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一)
摘要:本文研究对象是新历次繁荣与萧条的运行过程,具体内容是繁荣的形成,繁荣走向萧条,以及萧条如何走向繁荣。文章认为,历次繁荣与萧条循环往复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投资波动,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形成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出现;进而提出繁荣走向萧条的双重约束论。文章最后提出了萧条走向繁荣的若干政策主张。?
关键词:繁荣与萧条;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双重约束;科教兴国;财政—货币政策的组合
一、引言
西方学者一般将周期分为两个阶段:收缩阶段和扩张阶段;波峰(peak)和波谷(trough)是周期的转折点(参见Paul A.Samuelson and William D.Nordhaus,1998.〔1〕,第433页。)经济周期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繁荣(prosperity)、衰退(recession)或危机(crisis)、萧条(depression)、复苏(recovery或revival)(这四个阶段的顺次出现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十分明显,但是二战以来变得不怎么明显了。)其中繁荣和萧条是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阶段,衰退和复苏是两个过渡阶段。繁荣的最高点称为波峰或顶峰,这是繁荣的极盛时期,也是由繁荣转向衰退的开始。萧条的最低点称为波谷或谷底,这是萧条的最严重时期,也是由萧条转向复苏的开始。这种意义上的繁荣与萧条,就是本文将要研究的繁荣与萧条。繁荣与萧条,最好借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Hicks,John Richard)的经济周期模型(希克斯集经济周期理论研究之大成。他的经济周期理论主要体现在他于1950年出版的《对经济周期理论的贡献》(?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Oxford:Clarendon Press?)一书中。)加以说明。在图1中,希克斯把每个周期分成四个阶段希克斯对经济周期全过程的描述,参见参考文献[2]的Chapter 19。。第一阶段是上升阶段,即复苏阶段,从点a至点b,也就是从经济开始复苏到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为止这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充分就业的繁荣阶段,这是产量沿着充分就业线CC希克斯认为充分就业线就是经济周期的上限,笔者对此提出质疑:这里的充分就业线就是图2的潜在产出线或长期总供给曲线AS?L,这条线是可以突破的,直至产量达到短期总供给曲线AS?S的垂直部分。因此,充分就业线并不见得是经济周期的上限,上限应该是短期总供给曲线AS?S的垂直部分。
运动的时期,即CC线上的点b至点c。第三阶段是下降阶段,即衰退阶段,从点c至点d,也就是由充分就业线开始下降,下至最低限线FF为止这一阶段。第四阶段是萧条阶段,这是产量沿最低限线FF爬行的时期,即FF线上的点d至点e。关于周期的四个阶段的长度,希克斯还有其独到的观点,这里从略。
但是,在实践中要区分周期的四个阶段,或者说预测周期的波峰和波谷这些转折点,仍然是极其困难的,尽管经济学家们已经在运用复杂的统计模型来试图预测未来几个月或未来一二年的产量与就业量。这里只提请注意衰退和萧条的区别。衰退按照马克思经济学的意思就是危机。衰退(危机)和萧条主要是程度上的差异。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在《经济学》中提出,有力的向上波动被称为繁荣,向下的波动被称为衰退,而严重的产量下降被称为萧条,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萧条由于其时间长和幅度大而被称为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进而认为衰退的标志是GDP至少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也就是说当GDP至少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时,就说衰退已经发生了(为了统计目的,年被分解为季度,GDP数据在每个季度结束时公布一次)参见Stiglitz,1993.参考文献〔3〕,第658页。
按照美国著名的印裔经济家莱维·巴特拉(Ravi Batra)的观点,衰退通常持续1—3年,在此期间,失业虽然上升,但一般低于12%。当衰退持续3年以上,并且(或)失业率介于12%—20%之间时,经济便可说是在遭受一场萧条。当失业居高不下,衰退持续6年以上时,这个国家遭遇的困境便可称为大萧条。因此,视其严重程度与持续时间,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可定义为衰退、萧条或大萧条。参见莱维·巴特拉?1990年大萧条[M]?上海三联书店,1988。本文借鉴西方学者的观点,严格区分了衰退和萧条,但是在不影响全文中心主题的前提下,有时也交替使用这两个术语。
运用产出缺口的概念也可以判断周期的不同阶段。要理解产出缺口,必须对潜在产出(Potential output)下一个比较精确的意义。潜在产出的概念由阿色·奥肯(Okun,Arthur M.)发明并强调。潜在产出又被称为充分就业的产出(Full?employment out?put),是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经济能够创造的实际GDP水平,或者说是与失业率相对应的实际GDP水平。这是一个经济社会在不提高通货膨胀率条件下所能维持的最高的实际GDP水平。必须注意潜在产出与最大产出(潜在产出即图2中说的Y??,最大产出即AS?s的垂直部分所决定的产出。)的区别。潜在产出不是一个经济社会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或经济的物质生产能力,而只是在不导致猛烈通货膨胀情况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潜在产出的估计值其实建立在下述假定的基础上:在经济中存在着正常的磨擦失业,同时即使在经济运行相当好时,也有一些生产能力没有被完全利用。因此,潜在产出的估计值很难确定。
产出缺口则是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之差即?
