否定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历史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其次,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解放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得于不断顺利推进根本思想武器,也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灵魂。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无论是解放思想,还是实事求是都是为了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邓小平说过:“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在这一历史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仍处在关键阶段,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同样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再次,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了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潮流,符合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其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同时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勇气的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历程和伟大成就,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勇于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另外,改革开放是改革与开放的统一,改革与开放事业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改革与开放协同并进,紧密配合起来予以推进,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一方面通过改革为开放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开放促进了改革,改革与开放始终融为一体。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整体推进,不仅有利于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互协调与促进,也有利于我国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协调发展,两者互为动力和条件,使我国的发展更好地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之中。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光辉的三十年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和努力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必将能够取得更加灿烂辉煌的新胜利。
  
  
  [1]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
  [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4]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J],求是,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