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从结构、财政政策和收入来源三个方面分析了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 农民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276.24元和114.06元增加到2005年的9107.1元和3481.6元,分别增加了31倍和29倍。然而还存在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1978年居民人均收入仅比城镇居民收入低162.18元,而2005年,这个差距增加到了5625.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制约了河北省农村经济的,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因此,揭示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自1978年以来,河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都有所提升(如表1所示),但是在收入的绝对值,增长速度等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同。本文采用收入绝对值和收入增长速度两个指标说明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同
自1978年以来河北省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都有大幅增加,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以5年为一时间段进行比较可以看到:1978-1982年,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足200元;1983-1987年,收入差距增加到了400元;1988-1992年,差距继续扩大,突破了1000元;1993-1997年,差距比前一个阶段增长了一倍,达到了2672.66元;1998-2002年,差距扩大到近4000元;2003-2005年,差距已突破5000元。在1978-2005年的27年时间里,差距最大的是2005年为5625.5元,本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481.6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94、1995年水平,落后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且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1978-2005年,河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增长速度中,可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却不相同。总体而言,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速度大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年增长速度。
2、河北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河北省城乡差距问题是由和现实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国家政策的因素,也有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既有体制方面的因素,也有河北省城乡居民自身状况的因素。本人认为,体制政策、城乡居民自身素质是差距产生和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本文将从经济结构、财政政策和收入来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属传统产业,效率低、周期长、产品价值低,对农民而言,农业收入只能维持生计,而城镇居民从事的产业科技含量高、见效快、设备先进、资本密集,比传统产业更有优势。而且,农业和的生产方式不同,相较于工业易于与科技相结合,农业对科技的投资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2004年在国家2357.89亿元的农业投入中,对于农业科技三项的投入仅占总投入的0.56%,使得农业缺乏比较优势,难以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可以说传统农业的劣势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及存在。
(2)城市倾斜的财政政策。国家长期以来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城市偏向政策导致财政投资对城市倾斜,二十年来,河北省财政支农的资金绝对值有大幅度的增长,由1984年的3.3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8.59亿元,但是财政支农资金占河北省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由1984年的9.37% 降到2003年的4.73%,2004年河北省农业支出为242201万元,相对于2004年河北省乡村总人口5389.87万人而言,人均占有支农资金仅为44.9元。而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导致农村无力提供足够的自身所需的公共产品开支,从而加剧了城乡社会福利收益、工农技术进步之间的差距。
3、缩小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1)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应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的限制,实行城乡一体化,加大对农村财政支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并建立监督监测机制,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保障农村自身的各方面权益。
(2)大力非农产业,扩大农民就业渠道。非农产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2004年,河北省转移到非农部门的劳动力1171.55万人,剩余劳动力转移度达70.09%。就河北省整体而言,应拓展农业外部增收渠道,以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崛起,实现二三产业的协调,特别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乡镇发展,活跃农村非农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农民就业渠道。
(3)提升农民自身素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尽管农村居民在收入增幅上有所提升,有些年限甚至高于城镇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也很容易发现,1978——2004年存在的四次较为明显的大幅度收入增长都得益于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升,这仅仅是一种短期的制度收益,而这种制度对农民的收入影响程度在不断的衰弱。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一个内在因素是农民自身素质低,使得农村居民的就业渠道受限制。
目前农村居民的受程度远远低于城市水平。2004年,在河北省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分析中,河北省农村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人数占1.47%,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占23.75%,占比例最大的是初中文化程度,占到58.7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16.03个百分点。而国家各地区同等教育程度的平均比例分别为9.68%、33.42%、38.64%、18.86%,所以说较低的文化水平阻碍了农民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吸收和应用,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对工作的自由选择。
而农村人口素质和能力低是影响其收入的关键性因素,教育则是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面对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的问题,政府应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除了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外,还要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
【】
[1] 祁林德:浅析城乡收入拉大的原因 经济[J] 2005(24)P121-P122。
[2] 杨金深等著:城乡经济统筹理论与政策[M]农业出版社。
[3] 刘黎清、李梅: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观察[J]2006年第3期(总第209期)。
[4] 李同彬: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构建和谐城乡关系农业经济[J]2006.1。
[5] 白辰艳: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市场经纬[J]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