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力就业的变化趋势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6-25

摘 要:通过对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力就业趋势及就业现状分析发现,北京市较大的公有制成分,国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及私营企业规模偏小,外部环境有待改善等影响着劳动力就业,因此,要建立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非国有企业的发育,并将所有制结构调整与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促进劳动力就业。
  

关键词:劳动力;就业;所有制;北京市
 
  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学家及政府关注的焦点。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所有制结构是影响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有制结构是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制约着社会的劳动力就业及生产力能否迅速。北京作为的首都之区,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及社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对北京市劳动力就业及所有制结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所有制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一、北京市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力就业的变化趋势
  
  (一)国家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比例下降,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上升。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北京市公有制单位一统天下,城市就业只有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经济单位,1978年劳动力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分别占82.6%和17.4%。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出现了外商投资、城镇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微弱,只能吸纳很少的劳动力就业,如到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力就业数量只占总就业量的1%,城市中的个体占1.4%,但国有经济单位的就业比例较1978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到2000年,国有经济单位的就业比例下降到58.3%,外商投资单位比例达到5.2%,城镇个体单位达到5.3%,其他非国有单位达到13.5%。进入新世纪后,北京市的所有制多元化发展很快,从2000年到2004年短短的4年间,国有经济单位劳动力就业比例下降到29.2%,集体单位下降到4.1%,股份制企业就业比例由2000年的3.1%上升到5.6%,城镇个体上升到6.7%,其他非国有制单位的劳动力就业比例上升到44.6%(表1),可见从业人员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从业比例上升很快。
  (二)公有制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非国有制经济吸纳劳动力能力迅速上升。从业人员是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与从业人员的区别是,在岗职工指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其他经济及其附属机构的某一岗位工作,并由其直接支付工资或生活费的各类人员,但不包括离退休再就业人员、港、澳、台和外籍人员。与从业人员这一指标相比,在岗职工这一指标较准确地反映了国内现有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从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就业的趋势相同,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在岗职工的比例下降,非公有制单位在岗职工的比例上升。1980年年底,北京市公有制单位一统天下,在岗职工全部在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各占82.5%和17.5%,到1985年,非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只占总数的0.4%。“九五”和“十五”期间,北京市公有制成份下降,非公有制成份迅速上升。2000年至2004年底,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的比例下降了24%,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下降了4%,非公有制单位上升了29.1%(表2),非国有经济单位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二、北京市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劳动力就业的现状
  
