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影响;对策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产品出口大省。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和农产品出口的共同努力下,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实现了较快增长。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出口,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
农产品是吉林省外贸出口的重要商品。自2000年以来,农产品出口额在全省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始终保持在30%左右。在全国也处于重要位置,出口排序一般列第7~9位之间。2005年,全省累计出口24.7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8.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5.6%;2006年,全省累计出口30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8.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8.4%;2007年上半年,农产品出口4.9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占全省出口总额17.6亿美元的28.0%(剔除玉米和乙醇,其它农产品出口2.7亿美元,同比增长35.8%,净增0.7亿美元)。
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是最主要市场。200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5亿美元,其中出口亚洲地区4亿多美元,占当年农产品出口总值的83%;2005年,农产品出口8.8亿美元,其中出口亚洲地区7.5亿美元,占当年农产品出口总值的85%;2006年,农产品出口8.5亿美元,其中出口亚洲地区5亿美元。占当年农产品出口总值的60%。这期间,虽然亚洲市场份额出现一定降幅,但欧洲、北美的市场份额却有明显增长,出口市场结构更趋合理。目前和今后,亚洲市场仍将是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市场,但份额会有所下降,同时,欧美市场将继续其良好的上升势头。所以,一方面要重点巩固和维护亚洲市场,保持初级农产品对亚洲出口的适量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大欧美市场开发力度,努力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
吉林省每年出口的农产品品种有300多个。从出口品种结构看,经历了从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逐步发展的过程。2004年以前。初级产品在全省农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95%;2006年,随着深加工农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初级产品在全省农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60%。从出口企业情况看,在全省300多家农产品出口企业中,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大体相当。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出口额占比逐步加大,农产品出口主体力量“三军并进”的局面已基本形成。2002年,在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分别占86%、12%、2%;2004年,这一比例为52%、35%、13%;2006,这一比例为24%、37%、39%。可见,近年来,民营企业农产品出口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吉林省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影响农产品收购和出口。农产品出口季节性强,收购季节需要大量流动资金。而吉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流动资金不足,融资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如,我国出口绿豆中,产自吉林白城的约占70%,由于缺乏收购资金,其中只有28%由吉林省企业自营出口,其余72%均被外省收购出口,仅绿豆一项,就使吉林省每年减少1.5亿美元左右的出口份额。受多种条件制约,白城地区80多户绿豆加工出口企业基本得不到信贷资金支持,这是导致吉林省绿豆自营出口比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二)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几年,吉林省政府每年都召开农产品出口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农产品出口领导体系基本形成,信息交流机制初步建立,省、市间部门与企业间的工作合力明显增强,推动农产品出口实现了较快增长。对比外省经验,吉林省在农产品出口的部门联动机制和快速反应能力方面还存在缺欠,对涉及农产品出口重大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对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扶持特别是资金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吉林省在外贸发展基金和“振兴东北老基地资金”中有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出口。但资金支持的规模和范围尚难满足农产品出口发展的需要。另外,在争取玉米、大米出口配额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获得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以充分发挥吉林省优势农产品对出口的拉动作用。
(三)农产品出口的生产体系尚不健全,名优出,o品牌少。吉林省除“德大”、“皓月”等少数大型出口企业是以“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模式经营外,大多数出口企业基本处于松散零星收购加工出口状态。由于出口集约化程度低,收购出口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等都很不稳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企业对贸易壁垒、贸易纠纷、反倾销应诉等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另外,除“德大鸡肉”、“皓月牛肉”等少数出口品种有自己的品牌外,大多数农产品都是以国外品牌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国外进口商只须进行简单的重新包装,就赚取超值的品牌差价。如吉林省人参的药物成份高于韩国高丽参,但由于品牌不亮,国际市场价格始终低于韩国高丽参。而韩国商人将我红参改换包装,印上韩国高丽参商标后,卖价则提高几倍甚至十几倍。
(四)农产品出口结构有待改善。近年来,在吉林省农产品出口总额中,玉米、鸡肉、玉米深加工三项大宗产品的比重平均占76%,其他品种所占份额明显偏少。如吉林省肉畜产品人均占有量为全国第一,但2005年和2006年的肉畜产品出口额只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农产品出口结构相对单一的局面亟待改善。 (五)农产品出口基地规模小,龙头出口基地尚未形成,近几年,吉林省高度重视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培育与建设,各级政府、各部门围绕重点出口加工生产企业,采取多项措施,努力培育肉牛、肉鸡、杂粮等加工出口基地。2003年“农产品出口重点县(基地县)(市)”的确立,有力地推动了县域农产品出口和县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吉林省县域外向型经济的基础相对薄弱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尚处在培育阶段,多数出口基地规模较小,资金不足,特别是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农产品出口基地尚未形成。
(六)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更加复杂。去年以来,韩国、欧盟相继实施了新的食品安全法,提高了对进口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日本实施了目前世界上最苛刻的食品安全卫生标准《肯定列表制度》。受《肯定列表制度》影响,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吉林省对日农产品出口全面受挫。同时,以减少国际农业保护为主要出发点的WTO多哈回合谈判也已全面中止,这预示着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面临进一步升级,吉林省农产品贸易环境将更加复杂。
(七)国家出口政策调整对玉米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造成较大冲击。国家取消玉米出口补贴,并且出口配额不足,给玉米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由于国家取消乙醇等玉米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和国际市场乙醇价格大幅下降,国内外市场乙醇价格出现倒挂,“吉安生化”等吉林省的主要乙醇出口企业受到较大影响,出口出现较大下滑。
