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趋势及原因研究述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曾国安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在不同居民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中,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是最大的。学术界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长期扩大的趋势的基本结论。结构的二元性、政府推行的城市偏向的制度和政策、城市偏向的经济战略和权力的不平衡,以及经济体制改革造成的机会不平等等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学术界已经进行的这些研究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和原因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但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还不够。应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系统化的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变化和原因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当前中国各种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展开了多视角的探讨和研究。本文旨在对国内学者有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趋势和原因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以梳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思路,明确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

  (一)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

  1.以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名义比率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李实等认为,在改革初期,由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是相当大的,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比率高达2.37;1978~1983年,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率先展开,这一比率有所下降,到1983年达到最低点1.70,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不断缩小的;1984~1994年,这一比率开始了逐步上升的过程,到了1994年达到最高点2.60,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逐步扩大的;1995年,这一比率有所回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仍然略高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

  2.以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名义比率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曾国安、胡晶晶认为,采用这一指标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缩小(1978~1985年)——扩大(1986~1994年)——再缩小(1995一1997年)——再扩大(1998~2003年)的过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经历了一个由高(1978~1981年)到低(1982~1985年),再由低到高(1986~2003年)的过程。整个20世纪80年代,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低于20世纪70年代末,但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几乎都超过了20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尤其是本世纪的几个年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超过20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

  3.以城镇居民的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实际纯收入的比率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蔡昉得出的结论是,自1978年以来,城镇居民的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实际纯收入的比率持续下降,到1988年之后才有大幅度的提高,但迄今为止尚未回归到1978年的水平。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虽然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但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始终没有超过1978年的水平。

  4.以城乡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黄泰岩、王检贵和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都认为,1980~1997年,以两者之比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演变过程,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始终没有超过1980年的水平。阿齐兹·拉曼·卡恩、卡尔·李思勤等则认为,1988~199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两者之比从1988年的2.42下降到1995年的2.38。王少国得出的结论是:1985~1994年城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之比逐步上升,1995~1998年该比率有所下降,1999~2003年该比率又不断上升,并且已经超过了1994年的最高值,1985~2003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再扩大的过程。

  5.以城乡居民的消费和储蓄之比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郭兴方的结论是:1978~1984年两者的比值有所下降,1985~2003年两者的比值则急剧上升,这说明白1978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由高到低,然后直线上升的过程。用这种方法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明显要高于用前几种方法计算的比值。

  (二)以结构相对系数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

  陈宗胜、周云波等学者从人均收入的角度,以城乡居民收入的结构相对系数来测度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大小。结构相对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国内宏观-[飞诺网FENO.CN]
 
  其中,ηu和ηr分别表示城镇居民收入的相对系数和农村居民收入的相对系数,Iu和Ir分别表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当ηu=ηr=0.5时,表示城乡之间不存在差距;当ηu和ηr偏离0.5时,表示城乡居民之间出现差距,偏离越多,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反之,则表示差距越小。陈宗胜、周云波等用该指标测度了1978~1999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现1978~1983年间ηu和ηu偏离0.5的程度逐步缩小,而1983年之后ηu和ηu偏离0.5的程度不断扩大,这说明在此期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的过程。

  (三)以城乡混合基尼系数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

  陈宗胜、周云波用差值法计算了城乡混合基尼系数,他们给出的测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计算公式如下:

  Gtr=It-Pr=Pr-Ir

  其中,It和Pt分别表示城镇居民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比重和城镇居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Ir和Pr分别表示农村居民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比重和农村居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该指标等于1时,表明城乡居民收入绝对不平等;等于0时,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完全相等。用该方法测度的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结果如下:1981~1983年基尼系数有所下降;1984~1994年基尼系数在波动中不断上升,1995~1997年基尼系数再次下降;1998~1999年基尼系数又开始上升,远远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

  (四)以十等分组法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

  赵人伟、李实利用中国社会院1988年和1995年两次抽样调查的结果,用十等分组法对城乡差别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1988年还是1995年,农村居民集中地分布在低收入组,城市居民集中地分布在高收入组,且这种分布状况在1988年和1995年之间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说明在此期间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始终没有缩小。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从居民收入的变动性的角度,描述了在一定时期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是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衡量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

  二、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二元经济结构

  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许多学者把它看成是化进程中的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即认为中国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先进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是造成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而且,近年来,学者们纷纷通过建立模型,对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程度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对中国1978~1993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二元结构系数、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比重、城市居民隐性收入比重、农村居民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和城乡人口比例等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二元结构系数解释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59.62%,说明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陈宗胜通过一个简单的二元经济模型,从理论上说明,在二元经济中,决定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农业与非农业的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就业负担系数比、两部门分配系数比及农村工业化水平。并利用中国1978~2002年的相关数据的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这四个因素能解释这一期间内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89%。

  (二)维系二元经济结构的各类制度和政策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认为,国家的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一系列旨在促进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正如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对居城乡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一样,最终通过商品交换等途径被融入进二元结构的影响之中。赵人伟、李实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长达十年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同原有体制下的“政策惯性”有密切的关系。陆铭、陈创利用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因素。

  还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某一制度或政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的研究。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杨宏炳认为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杨建成则认为现行的户籍制度从对城镇居民人为的政策偏向、阻滞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造成进城农民收入过低等三个方面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2.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政策。蔡昉在其所谈到的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城市偏向政策的第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垄断产品流通,提高品价格和压低农产品价格,制造不利于农业的贸易条件,形成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李习纯认为,在产品价格链中,农民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3.城市偏向的财政税收政策。傅道忠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长期推行城乡有别的二元财政政策和制度有关。4.城市偏向的信贷政策。章奇等利用中国各省1978~1998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各省以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所衡量的金融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带有城市倾向,金融发展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并且金融发展的这种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5.城市偏向的转移支付政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的转移支付政策不但没有缩小城乡差别,相反还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6.城市偏向的公共物品供给政策。

