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与“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6-2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随着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一国两制”政策的实施初见成效,祖国的和平统一已不再遥远;大陆和省分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下简称“入世”——指日可待。进入21世纪,人们更加关注“中国经济一体化”问题。

    一、“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分析

    (一)“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1、“经济一体化”至今尚无一般公认明确的定义
    1950年,西欧国家在酝酿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前后,便使用了“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这个词,并认为要达到欧洲统一,必须以实现经济一体化为基础。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事“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他们认为,“经济一体化”主要指的是,各国经济之间的贸易合并到一个更大区域的过程。随着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也得到丰富,但不同的经济学派有不同的主张。
    德国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W·洛普克认为,一体化是这样一种局面,在此局面下,各国经济之间的贸易关系可以像在一个国家内部存在那样自由和有利可图。
    J·平德参照《简明牛津辞典》为“经济一体化”和“经济联盟”下了一个可行的定义:一体化是将各个部分合并成为一个整体,而联盟是指各个部分或成员联合起来而形成一个整体。因此,一体化是达到一种联盟状态的过程。“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不仅允许商品在它们之间自由流动,而且允许生产诸要素自由流动,为此必须消除各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各种歧视,作出一定程度的政策协调。
    丁伯根在此基础上,对“经济一体化”定义作出划分,提出所谓“消极一体化”(Negative Integration)和“积极一体化”(Positive Integration)。前者只包括消除贸易歧视,后者除实现前者之外,还包括为达到经济和福利目标而实施的政策协调甚至制定共同经济政策。
    金德尔柏格和林德特在《国际经济学》中,对“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作了更明确的阐述。他们认为,贸易一体化是范围较大的各种“经济一体化”的一部分,“经济一体化”可以指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体化和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以及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
    巴拉萨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作为一个过程的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种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
    2、人们还认为,经济一体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经济一体化”,又称“全球经济一体化”或“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构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运行的整体,是各国在意义上的主权和地理意义上的疆界不变的情况下,作为经济意义上的国家界线的淡化。广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国与国之间产品和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如果从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上说,也就是再生产过程各阶段上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
    狭义“经济一体化”,又称“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间为促使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商品和劳务在本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实行经济联合,采取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使各成员国的经济构成统一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演进的,这一定义所揭示的内涵在于: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显著的标志是成员国家间关税等贸易障碍的消除;其次,谋求最佳国际分工是一体化的根本原则;最后,一体化的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国能获得比单独一国时更大的经济利益。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作为一个过程比作为一种状态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已有100多个,成员几乎囊括了全球所有国家,可见其发展势头之迅猛。

    (二)“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1、“中国经济一体化”的提出,是两岸四地经贸关系日趋紧密,相互贸易依赖程度不断递增,互补合作区域进一步扩大的客观反映,也是在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及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势之下,两岸四地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早在1980年香港学者就提出过“大中华经济圈”的概念,认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亚太地区有可能出现“中国人共同体”或“中国人经济集团”。后来两岸学者以至美日等国学者相继提出了“大中华共同市场”、“中国经济区”、“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华人共同市场”、“华人经济圈”、“经济中国”,以及“中华圈”(The China Circle)等等。
    2、“中国经济一体化”固然不同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也与当今世界流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所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主权国家间的经济协作,而“中国经济一体化”是指统一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协作。具体地说,“中国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中国领土范围内(包括两岸四地: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形成经济比较优势的一个区域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经济优势的潜能,充分地发展经济,以达到和平统一祖国、繁荣富强祖国的目的。
    3、两岸“入世”后,两岸四地将同为世贸组织成员,而大陆和港台现在都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因此,“中国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系密切,这种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中国经济一体化”有赖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在最低程度上,将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步进行。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WTO和APEC的重要成员,其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对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和间接的示范效应。
    “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应当也不会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二、“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决定因素分析

    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两岸四地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与合作,走向“中国经济一体化”,是由以下五大主要因素决定的。