  (一)北京市劳动力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比例已超过公有制经济单位。2004年,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所吸纳的劳动力如果从从业人员来看,占54.7%,已超过公有制单位吸纳劳动力比例(45.3%)的9.4个百分点。在各种所有制单位中,国有经济依然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占39.7%,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吸纳劳动力占26.8%,外商投资经济单位排在第三位,占9%。如果从在岗职工来看,情况与从业人员的比例相同,国有经济在岗职工的比例为41.1%,依然是所有制经济单位中最高的。若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来区分,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在岗职工高于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在所用的离退休人员中,国有经济单位最多,占33.3%,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随着首都经济的发展,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成分不断壮大,这些单位中聘用的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也最多,2004年,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在外商投资经济单位工作的最多,占到59.6%,在港、澳、台商投资经济单位占16.9(表3)。排第三位的是国有企业,占10.5%。其他人员中,31.2%的在有限责任公司就业,26.5%在国有经济单位就业,14.4%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总之,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已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去向。
  (二)大多数行劳动力就业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2004年,北京市的19个行业中劳动力总数为6826736人,其中有16个行业的劳动力占60%以上,是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表4)。其中非公有制成份最多的是信息传输、机服务和软件业,近些年来,北京市的信息、软件行业发展很快,尤其是私营企业在该行业发展迅速,不但促进了北京市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为相当数量的就业者提供了就业岗位。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该行业的87.6%的劳动力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比例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排第三位的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在国有经济单位中,就业最多的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占到97.3%;其次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80.3%;行业为78.9%,排在第三位。各个行业中,在集体经济单位就业的比例均较小,最大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占到10.8%,其次是采矿业,占10.4%,其余的行业都在10%以下,说明北京市集体行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容纳能力较小。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对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分析 (一)公有制比重依然较大,结构不合理,影响劳动力就业。2004年底,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528.3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为825亿元,占32.6%,较2001年的52.2%下降了19.6个百分点,较2002年的47.0%,下降了14.4个百分点。完成增加值1290.2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实现增加值652.9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0.6%。前已述及,从社会劳动力在各类经济成分中的分布来看,全市城镇劳动者共502.8万人,其中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共227.7万人,占全市城镇劳动力总数的45.3%。即使是个体私营经济较发达的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公有制经济也占有很大的比重。2004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业的单位个数、从业人员、总资产和零售总额中,公有制成分分别占了40.3%,17.3%,67.1%和29.4%(表5)。像批发、零售这一行业属于典型的竞争性、服务性行业,非国有单位在该行业的经营效率要高,显然非国有资本的大量存在有利于这些领域的竞争和资源配置。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业的单位个数、从业人员、总资产和零售总额这四项指标中,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的从业人员比例最低,而非公有制单位的从业人员比例最高。表明该行业对从业人员吸纳能力非公有制单位较公有制单位强。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经济效益低。与非公有制企业比较起来,北京市公有制企业资本金不足,企业亏损面大,负债率高(表6)。2004年,北京市国有企业亏损面达43.8%,集体企业为20.4%,非公有制企业在20%左右;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54.5%,集体企业达64.1%,不同的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资产负责率不同,最低的是股份有限公司,为42.9%,最高的是联营企业,为60.8%。高负债加上人员负担,企业负担更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国有企业除资产负债率高之外,经济效益也低。2004年北京市国有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集体企业是8.2,非公有制企业中除联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外,总资产贡献率均高于国有企业;成本利润率国有企业仅是2,非公有制企业中除其他企业比国有企业低外,其他的均高于国有企业,其中股份有限公司高达9.6,是国有企业的4.8倍。从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看,国有企业在所有类型企业中中等偏上,最高的仍是股份有限公司,达到203895元(表6)。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三)私营企业规模偏小,外部环境有待改善。2004年,北京市有国有企业849个,每个国有企业平均243人,而私营企业669个,平均每个企业只有117人。私营企业数量少,每个企业平均的就业人数又少,导致私营企业规模小,吸纳劳动力能力弱。另外,个体私营经济主要分布在批零贸易和社会服务等行业,仍处于原始积累和小本经营阶段,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北京市个体经济向私营经济转化的速度慢,成长能力差,反映出非公有经济成长的质量不高。私营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尽人意,需要改善。这主要表现在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存在着政出多门和管理缺位的矛盾。一方面,个体私营经济要应对多部门的检查、收费;另一方面,它们又没有渠道获得必要的信息、政策等。经济的管理既有交叉,又有漏洞,协调不够,影响了管理效果,客观上影响了市场的规范。此外,社会上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还有排斥和歧视现象,少数政府管理部门对个体私营经济存有偏见,从政策上予以限制,再加上经营场地紧缺,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影响了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从而也影响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个体私营经济的这些问题同中央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要求很不适应,同首都经济的发展战略不适应,急需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首都经济的发展。
  
  四、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北京市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促进劳动力就业。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史上的高级形态,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实行公司制,而公司制的改造、改组,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满足其条件的。从北京市现实出发,应选择一些经营状况好、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的国有企业推行企业法人化、产权企业化、盈亏自负化、责任有限化、经营自主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增强其对高素质的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对于经营状况比较好的企业,应选择其中的一部或大部推向产权市场,鼓励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购买全部或者部分产权,特别是鼓励外商参与国有企业的嫁接式改造。这样的改革,不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却实现了国有资本金的转移,其变价收入可投入急需发展的产业,用于结构的调整,以及安置人员,支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二)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非国有企业的发育,使其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通过前面的分析,非国有企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可以预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国有企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会不断提高,因此,要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在税收、贷款、进入领域、注册政策、外贸政策等方面给以优惠。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强非公有经济与国有经济的融合,为多种经济成分提供规范的信贷和融资渠道,鼓励私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允许收购各类上市企业,支持私营企业依法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扩大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通过改革,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个体经济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吸纳更多就业人员,满足社会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与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促进劳动力就业。所有制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在改革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体制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健全体系,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为各种所有制经济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因为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程度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程度,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无疑会抵消所有制调整的结果。总之,要加快政府结构改革,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性。通过这种调整,在北京经济中更加充分地体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劳动力的就业及劳动力结构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