 (三)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郭玮认为,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使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而且使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加强,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差距扩大了,城乡物质基础的差距推动了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林毅夫、刘明兴指出,发展战略是解释中国20多年来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键。他们的研究发现,城乡技术选择指数的变动趋势和分布特征与城乡相对人均消费水平极为相近,从而说明城乡差距或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剧,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背离了本地的比较优势。

  (四)城市偏向的权力不平衡

  蔡肪、杨涛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城乡居民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相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城市居民在改革后有机会通过“投票”和“呼声”两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集团利益,影响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决策。杨继瑞、祝志勇认为,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进程加快,利益格局变迁。在政府——市场——农民三者间,农民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李卫兵认为,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城乡地理位置的差异会给城乡居民带来不同的地位收益,拉大了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五)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认为,城乡改革不平衡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而转轨时期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使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赵人伟、李实把体制变迁因素划分为有序变化和无序变化两类。其中,有序变化主要包括价格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的价格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对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起了显著的作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起到了缩小城乡差别的作用。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则扩大了城乡差别。可见,有序变化既可能拉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可能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无序变化则包括了各种寻租活动、内部人控制、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各种垄断行为以及腐败问题,所有无序变化都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三、几点看法

  (一)关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衡量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到底处于何种水平,需要进行量化分析。学术界采用了多种衡量方法进行衡量,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得出的具体结论并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我们认为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我们宁愿将其视作相互补充的关系。以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名义比率,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名义比率,来衡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优点是简便,结果直观,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无论是城镇人均生活费收入,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未包括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补贴、福利以及主要集中于城镇居民的非正常收入。因此这两个指标都低估了中国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由此会造成低估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第二,一般来说,农村地区的物价水平低于城镇地区的物价水平,名义收入并没有考虑城乡物价水平的差异,因此就不能排除掉物价因素放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而也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城乡居民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

  以城镇居民的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实际纯收入的比率来衡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优点是,消除了物价因素对收入差距大小的影响,但并没有解决对城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低估问题,而这是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小影响更大的因素。以城乡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来衡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无疑是,要解决收入衡量范围不全和物价因素的影响问题,应该说这是为了准确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提供的一个很好的研究思路,但也面临着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缺乏所需要的统计资料,由此就只有依靠抽样调查资料。但仅仅以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来估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来源繁多的可支配收入,应该说是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的。以消费和储蓄代替收入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然可以避免直接以统计资料提供的城乡居民收入,或者通过调查估算的城乡居民收入来衡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所碰到的困难,但一方面收入差距与消费储蓄之和的差距并不是一回事,另一方面储蓄的衡量并不容易,尤其是实物形式的储蓄的衡量非常困难,另外消费范围如何确定也是一个问题。以结构相对系数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以判断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但并不能提供差距的直观数据,而且前述有关城乡居民收入衡量面临的困难也不可能依靠这种方法得到解决。由于基尼系数的综合性强,因此以计算城乡混合基尼系数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学术界也已经做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应用仍然存在着很多困难,一是采用何种方法计算基尼系数为好仍需探讨,二是同其他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方法一样,基尼系数计算也面临着统计数据不全、不准确的根本困难。以十等分组法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用于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而不是直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

  (二)关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学术界有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这些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了有价值的分析,应该说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差距扩大的原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从整体的视角来看,任何单一视角的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其局限性。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必然会经历二元经济结构阶段,但是这一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及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是强化还是弱化,则与政府推行的制度与政策有关。学者们从维系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和政策的角度所展开的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是很有价值的。这些分析一方面说明了这些制度和政策通过强化二元经济结构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些制度和政策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的确,政府既可以推行强化二元经济结构和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制度和政策,也可以推行弱化二元经济结构和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制度和政策,这些研究说明了政府推行的许多制度和政策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关的维系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和政策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对相关制度和政策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这些制度和政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机制的研究。由于最近几年,中国严格的户籍制度开始松动,农产品价格也开始回归其价值,税收政策、金融信贷政策、转移支付政策、公共物品供应政策也开始进行调整,城市居民的部分福利性收入实际上在减少。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并没有出现缩小的趋势,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也是秉持二元经济结构制度和政策论的学者需要回答的问题。

  虽然城市偏向和非农产业部门偏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不是导致政府推行维系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和政策的唯一原因,但的确是基本原因。经济发展战略视角的分析一方面对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途径做了分析,另一方面对政府推行维系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和政策的原因做了解释。但问题在于,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是否合理,或者什么样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才是合理的。如果不能回答这些问题,那我们最终就无法对是否应该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做出回答,由此也就无法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角度就此给出明确的政策结论。

  从城乡政治权力的不平衡的角度解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它有助于解释城市偏向的制度和政策的产生和维持。制度和政策都是人制定的,不同利益背景的人对制度和政策的利益取向偏好是不一样的,政治权力的不平衡决定了利益实现能力的差异,强势方的利益会得到充分或者更大程度的保障。不过现有的成果还只是初步的研究,我们需要对是否存在城乡政治权力不平衡,如果存在,城乡政治权力的不平衡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城乡政治权力的不平衡影响政府制度和政策的机制,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机制,以及为什么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等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我们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系统性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不过是结构转型过程导致的系统性的城市趋势和多种因素造成的系统性的城市偏向的制度与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系统性的纠偏机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状态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应该对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给出系统性的政策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