    (一)经济利益的需求
    经济渗透和相互依存的不断加强,使经济利益各方迫切要求进一步合作。由于香港一直扮演台湾的海空运中继站、国际电讯邮政中继站,以及两岸经贸活动的中介地的角色,台湾对外贸易对香港的依赖加深。而香港的繁荣依存于大陆的发展,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依存于香港的中介。经济互利格局的建立,推动了各方经济合作与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二)优势互补的需求
    两岸四地优势和劣势的差异,是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基础。大陆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能源和原材料资源,基础雄厚,某些高科技领域具有优势,市场广阔,地价、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低廉;但是人口压力大,缺乏资金和先进技术及国际营销和经验。而港澳台则恰与之相反,特别是台湾,地狭人稠,土地价格昂贵,社会治安恶化,人心不稳,属典型的孤岛经济;这一切促使台商向大陆大举内迁,借以改变劣势,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三)国际市场压力和贸易保护主义因素
    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为港澳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若干机遇,但也带来了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发展空间狭小,贸易保护主义日趋猖獗等挑战。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在贸易、技术等方面实行日益严厉的保护主义措施。为解决市场空间狭小和基础不牢等发展问题,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以“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扩大经济空间,加快对外投资,发展“境外经济”等,对港澳台,尤其是台湾企业给予极大的竞争压力。虽然台湾企图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实施“南向政策”,但都未能如愿。在国际市场压力等因素下,台湾出现出口市场以美国为主的格局发生迅速变化的趋势。专家预计,到21世纪初,香港(大陆)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地和最大贸易伙伴。国际经贸关系及其市场环境变化,将促使台湾外贸市场融入“中国经济一体化”并加快投资,在大陆建立起产业上中下游之间的支持体系。

    (四)传统文化与血缘关系因素
    大陆与港澳台同祖同宗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传统文化和渊源,以及统一愿望,对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生成起到重要的“胶合”作用。虽然从政治经济角度,以及国际经济格局变动影响着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和“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但是中国人“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必将推动着全球华人去构筑和发展“中国经济一体化”。这就导致尽管海峡两岸政治对立,但经贸关系仍然得到持续发展。

    (五)大陆的改革开放因素
    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大陆经济发展进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转型期。大陆经贸体制和政策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从1980年以来,大陆加快了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新体制,制定和颁布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及各种外贸法规等。大陆在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同时,为港澳台经济合作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机遇;同时也为两岸四地在更大程度上参于国际分工与协作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促进了“中国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因此,大陆经济的日益开放及其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为两岸四地经济的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大陆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了世界,不仅为港澳台产品进口和香港转口海外产品提供了充裕的货源和扩大的市场空间,也为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贸易创造了更多的需求,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三、“中国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分析

    在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迅猛发展和多边贸易体制日益加强的背景下,中国面临被区域集团边际化的危险。两岸四地经贸往来频繁,但迄今尚无正式合作协议,前途充满变数。及时构建包括两岸四地的次区域集团,可以缓解“挑战大于机遇”的劣势局面。具体地说,“中国经济一体化”具有下述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一)经济互补互利与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表明,经济上的互补互利是其基本动力。港澳台与大陆的经济结合推动了彼此经济的持续增长,20多年来,中国大陆一直保持着世界上最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而港台则保持以5-7%的速度增长。据WTO估计,“大陆因素”对香港本地GDP的总贡献率在1980年时为5%,到1990年则高达25%,到1995年进一步增至45%。同时两岸贸易对台湾GNP的贡献也高达10%(1995年)。

    (二)规模效益的提高与市场容量的扩大
    经济一体化导致市场规模扩大,使得企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节约生产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港澳台地区内部市场狭小,形不成规模经济,因而企业多为中小企业,R&D投入较少,产业升级缓慢,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弱。而大陆拥有近14亿人口,经济发展迅速,需求增长强劲,市场潜力巨大,为港澳台产品生产专业化与经营规模化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在大陆改革开放之前,港企雇佣的产业工人从未超过90万,而到90年代末则超过了400万,其制造业规模亦扩大四倍。由于有大陆作为制造业基地和市场这一“经济腹地”,香港第一次能够支持地区性的公司和潜在的世界级公司。例如目前,长江实业集团已成为世界规模的房地产公司。一些台资企业在大陆的生产已超过在台湾的产值,如统一企业正成为新兴的中国企业。港澳台则可凭借其信息与销售网络,为大陆产品拓展国际市场,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随着大陆公司把香港作为其国际活动的基地,谋求把香港作为使它们大量的科研成果商品化的中心,香港第一次有可能成为一些世界公认的公司和商标的发源地。不少台资公司也认为,在台湾本土,台湾公司一出世,即面临世界竞争的压力,难以出头做大;而大陆广阔的市场,有利于其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进而通过“干中学”增强竞争力,与世界级大公司相抗衡。