(八)人民币升值压缩了出口农产品的利润空间。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突破7.6关口并继续坚挺。由于人民币升值,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利润水平普遍下降,对农产品出口特别是初级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大。
三、推动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建议
(一)完善多层次的农产品出口政策体系,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吉林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一系列方针,借鉴国内外支持农业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农产品出口政策体系,建立农产品出口的财政、税收、、保险保障机制。重点在基地建设、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宣传推介、海外注册或认证、品牌建设、出口信用保险、反倾销应诉等方面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给予政策扶持。二是加大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和农产品出口基地的资金支持力度。建议在国家对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补贴40%的基础上,加大省财政补贴幅度,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加强出口风险管理,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根据县域外向型发展的实际情况,每隔几年对农产品出口基地进行一次动态调整,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优化资金投向,重点推动出口规模较大、特色出口产品较多和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突出、对全省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作用较大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加快发展。
(二)优化农产品进出口商品结构。一是根据高端市场需求变化,在继续保持玉米、大米、杂粮杂豆、畜禽等传统农产品出口优势的基础上,重点扶持玉米深加工出口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蔬菜、花卉和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形成传统产业、重点产业与新兴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出口格局。二是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发展自有品牌,努力培育名牌出口产品,切实转变农产品外贸增长方式。三是鼓励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有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生物肥、生物农药等产品。
(三)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是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有效措施。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切实提高吉林省出口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探索建立动态、滚动式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并加大对农药、兽药、饲料和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整治力度,严格查处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和使用等环节中的违法行为,完善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自检自控体系,支持企业申请国内外有关标准认证,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推广出口农产品的良好操作规范。
(四)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出口规模大、效益好、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力争到“十一五”末期培育2家出口过亿美元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0家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进行扩张,延长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对出口龙头企业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海外注册、认证、技术改造等给予重点支持。
(五)解决农产品出口企业流动资金困难。一是协调金融机构放宽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贷款条件,建议财政部门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给予适当的贴息支持,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技改等长期性资金需求,协调金融机构加大放贷力度。二是利用“外贸发展基金”和“振兴东北老基地资金”,对出口增长较大的企业给予项目支持。在“外贸发展基金”的使用上,按照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例,划出专项资金支持农产品出口。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金”的使用上,建议按照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例,划出相应的份额,专项支持农产品出口,并放宽申报项目的审核权。
(六)进一步加大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利用外资力度。加大力度吸引农业跨国投资,借助农产品跨国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市场渠道优化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大力吸引外资与省内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实现农产品加工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七)积极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的原则,推广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培训和造就一支掌握出口农产品安全质量生产操作规范的企业和技术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增强吉林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八)进一步推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农产品国际市场开发多元化战略。以企业为主体,发挥资源和产品优势,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发新兴市场,逐步形成优势互补,适合吉林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农产品国际市场体系。近期主要应壮大“种养殖、加工、出口”一线主体力量,突破技术贸易壁垒,巩固传统市场,不断提高在日本、欧盟、美国等农产品出口高端市场的份额。同时,通过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中长期市场开发,重点是分国别、分品种、分档次地加大对周边市场的开发力度,构建具有快速反应和调整能力的国际营销。
(九)加强对农产品出口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有关部门加强协调与合作,全面推进农产品出口。学习外省先进经验,成立全省农产品出口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协调全省农产品出口工作。二是省、市、县三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出口工作,把促进农产品出口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加大力度,全力推进。三是建立和完善各级行业协调服务组织。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人参、子仁、杂粮杂豆、绿色稻米、玉米深加工产品等大宗出口品种,要适时成立相应的行业组织,加强贸易协调、信息服务、市场开拓、资源整合,特别是应以行业组织的形式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
下一篇:武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