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口战略的实施与进口管理体制的改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宋泓 时间:2010-06-25

摘 要: 进口贸易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弱势产业保护”阶段,而进入到“安全发展”的新阶段。新的“安全发展”进口战略的实施要求对能源和资源类产品进口实行多元化,加强进口的协调和管理;高技术行业中,在积极扩大进口,改善国际高技术产品贸易环境基础上,更加重视自主创新;放松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限制,实现这两类产品自由贸易;以对外直接投资形式,促使低端产业的国际转移,逐步形成海外加工贸易体系,并扩大这类低端产品的进口,改变中国庞大的外向型加工贸易所形成的贸易不平衡规模。

关键词: 进口贸易,产业保护,自主创新,自由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转移
 
  中国进口贸易发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弱势产业保护”阶段,而进入到“安全发展”的新阶段。新的“安全发展”进口战略的实施要求对能源和资源类产品进口实行多元化,加强进口的协调和管理;高技术行业中,在积极扩大进口,改善国际高技术产品贸易环境基础上,更加重视自主创新;放松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限制,实现这两类产品自由贸易;以对外直接投资形式,促使低端产业的国际转移,逐步形成海外加工贸易体系,并扩大这类低端产品的进口,改变中国庞大的外向型加工贸易所形成的贸易不平衡规模。
  
  一、中国进口贸易已经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中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06.4亿美元,2007年增长到21738.3亿美元,增长了近104.5倍,其中进口贸易从108.9亿美元,上升到9558.2亿美元,增长了86.77倍。自2003年起,中国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三大进口国地位。按照最近几年进口增长的态势来看,中国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指日可待。中国的进口依存度也在稳步提高,2007年已经超过30%。
  从进口产品的构成和种类来看,长期以来,中国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生产导向上,最终消费品的进口比例很小。譬如,根据联合国BEC分类所进行的分析显示:在1993-2004年间,最终消费品的进口比例始终不超过中国总进口的8%。这与许多以消费品进口为主的国家截然不同。同时,随着生产需求的扩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进口中资源性初级产品以及零部件等中间品的比例越来越高。进口对保障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较分析显示,中国一般贸易中的贸易模式表现出明显的劳动密集型倾向: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而在初级产品、资源性产品以及中等技术和高技术产品上均处在比较劣势地位。其中,在高技术中的和电气产品、中等技术中的工程性产品以及资源性产品中的非农性矿产资源产品上比较劣势尤其明显。这种贸易结构也具有很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特征--产业间的贸易比例很高,而产业内的贸易比较少。2004年,基本上是出口支持、进口替代和产业内三分天下的局面(见表1)。

表1:2004年中国贸易分析�基于LALL的分析框架
 

发展地看,1993到2001或2004年间,中国一般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1)由于国内加工能力的增强以及国内需求的增加,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已经演变为中国的净进口产品。典型的代表是石油。1993年之前,石油出口一直是中国的重要外汇来源,但是,现在却是最主要的进口产品之一。(2)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产业连续多年保持作为中国比较优势产业的态势。(3)中国在中等和高技术产业的出口能力在增强,一些产业最近几年已经开始出现了比较劣势逆转的苗头。
  而中国的加工贸易则表现出很强的“发达国家”特征--在高技术产品以及中等技术产品上表现出很强的比较优势,同时,在初级产品以及资源密集型产品上也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低技术产品上,则具有比较劣势。
  1993到2004年间,中国加工贸易结构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变化:(1)1993年时,纺织、服装和鞋类之外的低技术产品--金属制品,以及中等和高技术产品开始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2)2001年时,以电子和电气产品为主导的高技术产品开始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主体。显然,加入WTO后,新一轮产业IT产业的转移带动了中国这类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扩张。
  中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一般贸易中的比较劣势产业中,加工贸易都表现出很强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在高技术产品和中等技术产品中的工程产品上。这样,综合起来看,中国的比较劣势主要集中在少数中等技术的机械等产品上;在高技术的电子、电气和仪器仪表产业上,由于加工贸易的存在,中国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低技术产品上,中国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在资源型产品以及初级产品上,由于加工能力的增强、国内需求的增加,中国也越来越依靠进口。
  总之,中国的进口发展已跨入新的阶段,有非常突出的特点:
  第一,进口贸易的重心已越过“保护国内弱势产业”的阶段,进入自由贸易阶段,因此,WTO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原则等等比较适合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为中国在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及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进口规模和进口依存度都很高,表明整个经济已经深深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因此,经济发展受到外部经济变化的潜在影响越来越大。保证正常稳定的外部供应、尤其是重要资源性和能源性产品的供应,维护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成为进口管理的新挑战。
  第三,就对外贸易而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1)单纯的殖民贸易:出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进口最终消费品和奢侈品;(2)初级化阶段:出口原材料和矿物质,进口机器设备;(3)中级工业化阶段: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机器设备;(4)高级工业化阶段:出口资本和高技术产品,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5)后工业化阶段:出口关键零部件,进口制成品。
  经过改革开放将近3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顺利完成了初级工业化(新中国建立到80年代初期之前)、中级工业化(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并达到了高级工业化(90年代中后期至今)阶段,且逐渐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工业化大国和强国。我们已经走过了“出口创汇-设备进口-国内产业发展”的产业之间相互支持的阶段。这样,开放条件下,海纳百川,集成式的自主创新越来越重要。
  因此,中国一方面要继续对弱势产业实施保护和支持,同时,保证资源性产品和初级产品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中国低技术产品的出口市场,保证中国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同时,也要为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提供保障(譬如,比较开放透明的贸易环境;突破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出口限制等)。这样,保障供应、关注劣势产业以及扩大高技术产品进口成为进口贸易、甚或整个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安全发展”的进口战略,并建议大刀阔斧地实施与WTO规则相适应的进口管理体制。下面本文将着重分析进口战略的实施以及进口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安全发展”进口战略的实施
  
