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高增长的行业因素:分布、特征与结构变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晓华,吕铁 时间:2010-06-25
摘 要: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批高增长行业的推动。不同时期高增长行业分布不同。高增长行业具有"成群"增长的特征。近年来,高增长行业数量有较大增加,同时其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有所提高。我国带动经济增长的部门向装备工业、重化工业转型的趋势明显,高增长行业的带动力在提高。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增长速度并不一定慢于服务业,在很多时间段内,制造业呈现出比服务业快许多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中国工业,高增长,重化工业,制造业
  构成国民经济的各行业的增长速度往往存在差异,有的行业增长速度较快,有的行业增长缓慢,还有的行业则处于衰退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接近10%的增长速度,这主要得益于一批高增长行业(主要是工业行业)对经济的推动,这些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往往达到20%甚至30%。高增长行业的有无、多寡和增长情况不仅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与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因此对高增长行业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工业整体与分行业增长情况
  

  利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1978年=100)了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从图一可以看到,工业增长速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波动较大,虽然1978~1990年间,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GDP0.7个百分点,但1981~1984年以及1990年的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速,从1995年、1996年以来工业的增长速度才变得比较稳定。1978~2005年间,GDP年均增长速度为9.6%,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1.5%,高于GDP近2个百分点。
  

图1:1979-2005年工业的增长速度

  中国工业整体上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批高增长工业行业的推动。计算各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应使用全口径的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数据,但是工业行业的统计口径并非全部工业,在1998年之前(不包括1998年)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998年以后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进行过三次调整,获得工业分行业的可比价格数据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分1993~1998年、1999~2005年两个时间段,利用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或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增加值数据,近似地对各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进行计算,并忽略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从客观的方面来看,时间段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1993年开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确立,经济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增长的阶段;而1998年开始,我国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各行业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根据当年价格的工业总产值和1990年可比价格的工业总产值计算出工业各行业各年的价格指数,根据计算得到的价格指数与工业各行业的当年价格工业增加值,计算出工业各行业1990年可比价格的工业增加值,再根据1990年可比价格增加值数据计算出工业各行业在某时间段的平均增长速度。
  1993~1997年和1998~2005年工业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到,1993~1997年间增长最快的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8.1%;其次为造纸及纸制品业、文教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1998~2005年间增长最快的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5.6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家具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也超过20%。
  

表1:1993-1997年及1998-2005年工业各行业年均增长率

  二、高增长行业的特征
  

  我国工业高增长行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高增长行业的转变
  
  
与1993~1997年相比,1998~2005年的工业高增长行业出现了一些变化。一是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加快。1998~2005年间,绝大多数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超过10%,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多在20%以上;而1993~1997年间,许多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在10%以下,大多数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略高于10%。二是重化工业增长速度加快。1993~1997年,重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虽然高于轻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但二者差距不大。1998~2005年,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轻工业近5个百分点。与1993~1997年相比,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成为新的高增长行业,而饮料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退出了高增长行业之列。
  
  (二)高增长行业的带动和制约作用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可以定量地分析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一般说来,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对经济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两个维度对高增长行业进行划分。由于目前国内的投入产出表每五年公布一回,最近的两份投入产出表分别是1997年和2002年的,而行业增长率数据是1993~1997年和1998~2005年两个时间段,用1993~1997年的增长率数据近似地衡量1997年前后的行业增长情况,为了更接近2002年的增长情况,重新计算了2000~2005年的行业增长率。2000~2005年以及1993~1997年的高增长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如图二、图三所示。
  

图2:2000-2005年高增长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图3:1993-1997年高增长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从图二、图三中可以看到,无论是1993~1997年还是2000~2005年的高增长行业,绝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系数,对其他产业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同时大多数高增长行业的感应度系数也较大。与1993~1997年相比,2000~2005年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高增长行业数量有较大增加,同时高增长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有所提高。这些特征变化表现出我国带动经济增长的部门向装备工业、重化工业转型的趋势,并且高增长行业的带动力在提高。
  