    (三)“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显著
    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融合过程所产生的资源重新配置,使得四地各自生产产品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随着经济与市场扩大,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各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从而加速经济成长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粤港两地分工协作为例,香港制造业的北迁,不仅促进香港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为港商带来巨额利润。大陆劳工工资不到香港劳工工资的一半,如以300万人计,仅此一项,每年可为香港节省工资相当于其本地GDP的32%,从而使香港在半代人的时间里创造了比大多数南欧人更高的生活水平。而香港每年要向广东支付相当数量的工资及地租,也大大提高了广东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这也反映了自由贸易促进生产要素价格趋于一致化的经济。相反,因目前两岸之间的某些壁垒尚未消除,这种“贸易创造”效应在两岸之间尚受到很大限制。例如,对进口大陆制成品控制很严格,因而使得大陆出口到台湾的产品中初级和半成品占了绝对比重,而台湾输往大陆的货品则多为资本品。这与大陆制成品出口占80%以上和台湾出口消费品占多数的现状差距较大,致使两岸的贸易并未真正反映各自的比较优势。
    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也是众所周知的。港澳台对大陆市场的开拓减少了对美欧日市场的过分依赖。尤其是台湾,1984年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占其出口的48%,而1995年则下降为23.6%,1998年进一步下降为20.1%,大陆正取代美国成为港澳台的最大出口市场。由于这一贸易转移效应,使美国对港澳台经济的影响力显著下降。

    (四)资源配置的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一体化理论认为,不同经济体间撤除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使得彼此间可以依赖比较利益的原则来实行分工协作,从而使得资源能够重新配置而达到最有效的利用,这就是“资源优化效应”。在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随着商品、资本、技术乃至劳动力流动的加速发展,不仅使四地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也使各自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入良性互动发展状态,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益。20世纪80年代以来,港澳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华南地区的转移,大大促进了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以化为先导的产业升级。而港澳台则利用四地经济协作与融合的有利条件,将一些比较优势已经或正在丧失的产业转移到大陆,使其众多的下游工业降低了成本,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开创了中小加工工业的第二春。同时使港澳台能集中力量发展更具优势之服务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顺利地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可以说,正是因为旧产业的“空洞化”,才使得新兴产业“和平演变”、“顺利接班”。否则,如果是直接淘汰旧产业,发展新产业,那么既浪费了旧产业的产能,又难以筹集巨额资金以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两岸四地之间的比较优势,在市场机制诱导下,以外向型经济为契机,日趋融为一体,进而也增强了四地在国际市场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与竞争力。
    (五)加速统一的过程
    在“中国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两岸四地的政府、企业、团体和人民经贸和文化交流频繁,来往密切。这必然有助于加深相互了解和理解,增进友谊,最终有利于“一国两制”的顺利实施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彻底完成。

