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对第三产业在农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本文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产业,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第三产业,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产业 农业
2004年~2008年,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它们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具体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年01月31日)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要着眼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的发展局面。因此大力发展新农村第三产业,对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发展新农村第三产业,不仅可以尽快提高农村产业高度、使农村生产力不断得到释放,而且可以改善农业及村镇的发展状况,并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赖社会筹集资金,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从而造成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农村第三产业在促进农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生产发展”的要求;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目标要求;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 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乡村文明”的目标要求等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增强对农业的服务职能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农业的转变阶段。新农村第三产业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支撑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实力较差、农业弱质低效,农业存在农产品品种、档次比较单一、精深加工产品较少、科技含量较低、产业链短、附加值较低等问题,因此必须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
为了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使农业逐步向商品型、集约型、规模型、开放型方向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体系,首先要发展农业生产的产前服务(为农户提供信息、咨询、资金、生产资料等方面的服务)、产中服务(生产过程中的农机作业、灌溉、植保、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产后服务(产品贮运、保鲜、加工、销售、保险等方面的服务)等;其次发展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重点发展各种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以及服务的资金、劳务、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推动商品性农业基地的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再次要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生产联合体、科技企业、科技咨询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农情、农价等市场信息等;还要发展最后要建设保障服务体系,建立物资供应、保障制度等。
为了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在农业发展方面,今后一方面要加强农业基础产业,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产业化,从根本上构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另方面要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如果农户从事的是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这时的购销活动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会取得重要地位,从而使流通职能从农户中分离出来,形成供、运、销等专门的流通服务组织;再一方面要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从而促进为企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增强对村办企业的服务职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2月21日)指出,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因此村庄首先要以“生产发展”为主线,按照城乡经济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确定村庄经济的产业发展定位,根据本村及周边的资源条件,寻求村庄潜在的经济发展优势,努力促进村庄产业经济的发展。在发展村办企业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2月8日)文件指出,要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对规模以上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引导农村集体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下,鼓励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目前村庄总体水平低,产品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生产效率及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较小,低层次重复建设严重,不易形成聚集效益,从而影响村庄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村庄用地要相对集中发展,应按照村庄整治布点规划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引导村庄企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便于各项设施共享,有利于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并促进优势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村办企业的结构调整涉及到乡村、城市及区域,必须发展与之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实现企业结构的转变及集聚规模效益的形成。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首先要发展工业品市场的中介组织,加强产品的营销环节,尽快实现产品的价值;其次要结合村办工业小区建设,集中发展工业小区的仓储、运输等配套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以提高工业的运转效率;再次要建立社会融资服务体系,以村办工业积累为主,政府协资、社会集资、上级助资、农民带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等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服务体系,促进村办企业的发展。
三、加强为居民生活的服务职能
社会主义新不仅注重经济发展,还应涵盖村庄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村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作用日益彰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1月29日)提出,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充分发挥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新格局,建立高效的城乡生产和生活的服务体系。今后要加强生活保障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传统的优势产业商业、饮食业、建筑业,这些行业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盈利高,发展迅速,应巩固这些行业的基础,扩大规模,推动其上新层次;加强面向村镇的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充分考虑居民生活多样性的特点,在村镇内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向城市型社会组织转变;加强面向村镇的文教设施,从而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在新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村庄文化环境,延续村庄历史文脉,充分体现农村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保持好农村良好的生态优势,最终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通过新农村第三产业服务职能的加强,使新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面向城市、面向区域,进而结合市、县、镇形成完整的第三产业体系。还要不断拓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渠道,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推进农村产业升级换代。
:
[1]陈天培:发展第三产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乡镇企业,2006,( 09):74~75
[2]姜长云等:我国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与作用[J].经济研究参考,2007,( 53):2~14
[3]杨艺庞雅莉:我国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 0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