产出缺口≡潜在的产出-实际的产出 (1)
产出缺口可以衡量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周期性偏离的规模,也可以衡量的实际运行距生产可能性曲线((PPC)生产可能性曲线PPC参见图5。)究竟有多远。?
当产出缺口是比较小的正值时,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这时出现衰退的迹象(也可能是复苏的征兆,这里假定为衰退)。随着产出缺口的不断扩大,实际产出越来越低于潜在产出,于是,衰退日益严重,最后出现萧条乃至大萧条。萧条持续一段时间后,如果产出缺口逐渐缩小,意味着萧条和衰退程度不断减轻和缓和,实际产出朝着潜在的产出水平上升,进而步入复苏阶段。当产出越过潜在产出线,上升到潜在的产出水平以上时,缺口最终变成负值。一个负的缺口意味着过度就业、工人超时点的工作和机器的超正常的使用率。这时,经济出现繁荣局面。繁荣与萧条还可以通过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来加以说明。图2中的AS?s表示短期总供给曲线,AS?L与潜在产量线重合。AS?L不同于AS?S的垂直部分,AS?s的垂直部分位于AS?L的右边。AS?s的垂直部分是由于受到经济的物质生产能力的限制。AS?L与AS?S的垂直部分和陡峭部分之间的区域,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荣。AS?S的完全平坦和相当平坦部分表示萧条。繁荣与萧条之间的过渡阶段是中间区域,表示衰退或复苏。判断周期不同阶段的主要指标是一些宏观经济变量,如失业率、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率例如,在繁荣时期,失业率趋于下降,通货膨胀上升,经济增长率上升。而在萧条时期,情况正好相反。?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界定“繁荣与萧条”与经济周期的异同。相同的是,繁荣与萧条是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阶段,离开了繁荣与萧条,就不存在经济周期之说。但是,“繁荣与萧条”研究的重点是繁荣为什么走向萧条,以及萧条如何走向繁荣,不强调繁荣与萧条循环往复的周期性。而经济周期则重在产出对趋势水平的周期性偏离,即繁荣与萧条周期性循环往复的原因。以上详细界定了繁荣与萧条。根据繁荣与萧条的含义,建国50年来,我国出现了多次繁荣与萧条根据共和国经济史,笔者认为新所经历的繁荣与萧条(抑或衰退),大大小小的计有11次,它们分别为:1953年的“冒进”和1954—1955年的衰退、1956年的“冒进”和1957年的衰退、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和1960—1962年的大劫难、1965—1966年的繁荣和1967—1968年的大萧条、1969—1970年的繁荣和1972年的衰退、1973年的回升和1974年的全面衰退、1975年的繁荣和1976年的萧条、1978年的繁荣和1979—1981年的衰退、1984—1985年的繁荣和1986年的滑坡、1988年的繁荣和1989—1991年的大滑坡(市场疲软)、1992—1994年的繁荣和1998年以来至今的萧条。,并且繁荣的顶峰与萧条的低谷之间的落差很大,呈现大起大落的特征。
50年来的历次繁荣与萧条,其运行过程可为图3:
投资过度?加速数??乘数?收入和产量增加?物价上涨→繁荣→资源约束?消
费不足→投资不足?乘数??加速数?收入和产量下降?物价下跌→萧条?
图3繁荣与萧条的运行过程
图3表明,历次繁荣与萧条循环往复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投资波动,在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Multiplier-accelerator interaction)下,消费、投资和国民收入相互影响,相互调节,进而形成经济周期。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如何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详细分析参见Paul A.Samuelson.“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ulti?plier Analysis and the Principle of Acceleration”,?Review of Economics Statistics,1939,21,第75-78页.?正是由于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投资过度最终形成经济的繁荣局面。在繁荣的后期,由于受到资源约束和消费不足的约束,进而出现投资不足;同样,在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下,投资不足最终又形成经济的萧条局面。
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新中国历次繁荣与萧条的运行过程,具体内容是繁荣的形成,繁荣走向萧条,以及萧条如何走向繁荣。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研究怎样缩小顶峰与低谷之间的落差,力求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从而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繁荣和增长。