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FDI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宿慧爽 时间:2010-06-25

    摘要:东北老基地FDI的投入应随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逐步由传统制造业的资金规模扩张型向制造业的技术能力扩散型,实现产业规模扩张与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FDI;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 


      在开放的条件下,FDI对区域的创新活动将发生直接与间接影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技术引进、扩散、示范、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和技术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的重点技术引进与重点投资建设形成的。东北的产业特点是以重化工业的大中型国有为主体,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均高于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后,由于东北制度创新步伐落后,国家早期重点投资所形成的产业技术的相对优势消失殆尽,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相继暴露。比如,企业的设备和工艺严重老化;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多数国有企业债务、冗员和社会负担沉重,而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缺乏活力;企业规模达不到合理的经济批量,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上下游一体化程度差;产品内部结构失衡,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人才资源大量流失,各层次人才匮乏。以上因素都制约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FDI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的效应
  
  从总体上看,FDI在东北发展整体滞后。辽宁省FDI效应排名从2001年全国第13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6位,这说明FDI在该地区的技术创新有了很大提高。2001年一2004年,黑龙江省的FDI指标从全国的第28位上升到第22位,而吉林则从第10位大幅下滑至第29位。综合看,FDI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新作用落后,尤其是吉林省,FDI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不仅小而且还呈逐渐下降趋势。
  吉林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较具代表性,我们重点研究FDI对吉林省技术创新的影响。FDI可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受资地区的技术创新,但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是通过外资企业的科技活动。其一,外资企业在吉林省的科研机构及人员均占较小比重。2004年,吉林省大中型外资企业中,发生科技活动的外资企业数量23个,占内外资企业总量的18.11%;办科技机构的外资企业数量14个,占总量的10.22%;外资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总人数为830人,占总量的5.04%;R&D从业人员158人,占总量的4.55%,以上数据表明,FDI的科技资源只构成吉林省科技资源的很小部分,这也是吉林省FDI技术创新效应弱的根本原因。其二,外资企业在吉林省申请专利数和科技项目数过少。从科技项目数看,2004年外资企业的科技项目数为38项,占总量的5.09%;从申请专利的数量看,外资企业在2004年共计为8件,仅占总量的2.12%,其中发明专利为零。表明吉林省外资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不活跃。其三,外资企业在吉林省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不足,但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上比重较大。2004年,吉林省外资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吉林省支出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43%、4.07%、19.41%、3.42%、0.43%、83.39%。
  
  三、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FDI技术创新效应的因素
  
  1.外资的规模与数量。外资规模与数量上的差距是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FDI技术创新效应不明显的一个主要原因。沿海地区吸引外资的数量历年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由于先进人沿海地区的外资企业多数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并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它们在沿海地区的成功极大地吸引了海外的竞争者与配套企业,从而使沿海地区外资数量大幅增加。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区位条件、市场机制、经济发展等吸引外资的因素上不处于优势,所以吸引外资的规模和数量并不乐观。
  2.产业的配套与集群。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外资企业配套的企业和企业集群相对较少,直接影响到外资企业在该地区的根植性,而区域内多数企业的合作意识不高,倾向于各自为政,资源没有整合利用。因此,难以发挥合力的作用,难以使创新因素集聚和竞争动力放大,进而影响到FDI在该地区的技术创新效应。
  3.人才的专业化与流动性。东北老工业基地专业人才普遍缺乏。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合作相对较少,再加上多数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视不够,所以,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科技人员数从2001年的70252人下降至2004年67629人,家和工程师人数也由2001年的51277人下降至2004年的48620人。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口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由2001年0.6%下降至2004年的0.55%。在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小,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劳动力在区域间流动障碍的逐渐消除,东北地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有向沿海地区流动的强烈愿望。另外,东北地区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结构不完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严重等,使该地区缺乏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同时,也使该地区缺乏专业人才来承接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因此,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日益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瓶颈”。

  4.研发机构的数量与质量。吸引跨国公司建立研发中心的直接投资可为增强受资地区的技术力量做出突出贡献。相对于东北老基地来说,沿海地区在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和鼓励外资增加科技投入以增强自己的科研力量方面享有较大优势。外资研发机构的技术装备、实验条件、人员素质普遍高于国内研发中心。它的建立不仅增强投资地区在重要产业领域中的技术开发能力,而且也产生较强的技术溢出效应。外资研发机构的设立为所在区域带来大量研发成果、最新的研发思路和学术思想,而且这些研发机构在提供国际培训和交流的同时,还雇用大批当地科技人员,使研发机构的人员不断本地化。这些研发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将会接触到行业内最新的技术,站在行业的技术前沿,把握产业的技术脉搏。
  5.企业的技术水平与承受能力。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部分制造业或轻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与国际大企业对接。由于企业技术水平低,在与外商洽谈一些重大技术引进时缺乏谈判的条件和主动权。同时受企业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引能力差,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要充分实现技术创新的效果还需继续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
  6.市场容量与竞争程度。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外商投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从自身利益出发和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外商一般不会转移最先进的技术。从总体上看,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并不比当地企业的平均水平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企业结构不合理也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但这些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弱;民营和私营经济力量薄弱,市场份额小,贷款难,制约企业技术创新。
  
  四、东北老工业基地引入FDI的对策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引入FDI的模式也必然要随之转型。要引导规模型的FDI引入模式转变为技术创新型的FDI引入模式。技术创新型的FDI引入模式,就是有选择性地引入技术层次相对较高的FDI项目,引导FDI企业加大在投资区域内的R&D活动,加强配套企业与其技术经济联系,通过对技术的模仿创新、联合创新,直至形成自主创新体系,使FDI项目成为技术创新的“集聚核”。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调整招商引资政策。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发挥好FDI的技术创新作用,政府迫切需要利用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调整FDI投入的方向。具体说,应采取既鼓励又限制的引资政策,鼓励引进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能促进区域研发能力提高的项目及符合区域长远发展利益的项目,限制非技术项目的引进,使FDI逐步由传统制造业的资金规模扩张型向制造业的技术能力扩散型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的规模扩张与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
  2.提高企业的技术配套与承接能力。技术开发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地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资金投入机制,设立用于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专项资金。在技术引进方面,应加强引导,减少重复和低水平引进。
  3.重视发展产业集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级政府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区位、资源、技术水平等因素,明确产业集群的定位。政府在突出产业集群目标的前提下调整招商引资策略,找准外资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结合点,以外资来带动产业升级,快速扩大产业规模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并为产业集群的企业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条件、中介服务体系、法规及政策服务、配套、人才支持等软硬件服务,加深集群企业的根植性,充分发挥其对当地相关产业的前后向关联效应。提高产业集群内企业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学习运用先进企业管理及市场营销方法和经验的动力,提高集群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4.加强与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要从政策上吸引500强企业来东北投资,用其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改造东北的传统制造业;创造条件,积极争取这样的大公司在东北设立技术研究中心,使其核心技术的研发本土化;鼓励东北的中小企业为FDI项目进行产业配套,使其实现与国际先进技术的接轨;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东北人才结构由文化型向技术生产型转化;加强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提高技术创新的市场化、商品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