  (三)高增长行业"成群"增长的特征
  
  
我国的高增长行业表现出"成群"增长的特征。通过前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1998年以来的高增长行业主要集中在食品、皮革、木材、家具、造纸、医药、金属冶炼加工、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电气、电子、仪器仪表、煤气生产、邮电通信、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等部门。这些行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的行业,包括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二类是带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类产业的高速增长明显带动了我国重工业比重的提高,使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重新"重工业化"的特征。重化产业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原材料工业,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等;加工工业,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等行业。第三类是能够体现我国资源禀赋或者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主要包括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RCA指数显示这些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高增长行业的增长动力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成为推动与改善人民生活有关的行业以及相应的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低成本的制造优势促进了与出口有关产业的高速增长。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力。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是影响产业增长速度从而产业结构变动的决定性因素。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社会消费结构将会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以2000年不变价格美元计算,1990年我国人均GDP为392美元,2001年达到1021美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595美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衣、食、住、行以及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需求提高,自行车、收录机等千元级消费品让位于电视、空调、电脑等万元级商品,汽车、住房等10万元级商品逐步进入家庭,从而推动与改善消费者生活的食品、家具、医疗、房地产、交通运输设备、电器电子等行业的高速增长。
  第二,城镇化水平提高的推动力。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从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6年的43.90%,特别是1996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加快,城镇人口比重以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提高。由于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人们对住房要求的提高,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并带动钢铁、化工、机械等相关行业的高速增长。
  第三,低成本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丰富、素质较高而且廉价的劳动力、较低的交易成本、完善的工业配套体系,不但使我国本土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而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制造平台。而"中国制造"能够将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与重化工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但顺应了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的趋势,也有利于继续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从而推动了出口导向行业的快速增长。1998~2006年间,我国钢铁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3.2%,机械和运输设备(包括办公和通信设备、汽车产品等)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1.8%。而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业恰恰是我国高增长的产业领域之一,机械和运输设备业也是外商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
  第四,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投资力度加大也是部分行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原材料工业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加工工业的高速增长所带动的。生活资料、加工工业以及住宅产业的增长带动了对矿产品和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加,导致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上游原材料行业普遍短缺,价格水平上涨较快。从图四可以看到,2001年以来,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和生活资料工业的价格有不断拉大的趋势。采掘、原材料的价格提升带动对钢铁、冶金、建材等领域的投资不断增长,迅速推动这些产业的产能扩张和增加值的提高。

图4:1991-2005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分类指数

  四、工业高增长行业的影响
  

  工业高增长行业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增长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个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取决于该行业的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两方面因素。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超过全部工业增长速度,1993~1997年和1998~2003年重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91%和66.32%(见表2)。从具体的产业来看,1993~1997年增长速度超过全部工业增长速度的行业有15个,这些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61%;1998~2005年增长速度超过全部工业增长速度的行业增加到16个,由于这一时期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通用机械设备制造等经济规模较大的行业成为高增长行业,而且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加快,高增长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19%。
  

表2:高增长工业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

  (二)高增长行业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化是行业增长速度差异的结果,高增长行业的增长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见表3)。1993~1997年高增长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等行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的快速提高,特别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从3.91%提高到7.41%。1998~2005年的高增长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的快速提高,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进一步从1998年的10.01%提高到16.00%。
  

表3:工业行业结构变化

  
  五、从高增长行业的国际比较看"重工业化道路"之争
  

  1998年以来,我国出现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即"重新重工业化"的现象,1999~2005年,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构成中的比重从61%上升到69%。围绕我国需要不需要经过重化工业阶段或者说是否可以跳过重化工业阶段这一问题国内学术界进行了讨论。以吴敬琏为代表的一些国内学者认为,由于发展重化工业会引起土地不足、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以及水资源不足等问题,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鼓励创新、大力发展服务业,而不是过分依赖制造业尤其是重化工制造业。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发展重化工业是满足国内需求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制造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阳。
  在此,通过国际比较从各国高增长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表4可以看到,虽然美国、日本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制造业增长率大多数时期低于服务业增长速度,但是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美国在1980~1985年、1990~2003年间的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快于服务业,日本在1980~1990年、1995~2000年间的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快于服务业,而韩国自1970年以来的制造业年均增速均快于服务业。以往一些人认为,发达国家由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因此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一般要慢于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虽然美国、日本早已实现工业化并步入后工业化时代,韩国已经实现工业化,但事实上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并未进入缓慢增长的时期,相反,在某些时间段内,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呈现出比服务业以及GDP增速要高许多的增长速度。
  

表4:制造业与服务业增长速度的国际比较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熊彼特在《商业周期》(1939)一书中接受了长约半个世纪左右的"康德拉季耶夫波"周期这一现象的事实,并提供了与康德拉季耶夫(1925)本人不同的新颖解释。熊彼特将这些波称之为"连续产业革命","连续产业革命"的基础是通过新技术实现经济的质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索洛等人提出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除资本、劳动之外,还有一个余值,索洛将该值定义为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表示的"技术进步"。在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外生变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增长理论则进一步将知识和技术内生化。虽然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出现了一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部门,但是制造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将是技术创新最迅速、劳动生产率提升最快的产业领域。1990年以来开始的第五个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周期就是由于微电子学技术的推动,作为具有知识和技术比较优势的发达国家,最有能力发展这些技术创新最快的产业。无论是美国、日本、韩国,还是我国,计算机通信设备行业成为各国增长最快的领域。而且电子通信设备产业的发展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带动,推动了整个制造业高于服务业的增长。
  一个国家的工业是否是高增长行业,不仅仅决定于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或工业化水平,而且决定于技术的突破及其对各个产业部门的影响。工业化或者后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和重化工业也可能会出现快速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