    四、中国“入世”对“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影响分析

    中国“入世”,将加速“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从现状来看,大陆已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现了合作,其中绝大部分是资本主义国家;港澳作为独立关税区已经加入WTO;大陆和台湾也即将“入世”。这说明,不同的制度不是经济合作的障碍,或者更确切地说,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碍;同时也说明,海峡两岸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势在必行。但是,以大陆为一方,以港澳台为另一方,双方之间在政治、和经济制度方面毕竟存在许多分歧,因此,大陆同台港澳的经济一体化将是极其不平衡的。在某些领域内,一体化进展得很快;但在另一些领域里,则进展缓慢。但是,两岸“入世”将会从以下5个方面加速“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1.在商品市场一体化方面 由于对货物流动的控制较松,大陆和港澳台之间商品市场的一体化进展迅速。随着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区域内贸易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祖国大陆华南四省区(闽粤桂琼)与港澳台的贸易会进一步增加,因为近几年来华南四省区经济发展较快,基础设施有所改进,大规模的化建设,需要加强在港澳的采购,而这一地区日益增加的产品,也需要利用港澳市场寻找销路。90年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顺差较大,为改变这一状况,台湾将禁止从大陆进口产品由过去正面列表改为负面列表,这有利于台湾与华南四省区贸易的发展。而两岸“入世”后,台湾更需开放大陆商品进口。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则两岸的直接贸易量会增加,而通过港澳转口台湾的部分会减少。这意味着港澳与台湾之间的贸易将在“三通”实现后有所下降。大陆及华南地区与台湾如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某些产业的发展的基础上,按世贸组织及亚太经合组织(大陆和港台都是其成员)的要求,进一步简化海关手续,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协调和统一海关制度等,以减少不同政治制度、不同价值观念对经济合作的不利影响,则两岸的贸易将会有大幅度的增加。两岸“入世”后,区域内(两岸四地)商品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将大大加快。
    2.在技术经济一体化方面 所谓技术经济一体化,是指融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科研成果、企业产品的生产经营为一体。
    两岸四地在技术经济一体化方面各自具有的优势在于:
    大陆,科技体系完整,科技人力资源丰富而价廉,科研开发深度强,资源和劳动力丰富而廉价;香港,外观设计与包装技术突出,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能力强,国际市场联系广泛、信息丰富、嗅觉灵敏,融资能力强;台湾,技术开发、商品化与技术管理能力强;澳门,与国际市场联系较紧密。
    事实上,两岸四地一直在遵循比较优势原理进行技术经济一体化,且成效显著。在两岸“入世”后,这方面的一体化将加速进行。其可能的模式之一将是:台港澳企业针对国际市场竞争需要,共同出资委托大陆(或台湾)科研机构(或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并依协议分享研究成果与专利权;港台企业借助科研成果商品化、管理能力及商品设计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利用香港融资优势,由大陆企业进行产品的生产;港澳企业将大陆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
    3.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方面 两岸四地的劳动力市场本来缺少一体化。对进入港澳台的大陆人实行严格的控制,台湾尤其如此。不过,来自大陆的非法入境者屡见不鲜。大陆人永久定居香港和澳门面临很高的壁垒,但暂时居留港澳的壁垒近几年来则降低了。自从1989年香港政府实施了第一个劳工输入计划以来,越来越多的大陆工人根据临时合同到香港工作。对大陆专业人员入境的限制近来也有日益放宽的趋势。对待官方护照进入香港的大陆人,很少有什么限制。大陆的者在港澳的外来游客中都占据相当的比例。而大陆对港澳台居民在大陆工作没有什么限制,随着港澳台在大陆投资设厂的增加,港澳台居民在大陆工作的人数日益增多。
    港澳回归后,对来自大陆移民的严格控制已有所放宽。两岸“入世”后,台湾必须开放大陆人员的到来,而港澳也要更开放对大陆移民的控制。因此,两岸“入世”后,两岸四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将明显加快。预计人员流动的方向将是:一般劳工和高科技人才向港澳台流动,而专业服务人才向大陆流动——当然,这是就其主流而言。
    4.在服务市场一体化方面 大陆和港澳台之间的服务市场一体化进展一向很慢,因为大多数服务产品是不能出口的,只能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再者,服务的对象是人,需要人与人的接触。港澳台对来自大陆人员的入境控制妨碍了服务市场的充分一体化。
    而两岸“入世”后,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加速发展,服务市场一体化的障碍大大减少,因此服务市场也必将加速一体化。
    5.在市场一体化方面
    大陆与港澳台之间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展也很缓慢。因为大陆对资本帐户的外汇管制一向严格,而台湾当局则实施“戒急用忍”政策。
    而两岸“入世”后,两岸的金融体制、投资政策将进一步改革,与世界经济接轨。这对两岸四地的金融合作十分有利。港澳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将更多地进入华南四省区,为三资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服务。台商在华南四省区投资较集中,台湾金融部门希望在大陆建立金融机构的呼声颇高,这一问题在“入世”后将可解决。大陆的金融部门也有望在台湾建立金融机构。
    随着经济合作的加强,货币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相互间建立稳定的货币合作制度势在必行。第一步,可以在2000年以后首先实行港币与人民币挂钩,并限制相互之间的波动幅度;在2005年以后,使澳门货币与港币一样同人民币挂钩。至于新台币,当前主要是解决其在大陆的兑换问题,同时需采取措施,建立代理业务,以进一步畅通汇路,提高效率。当然,货币一体化的实施颇为复杂,在此无法详述。但金融市场一体化将加快,则是必然的。

【】:
    [1]张幼文.世界经济学[M].立信出版社,1999.
    [2]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3]伍贻康,周建平.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4]隋映辉.21世纪是中国世纪吗?[M].济南出版社,1998.
    [5]金泓fàn@①.香港回归与南中国区域社会的发展[M].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全毅.南中国的崛起[M].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丁一凡.大潮流[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8]陆建人.亚太经合组织与中国[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9]刘振亚,柯林义.艰难的历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0](美)巴里·诺顿.经济圈[M].新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