  为了落实中国的“安全发展”进口战略,切实可行的措施非常重要:
  1.分步骤、分阶段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关税水平,削减非关税措施约束,并在多边和双边领域中,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自由化。
  2.为实现初级产品的进口保障,对能源和矿产品等大宗资源性产品的进口,要加强国内的协调。支持大宗产品进口在自愿基础上实施“联合采购,统一谈判”,建立行业组织协调、企业联合对外的谈判模式,增强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推动重要能源资源进口多元化,鼓励企业运用长期合同、控股参股、套期保值等手段,努力规避市场风险;培育建立中国具有较强实力、跨国经营的大型能源资源集团公司,提高资源利用的集中度。同时,要建立和完善重要进口资源储备体系。推动建立国家储备、商业储备和企业义务储备相结合的重要资源储备体系;当前要重点建立国家支持的商业储备制度,进口国内短缺的石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保证资源有效供给,规避市场风险,确保经济安全运行。
  同时,将行政、经济手段相结合,鼓励强强联合,增加长期合同比例,减少现货份额,提高资源供给的稳定性;推进国内大宗资源商品期货市场,建立和完善价格发现机制,正面发挥中国因素对市场定价的引导作用;改革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加大国家对海外投资的政策性支持,切实帮助企业走出去开发资源。
  3.对弱势产业的产品进口,积极运用WTO允许的贸易保障措施进行保护。与弱势产业中的国内主要企业保持持续和稳定的联系,随时接受这些企业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申诉;加强对弱势产业进口产品的检测和风险防范;对进口来源的重点企业和重点国家要密切监测和关注。
  4.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开拓,既要努力突破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高技术出口的管制和限制,实现高技术产品进口的多样化,适当降低这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同时更要大力推动和鼓励国内企业和产业的自主创新,逐步实现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替代。这里要特别注意一点,即便是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我们也不是无所限制地进口。作为振兴中国装配制造业努力的一部分,这种进口显然要服从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相反。长远看,我们不可能通过扩大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来实现装配制造业的振兴;这种做法也绝不是我们振兴装配制造业的初衷。因此,我们要引导和推动企业提高引进技术的质量。通过优惠进口信贷和进口担保等形式,加大对先进适用技术引进的支持力度;完善引进技术的税收政策,调整外国企业向境内转让技术获取的特许权使用费减免所得税的范围,制定引进技术在进口环节完税价格的确定和征税办法,鼓励企业引进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同时,大力支持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对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赴境外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鼓励国内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等与跨国公司展开技术研发合作,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
  5.优化进口结构,适度扩大进口,促进长期贸易平衡的实现。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调整进口关税税率结构,鼓励扩大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及国内短缺的资源性商品的进口;通过政策性进口信贷、进口信用保险、进口担保等手段,优化进口结构,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对最不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进口商品零关税范围;利用外贸发展基金,加大进口促进的公共信息服务;举办进口商品展览会,拓展进口商品信息平台,为国内外企业创造便利的贸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