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效益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6-25
  [摘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本文从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入手,并从经济效益的观念更新问题的角度,提出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经济效益 观念更新
  
  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的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与所取得的劳动成果的比较。付出一定量的劳动耗费和占用,取得的劳动成果越多,经济效益就越高;或者取得一定量的劳动成果,其劳动消耗和占用越少,经济效益就越高。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
  宏观经济效益是从国民经济总体考察的,微观经济效益则是从个别生产者的角度考察的。衡量宏观经济效益好坏,应将社会经济活动中总的劳动耗费和占用,与所取得的社会所需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加以比较,侧重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投入所带来的可提供消费的有效产品量;考察微观经济效益好坏,应侧重于生产者投入的劳动与所带来利润进行比较,是商品的价值量的实现问题。虽然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讲究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并不会形成根本对立,因为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政府,有能力通过经济手段与手段,包括必要的行政手段,使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让微观效益服务于宏观效益,宏观效益为微观效益提供的条件,避免两者由于自身利益的不同而受到的损害,实现“双赢”。然而,在当前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市场运行尚不规范,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产生一些矛盾又是不可避免的,处理矛盾的原则是微观经济效益服从宏观经济效益,以提高微观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的生产者,应当把服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需要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的微观经济效益。
  二、 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决策失误、投资规模过大、重复立项一哄而上、劳动消耗居高不下、产品质量低劣等等现象,致使经济效益普遍不高。尽管国民经济在发展速度、规模等方面增长较快,但这种高投入、高增长、高浪费的现象造成的后果是虚盈实亏,国家财政虚收,资金周转缓慢,企业间债务链越结越实。经济效益低下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诸多困难的症结所在。
  三、 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这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课题,涉及国家、地方、部门、劳动者诸多方面,涉及法治建设、产业调整、技术改造、环境保护、市场流通等各个领域。并且这又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更新的动态课题。在此只讨论对经济效益的观念更新问题,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一谈到效益,人们首先注重国家或地方、企业的产值增长,但是产品产值的增长必须与产品的质量紧密结合,并且把质量放在首位。否则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低劣,滞销积压,这种产值越高,效益就越低。有些地方、部门的决策者不惜一切代价盲目追求产值增长,有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在原料方面以次甚至以劣充优,在加工方面粗制滥造,这既是对国家对人民不负责甚至犯罪,也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所以对效益问题,首先应当从思想上端正态度,树立质量优先,以质量求效益的观念。
  2.长远效益与眼前效益的关系
  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眼前利益,不惜滥用矿产、水利、森林等资源,不仅把本来应当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细水长流的宝贵资源在短时期内就大肆挥霍,而且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环境。这是对国家犯罪,对子孙犯罪。必须把长远效益与眼前效益的位置摆正,坚决制止只顾眼前效益,破坏长远效益的行为。
  3.挖潜与投资的关系
  无论从一个地区、部门或一个企业来讲,要提高效益,挖潜与投资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在许多情况中,地区或企业内部的原料、设备、人力资源等都还未充分利用,浪费很大。如何从制度上、技术上进一步挖掘内部各种潜力,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这当然是我们首先关注并且值得花大气力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有些设备严重老化、工艺陈旧落后,使产品根本不符合现在的市场需求,已无经济效益可言,就应当坚决淘汰或进行彻底的技术改造。这当然需要数量可观的投资,有眼光的决策者要当机立断,把钱用在这个刀刃上。当然,在对设备、工艺进行技术改造的过程中,也应当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尽量少花钱,多办事。
  4.处理好部门、与生产者的关系
  活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主要是劳动者。一个地区、部门或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应当特别重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首先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付给劳动者应有的报酬和待遇,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生活;二是加强职工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同时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三是尊重和支持工会的工作,特别是企业领导者要真心实意地做到这一点。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素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对此不能掉以轻心。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企业效益的提升效果难以估量,如果处理不当也会走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